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7月上   作者:倪丽丹
[导读] 小学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否提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为了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班主任需要进行必要且适当的德育教育理念的转变。在小学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激励策略,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来说是有非凡意义的。

浙江省乐清市盐盆小学   倪丽丹

【摘要】小学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否提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为了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班主任需要进行必要且适当的德育教育理念的转变。在小学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激励策略,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来说是有非凡意义的。可以增加学生对于学习的认可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度,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律性,更有助于学生未来的自身发展。
【关键词】小学德育;班主任工作;激励策略
        小学是基本观念和习惯形成的重要起步阶段,此时需要发挥好班主任的作用,积极开展德育工作,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由于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班主任进行口头说教还是强制要求,都无法获得很好的成效,从而阻碍了德育的顺利开展。小学班主任在德育过程中,应该有效实施激励策略,要关注学生自主性这个前提,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律习惯,要触动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还要注意把握适度性原则,从而引导小学生不断向前发展。
        一、目前小学德育中激励策略存在的问题
        在素质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小学德育工作受到了很高重视。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当前已经有很多小学班主任注重对学生实施激励策略,但在具体运用上却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问题,主要有:缺乏完善的激励策略,比如没有做好激励指导方案,激励范围狭窄,没有全程记录教育过程等;还有的存在过度激励的问题,对学生的任何言行都大肆夸赞,这种盲目片面的激励会使学生出现不良心理;还有就是激励的公平性缺乏保障,总是照顾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然而实际上那些“问题生”才是激励策略实施的重点。
        二、小学生班主任德育实施激励教育的策略
        (一)突出人本性激励
        所谓人本性激励,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小学生的需求入手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激励,同时还要重视“正激励”的科学应用,尽量不使用“负激励”。这就要求广大小学班主任一定要切实加大对小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掌握每一名小学生学习情况、思想道德现状以及潜在的毛病和问题,进而采取有的放矢的激励措施。
        在此基础上,小学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对激励性德育进行系统设计和安排,不失时机地进行激励教育。比如在开展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对于小学生的管理一定要以“德”为先,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上能够坚持“德”字为先,对于班级出现的好人好事要给予大力的表扬;对于一些淘气的学生,教师应当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但也要采取人性化的方式,尽量减少容易损害小学生自尊心的批评性语言,可以采取类似“大家都认为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教师知道你不是故意犯错,但要下不为例”的语言,这样可以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强化引导性激励
        所谓引导性激励,就是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的过程中,要切实加大对小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使小学生明是非、知荣辱,并且能够培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这就需要在开展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比如教师可以将德育渗透到学习当中,注重培养小学生的人文意识、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可以建立“互助小组”的方式,让“学优生”帮助“学困生”,教导学生在探究学习、互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团结、互帮互助,并且要对给予别人帮助的学生以物质和精神奖励,通过“互助奖”的方式呈现给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小学班主任还要更加重视良好的德育氛围,比如可以在班级设立“好人好事榜”,同样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小学生之间也会进行“竞争”,德育能够达到引导小学生“知行合一”的目的。
        (三)实施互动性激励
        所谓互动性激励,就是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的过程中,要创设多元化的激励平台和载体,强化教师与小学生、小学生与小学生之间的互动,能够起到更好的作用。要高度重视班会课的德育功能,通过举办主题多样、师生互动、特色鲜明的班会课,强化对小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比如可以将“德育教育演讲”纳入到主题班会活动当中,通过设置德育主题的形式举办演讲比赛;再比如还可以从打造“班级文化”的角度,引导小学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等,都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实施互动性激励,还要更加高度重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比如班主任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自己融入学生当中,当发现桌子脏了、地方有垃圾了,班主任通过随手擦试和捡拾,都属于“心灵互动”,同样会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而且这种激励更深沉、更有效、更具有持久动力。
        (四)德育激励策略把握适度原则
        小学开展德育工作,必须正确运用奖惩方法,实施奖惩分明的策略,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在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必须控制好激励策略,避免惩罚过重给学生带来消极心理。注意惩罚的力度,避免过分处罚,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同时鼓励也是一样的,不要夸大其词,否则学生会自满的,也不应该吝啬奖励,否则学生会认为班主任对自己的进步不感兴趣,从而产生情感上的距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班主任来说,在开展德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尽量避免理论式、灌输式的德育模式。而要通过有效的激励教育模式,最大限度地提升德育的渗透功能,努力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对多种激励策略进行研究和实践,真正通过卓有成效的激励教育模式,促进德育步入科学、健康、持续发展轨道,不断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徐曼,高肖.浅谈在小学班主任德育教学工作中实施激励策略的有效途径[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6):141-142.
[2]沈惠萍.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激励策略的有效实施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24):69.
[3]朱小燕.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08):1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