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谭小军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7月上   作者:谭小军
[导读] 伴随着新一轮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到了突显,教师也逐渐转变了教学方法。核心素养是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新课改提出的新理念,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认识到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上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提出一些合理的教学对策,以此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以及数学核心素养不断发展,进而为其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夯实基础。

四川省蓬安县白玉明德小学校 谭小军 637800

摘要:伴随着新一轮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到了突显,教师也逐渐转变了教学方法。核心素养是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新课改提出的新理念,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认识到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上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提出一些合理的教学对策,以此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以及数学核心素养不断发展,进而为其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夯实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在新课改背景下,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成为了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理念,能够在突显学生课堂地位的基础上促进综合能力的逐步发展。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效率和素质等不断提升,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
        一、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数学核心素养是新时期的一个全新理念,也是高度抽象的思维产物,可以指导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对于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以及思维的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得到了教师的高度重视。对于枯燥且基础的数学学科而言,学生很难深入数学知识内部规律,更难以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当学生具备了数学核心素养后,不仅学习效率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进一步提升,还能够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综合能力,为其后续灵活应用数学知识以及深入探究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二、小学数学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与对策
        鉴于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意义重大,小学数学教师结合实践教学经验提出了以下点培养方法与对策。
        (一)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所谓数感,其实就是对数的一种态度与意识。数感对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至关重要。生活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场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尝试以生活为依托展开教学,促使学生自主从生活场景中抽象出数学知识,进而逐步提升和发展学生的数感,并促使他们应用数感指导生活,实现真正的高效教学目标。
        例如,学生在学习人教版“克与千克的认识”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一上课先将超市的图片呈现出来,说道:“同学们去超市购物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不同商品的包装不同,大小也不同?”学生点头,教师继续问道:“大家一般情况下会选择大包装还是小包装的食品呢?”很多学生都举手表示大包装的食品,并说明了大包装的食品袋中装有的食品重量大,为教师引出“千克”与“克”单位奠定了基础。当学生掌握了千克与克的单位后,教师将“一袋瓜子重250克”“一名学生重30千克”“两袋牛奶重1千克”等生活实例列举出来,促使他们结合这些生活中常常见到的食物重量重新认识中千克与克,并且在生活中培养和提升数感。
        (二)在对比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符号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运算辅助工具,也是一种语言,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也十分注重符号教学,希望学生具备一定的符号意识。当数学核心素养将符号意识纳入其中后,小学数学教师更加注重符号意识的培养。


对比法是一种最为直观的教学方法,也是促进学生快速进步和发展的高效教学手段。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对比法展开教学活动,以此促进学生逐步增强符号意识,同时也调动学生课堂主观能动性,为其课堂主体地位的实现奠定基础。
        例如,学生在学习人教版“三角形的面积”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一上课先将一个标记了具体数值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呈现出来,鼓励学生自主列式计算。当学生完成计算后,教师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展示出来,以此加深他们的印象,并继续提问道:“同学们知道三角形面积怎样计算吗?”很多学生不假思索道:“三角形面积也等于底乘高!”教师随之也画出一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同时按照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计算。三个图形放到一起后,学生们立即认识到三角形的面积比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小,因此自己指出了错误。随后,教师结合组织了拼接活动,促使学生自主推理出了三角形面积等于二分之一底乘以高的结论,并将式子放到了一起形成了对比。学生在对比中加深了对不同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记忆,符号意识也由此增强,为其后续灵活应用带有符号的公式解答相对应的知识点奠定了基础。
        (三)在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是学生在生长与学习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种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且全面发展。问题法是一种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方法,也能够增强师生友好互动,因此获得了教师的高度认可。小学数学学科知识较为基础,数学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方式或者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展开教学,促使学生在自主思考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推理,进而促进学生推理能力不断增强。
        例如,学生在学习人教版“倒数的认识”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一上课便提出问题:“同学们可以将、0.5等数字转化为分数吗?”学生立即展开思考并迅速解答出此问题。当学生完成解答后,教师又将汉字“吞”和“吴”“杏”和“呆”几组汉字呈现出来,继续提出问题“这些汉字间存在哪些规律”,引发学生思考。当学生在回答了问题后一直在思考“教师提出汉字规律的意图”时,教师接着鼓励他们自主写出乘积为1的数字并找出数字间的规律。很多学生将“1×1=1”“”“”等几组乘法书写下来后,教师抽象出“倒数”概念,促使学生通过几组式子认识倒数。紧接着,教师继续提出问题“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得数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和为1的两个数化为倒数”等几个说法中哪个是正确的,并举例证明。学生立即结合刚才获取的倒数知识点进行反思,增强他们的记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推理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师要合理地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数学知识点进行方法的创新与改进,进而促进他们主动投入学习氛围中,使其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数感、符号意识等数学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增强。
参考文献
[1]吴志鹏.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29):89—90.
[2]石婷.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研究[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8(19):51.
[3]毛淑华.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探析[J].基础教育论坛(综合版),2019(12):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