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段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7月上   作者:梁小华
[导读] 学习知识是为了提升个人处理问题的能力。作为基础性学科,学习数学知识并不是为了单纯的计算,而是掌握一种逻辑思维能力,并应用到学习、生活当中。这与新课改的要求是一致的,即,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结合小学数学中段数学教学,就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分析。

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考院实验小学      梁小华

摘要:学习知识是为了提升个人处理问题的能力。作为基础性学科,学习数学知识并不是为了单纯的计算,而是掌握一种逻辑思维能力,并应用到学习、生活当中。这与新课改的要求是一致的,即,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结合小学数学中段数学教学,就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中段学生;综合素养;解决问题
        思维能力是个人能力的“驱动器”。我们一直在讲如何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根本在于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会有明显提升,而此时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有显著的变化。
        1、思维能力对提升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影响力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门自然学科。同时,数学也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学科。只有掌握良好的数学思维才能更好地解决各类问题。因此说,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水平,直接决定了他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培能力,进而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开展教育工作的初衷和最终目标。
        2、如何培养小学中段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低段学生(一、二年级)侧重于最基础的运算,和一些与日常相关的计算(如:长度、重量、图形等)。小学中段(三、四年级)的学生对时间、图形、面积及相关计算有了进一步拓展,其中包括:小数、面积计算、图形运动,以及鸡兔同笼等应用题。中段学生开始侧重于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
        2.1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这也是他们对于色彩、形状更感兴趣的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逻辑思维能力不断提升。此时,教师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断解决各种问题。
        教师应侧重于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离不开逻辑思维。在准备环节,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深入研究,选择能够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精心设计,并设定出“适宜”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按照既定线路进行思考。
        以《四则混合运算》相关知识点为例,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采取两步混合运算(无括号)法进行计算。同时多选择一些与学生学习和生活相关的习题,以此提升混合运算的应用价值,如:(1)A、B、C三名同学去买文具盒,如果文具盒价格一样,同为16元,总计多少元?(2)A去运动品商店买东西,共买了4根跳绳(每根9元)和3个篮球(每个41元),那么A共需要支付多少费用。首先,题目1可以用口算快速算出16X3=48元。题目2则需要列式计算,9x4+41x3=36+123=159元。


为提升学生的体验度,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购物视频,让大家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购物、计算、结账的过程。题目2中包含了加法、乘法,只要掌握先乘除后加减这一规律,就成功一半了,后面只要保证准确计算即可。  
        同样,根据该题还可以进一步拓展,“购买篮球(3个)的费用比购买跳绳(4根)的费用多多少?”此时,学生同样需要列出算式:41x3-9x4=123-36=87元。该题让学生进一步记住四则运算的规则(先乘除后加减)。通过上述循序渐进的问题,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通过引入购物背景,让大家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2.2通过比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数学问题中有些容易被大家所混淆。理解能力是影响思考的重要原因,并且有的题目仅仅因为一个字就会带来认识上的错误,如:顺向叙述与反向叙述,就很容易让小学生产生理解错误。如:A有52本课外读物,B有39本课外读物,C的课外读物比A少5本,比B多8本,问A、B、C三人课外书总数是多少?此题中,学生容易在“多”与“少”之间混淆。题目中顺向叙述:“C比A少5本”,反向叙述:“C比B多8本”。此时,要引导学生在题目中找到关键词,“多”和“少”,并根据已知数据A(52本)、B(39本)进行比较。否则,一旦颠倒“多”与“少”的关系,就容易发生方向性错误。此外,学生要掌握数量关系,逐渐培养学生严谨、缜密的思考和计算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2.3借助画图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图形更为直观,而且图形是小学、中学、大学数学都会涉及的重要数学知识。为了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可以借用画图厘清学生的思路,将复杂的数学应用问题简单化。针对常见的行程问题,可以借助线段图直观地演示出来。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此类问题也可以培养学生如何画图,怎么通过图解直观的分析题意和主要关系。
        2.4借助实物演示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应用题中,工程(水池)问题属于典型问题。部分学生很难通过想象去思考问题,如,部分学生总认为,先注满水然后再排水。对于:一边注水,一边排水很难理解。此时,教师可以用自制的教具进行演示,取一个食用油桶,在其底部钻一个小孔,在口部注水(水量大于出水量),注水的同时进行排水,让学生观察水量变化情况。通过该演示,学生们会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相应计算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3结论
        总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表现在小学生的考试成绩,更体现在他们的应用能力。可以说,解决问题是小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我们要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尽量为学生创造相应的教学情境,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