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探究 刘晓琼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7月上   作者:刘晓琼
[导读] 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学方式随之改进。创设问题情境作为一种能有效促进教学活动和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教学方法,受到教育理论者和一线教师的普遍关注和认同。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进行探究。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瓯北第六小学   刘晓琼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学方式随之改进。创设问题情境作为一种能有效促进教学活动和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教学方法,受到教育理论者和一线教师的普遍关注和认同。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策略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重要策略,也是提供、生成课程资源的主要途径。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广大教师非常重视创设问题情境这一策略在教学中的运用,尤其对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进行了一些有效的探索和实践,这样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活力。但人们似乎又走入了一些“误区”,我们更应该开始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应该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我们应该冷静下来,对目前实施新课程理念过程中的一些困惑与问题,进行反思与纠正。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误区
        首先,许多时候问题情境创设并未突出数学学习主题。这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我们看到,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既浪费时间,又约束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其次,情境创设的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只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这样的情境脱离实际,没有任何意义。
        最后,不少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一味注重于使用多媒体,以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其实,创设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更重要的是,也并非所有的情境都适于用多媒体。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一)设置悬念
        “悬念”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求知欲强,好奇心切等特点,创设具有科学性、新颖性,足以引起学生探索活动的各种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悬念”在这里就成为最直接、最有效的诱因。
        例如在教学“分数化成小数——即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时。首先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是有秘密的,老师已掌握这个秘密,不信你们可以出一些分数来考考老师,老师能很快地判断出每个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并请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证,使学生明白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确是有秘密的。从而产生有什么秘密,秘密在什么地方的问题“悬念”,来创设出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迫切感。
        (二)立足生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均能找到其原型。因此数学教学就要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比如教学“小数的性质”,课前预先布置学生到超市或商店里了解各种商品的价格。上课时先听取学生了解情况汇报,教师有意识记录一些价格,如30.50元、7.08元、108.00元等,然后教师提出三个问题:(1)商品的标价为什么都是两位小数?(2)如果把标价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的价格有没有发生变化?(3)这些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而商品的价格却没有改变?这样,凭借日常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开展活动
        开展活动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良好形式。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教学时可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创设问题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中为学生所接受,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例如教师在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上课伊始,教师请座位号数是4的倍数的同学举起左手,请座号数是6的倍数的同学举起右手。这时,教师提出问题“怎么有4个同学的两只手都举起来了?”这是为什么?从而创设学习新知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四)扩展延伸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前面的知识就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的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因此,教学应从知识联系入手,从新的知识的连接点上进行变化、发展,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来的认识结构中去,从而创设问题情境。
        比如在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时,先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计算41.75÷25,然后将它改为41.78÷25,通过计算,当学生除到被除数的百分位时仍有余数,那该怎么办呢?从而产生疑惑,急想探求解决的办法,等学生解决了仍有余数需在被除数的小数末尾添“0”再继续除之后,再将它改为41÷25,让学生进行计算,发现整数部分有余数,应该怎样添上“0”,再继续除下去,而商的大小不变。这样,从旧知不断进行延伸,设置层层的障碍,创设问题的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五)适当留白
        运用开放题来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情境中,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时,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有意识地设计开放性习题,来创设问题情境。比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教师先出示一道开放性的准备题。让学生提出问题,再列式解答。即,饲养组养10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___________?通过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提供给学生更好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使学生感受数学的思考过程,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总之,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努力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和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参与问题的解决,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季胜男.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5.
[2]蒋玉国,黄磊.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问题与改进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32(09):106-110+129.
[3]张洪银,巩素芳.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的应用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32):51+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