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7月上   作者:全益锭
[导读] 随着新一轮小学科学教学改革标准的推进,如何基于小学科学的教学特点,结合当前学生对小学科学知识的认知结构,促进小学生实现自主科学知识的探究,构建高效小学科学课堂,成为一线小学科学教师思考的关键性问题。本文将对此展开探究。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瓯北第七小学   全益锭

【摘要】随着新一轮小学科学教学改革标准的推进,如何基于小学科学的教学特点,结合当前学生对小学科学知识的认知结构,促进小学生实现自主科学知识的探究,构建高效小学科学课堂,成为一线小学科学教师思考的关键性问题。本文将对此展开探究。
【关键词】小学科学;自主探究能力;教学方法
        小学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主探究能力是小学生综合素质的要素,是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通过探究既让学生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到科学的探究方法,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但实验不是让学生随便玩玩而已,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学到科学知识。尤其是科学实验能直接锻炼小学生自主探究、动手观察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这是其他手段不能替代的。
        一、当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陈旧
        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时大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依赖板书授课的方式向学生们进行知识点的讲解。教师在授课时完全忽视了学生的感受,虽然讲了很多知识点,但学生真正掌握的却少之又少,根本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薄弱
        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能够学到知识,掌握本领。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却占据了课堂的主体地位,充当着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身份,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很大程度上,学生都失去了的自身的主体地位,主观意识薄弱的现象是现在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之一。
        (三)缺乏实践操作
        小学科学不止是一门理论性的课程,更是一门需要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学科。但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教师过于依赖口头讲解,缺乏实践操作的情况。学生只学到了理论知识,但无法进行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没有进行实践操作就失去了进一步了解知识点的机会,最终只领会到了表面,却不能进一步地探究。
        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方法
        (一)巧设悬念,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成功的科学教学课,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主要来源于好奇心,求知欲。教师要通过巧设悬念,引导将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继而转化为探究兴趣。如:在《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一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电池盒小灯座的构造,看看电池盒、小灯泡电线是怎样安装的,接着指导学生合作连接线路,让小灯泡亮起来。这时,学生初步感受到不用手按住灯泡就亮起来了的兴趣,进而要学生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2个、3个……灯泡灯座、电池盒连起来让更多灯泡亮起来呢?现在让我们合作起来吧!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立刻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情绪高涨,为后面的探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学习情景,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儿童心理和大脑的发展都有不同的阶段,而“最近发展区”是我们创设情境,实施情境教学的基本依据。为此,在小学科学实验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使其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
        在教学《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活动中,我尝试了如下方法: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再把马铃薯分别放在准备好的清水与盐水中,学生看到不同的结果感到好奇。预习过的学生会很快回答:马铃薯浮起来的水是放了盐。“放了盐的水真的会使沉的马铃薯浮起来吗?”我让学生进行探究,可是放进一匙盐马铃薯没有浮起来,放进两匙盐、三匙盐还是没有浮起来,学生开始产生了疑惑。一些调皮的、不甘心的学生,干脆把桌子上的盐全部倒进水中,搅拌一下,发现沉下的马铃薯终于慢慢地浮起来,并得意地把这一发现告诉同学,“要放进大量的盐,马铃薯才能浮起来!”其他同学迅速验证了这一结果。那么,“放进糖、放进味精也能吗?为什么?”学生继续探究。这样,我创设了这一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矛盾,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三)敢于放手,鼓励大胆猜想
        小学科学教学中重视实验操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说是创造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状况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创造性思维也容易被激活,创造精神也更能得到培养。而传统的方式是老师先进行演示实验,然后让学生照着葫芦画瓢,不允许出差错。这就直接造成了学生的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由发展。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勇于放手,相信学生“人人都是创造之才”,鼓励一切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发表意见,给学生创造自由发挥、充分动手的实践机会,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才能发掘学生的最大潜能。
        如教学《沉浮》一课时,问:谁能想办法把浮着的塑料瓶沉到水里?学生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使瓶子沉到水里。有的学生把瓶盖拧开,往瓶子里灌满水;有的往瓶子里装满沙子;还有的同学提出用一块石头捆在瓶子上,这些方法都能使塑料瓶沉到水里。当学生回答了用什么办法把塑料瓶沉到水里后,教师又问:谁能把沉下去的橡皮泥浮到水面上来?学生围绕“沉浮”这一中心问题,一边想办法一边实验,最后想出了众多的把沉着的物体浮在水面上的办法。如:有的把石块放在水上浮着的木板上,有的把橡皮泥捏成小碗、小盒、小船的样子……都能浮在水面上。
        三、结语
        总之,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就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设计有价值的探究主题,以实验为手段,引导学生主动质疑,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展开有效地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得到情感上的提升与思维上的启迪,让学生真正学会探究,走进科学殿堂。
参考文献
[1]张劭翊.智慧学习环境下培养小学生科学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J].新课程,2021(15):6-7.
[2]刘三红.自主探究,构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9(20):114.
[3]柴永平.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J].中国教师,2019(S1):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