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有效性提升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7月上   作者:李建文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频繁,并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结合可以将枯燥的教学课堂趣味化,使抽象复杂的数学内容变得更加直观、想象,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与运用,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在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深度融合,从而丰富教学形式,拓宽学生认知范围,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全

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堰口镇司上小学  李建文  723507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频繁,并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结合可以将枯燥的教学课堂趣味化,使抽象复杂的数学内容变得更加直观、想象,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与运用,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在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深度融合,从而丰富教学形式,拓宽学生认知范围,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
        在信息技术教育背景下,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通过信息媒体将教学内容以视频、图像等形式展现出来,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加强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的直观认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信息技术的出现极大程度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与内容,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使信息技术成为新时期教育下的重要教辅工具。为此,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通过有效的手段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内容有效结合,从而打造出现代化信息教育课堂,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学生认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一、运用信息技术导入新课内容
        在数学教学中,在实施新课前教师都需要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回顾,以加深学生对知识概念的印象,也为新课的导入奠定基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通过口头问答的形式让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串联。但这样的教学形式效果并不理解,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提升。为此,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新课导入环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通过视频、图像等形式将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具体、形象的呈现给学生,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信息技术的运用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例如,在“认识图形”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与图形相关的事物,如旋转的轮胎、游泳池、操场等,让学生对图形能够有一个基本的认知。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井盖为什么是圆的?为什么不是方的或者是三角形的?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然后通过动画视频向学生展示其中的原理。通过信息技术的展示,学生对图形概念有了一定的认知,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激发,从而主动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信息技术的出现使课堂导入更加直观,增添了课堂教学趣味性,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巧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数学教学中,图形与几何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重难点部分,再加上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还在发育阶段,对于抽象的概念很难透彻了解,最终导致该部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长时间下来,学生就会产生厌学的心理。为此,教师应积极使用信息技术去攻克教学重难点,通过信息技术活跃课堂氛围,拉近师生间的关系,从而实现数学高效课堂的建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全面掌握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结合教学内容开设信息化数学课堂,灵活的运用信息技术优势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点。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图形与几何”重难点内容制作成微课,让学生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针对性学习。微课具有精湛短小的优点,将该课重难点制作成微课,学生除了在课上学习外,还可以利用课下时间进行巩固复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一步解决教学重点。另外,信息媒体是微课的载体,信息技术的作用有利有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能合理的利用媒体设备进行课后学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从而体现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作用。
        三、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教育背景下,学生除了学习教材知识外,还能学到教材以外的知识,有效的拓宽了学生的认知范围与文化视野,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一些优质的课外教学资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学识。如在学习图形与几何内容时,教师可以从信息网络下载一些名师讲课视频、优秀教学课件等,从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筛选中选择出适合小学生的教学资源,从而提高小学生学习效率。信息技术的运用还能促进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如教师可以建立班级微信群,对学生进行线上辅导,鼓励学生在微信平台提出问题,教师也可以随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这样学生可以在课下向教师请教学习,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平台进行针对性指导,为学生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进而优化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成效。
        四、利用信息技术检验教学效果
        在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在完成教学后需要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通常都是通过作业和随堂测验去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信息技术教育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设计一些简单的游戏去检验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趣味游戏对于小学生来讲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师可以设置过关游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观察,确切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提升计划。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络上下载一些关于图形与几何的数学视频,让学生进行体验与学习,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下学好数学。学生要将游戏过关的结果告知教师,让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
        五、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在信息技术教育背景下的数学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拓宽了学生学习的途径。信息技术的出现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为学生带来视听冲击,丰富了学生感官体验与情感体验,将一些比较抽象的、复杂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简易化,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学习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如今,创设教学情境是新课改背景下的一种有效教学形式,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建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分析图形与数据,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在对称图形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媒体向学生展示各种优美的对称图案,如飞机、蝴蝶等,将学生带入对称的世界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与对称有关,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制作一些对称图形,让学生通过实践去创造对称美,让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直观,使学生能更加全面的掌握该知识点。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能力的提升,通过信息技术去呈现教学内容能帮助学生树立空间观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图形与几何”教学内容的结合极大程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今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整合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要深刻意识到信息技术的优势,以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为出发点创新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制定可行的教学方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信息技术的出现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丰富了教学形式与内容,使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更加简单易懂,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使信息技术真正的服务于课堂,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实现了现代信息化教育的目的,推动了小学数学教育改革进程,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有机统一,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阮英妹.以图形与几何教学为例分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教学[J].教师.2020(16)
[2]李作玉.关于微视频促进小学中年段图形与几何教学的行动探讨[J].智力.2020(25)
[3]杨安邦.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小学中段图形与几何教学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