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的结合教育策略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7月上   作者:王佩佩
[导读] 目前,经济发展迅速,我国的教育水平的发展也有了提高。当前的社会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在信息技术的带动下,给人们带来了飞速的体验,也会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与社会的竞争力。而中职阶段的学生,他们要面对学习上的压力、就业压力以及生活上各方面的压力。

山东省菏泽市建筑技工学校 王佩佩 274000

摘要:目前,经济发展迅速,我国的教育水平的发展也有了提高。当前的社会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在信息技术的带动下,给人们带来了飞速的体验,也会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与社会的竞争力。而中职阶段的学生,他们要面对学习上的压力、就业压力以及生活上各方面的压力。如果没有及时缓解或让自己的心理得到舒缓,会产生较大的心理问题,如,学生自杀、早恋、不学习、校园欺凌等问题,这不仅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问题,还会影响到学生正常的生活。所以,在中职教学中,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度过难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新时期;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结合教育策略
         引言
         职业道德指从业人员在职业岗位中必须遵守的职业基本道德,既是行为规范,又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应承担的责任。正向的、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每个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础品质,但当下中职学生在实习与就业过程中出现较多职业失范现象,这也就对中职学校的德育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中职德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将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与就业引导工作有效地融合,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以加强学生素质能力,减少学生职业失范现象。
        1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相比全日制大学的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前期的学习基础较差,但是父母却对他们的期望很高。中职学生自身的文化素质低、学业难度大,长期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的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怎样去解决这一问题是重中之重。
        首先,针对当前的中职学生开展一些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是当前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前提之一,同时也是为实施素质教育打下基础。因此怎样做好这个工作是摆在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挑战。
        其次,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从提高学生普遍心理素质开始的。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中职学生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抵制不良诱惑、承受挫折,从而完成自我调节。在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时,职业学校要加强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要通过一系列的心理辅导来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适应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促进后续的学习。
        最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推进职业学校德育的实施。长期以来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所开展的心理辅导是很少的,许多教师在认识方面陷入两个误区:第一,把学生所有的问题(以及心理问题)都认为是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问题。第二,认为解决学生的问题只能够靠德育去完成,从而过高估计德育的功能性,在解决过程中反而会使德育陷入一种尴尬的地位,因此心理辅导的运用正好弥补了其中的不足之处。
        2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协同模式的目标指标选择原则
        在确定了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协同模式的结合点和整体目标之后,我们要确定整体目标的具体指标。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协同模式的目标指标的选择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有一些心理素质是普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职业生涯发展的,这些心理素质是重点指标。但在中职学校中,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职业生涯情况都有一定的差异,针对不同的情况,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的重点也有所差别。例如对于孤独的个体来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提升他们的社会技能;而对于焦虑的个体来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则是帮助他们放松。同样,对于不同专业的中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重点也不一样。有的职业注重责任心的培养,有的职业则注重人性的发展。


因此,在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协同模式的目标指标的选择上要特别注意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第二,针对性原则。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协同模式的目标指标的选择要具有针对性,即要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本身的特点来选择目标。要以学生为主体来确定目标,目标选择要突出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一般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在文化知识上比较薄弱,自信心等方面可能因为早期学习成绩问题而受到打击,但是思维可能比较活跃,动手能力强;在选择协同模式目标指标时要特别考虑学生的这些特点。第三,科学性原则。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协同模式的目标指标的选择以相关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应该注重根据以往实证研究的数据结果来选择相关指标,而不是根据个人的主观臆断和想象。人才测评的科学性原则还体现在要合理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多种理论,不能局限于某个学科和某种理论。我们可以结合管理学、心理学和系统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以及心理健康和职业生涯相关理论来选择指标。
        3优化措施分析
        3.1完善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的核心是客观、正确、全面地理解自己、评价自己,在这一认知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优势和强项,避开自己的弱项。其一,在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是提升中职学生职业道路上的自我效能感的有效路径。有的中职学生认为自己成绩较差,易在生活和学习上产生自卑心理,找不到自己的潜力所在;而有的中职学生心态盲目乐观,不能精准地自我定位。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自我认知,使其学会扬长避短。例如,在教学“认识自我”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开展“给自己画个像”这一课堂活动,让学生以表格填写、勾画选项的方式描绘自己眼中的自己和自己的优缺点。在学生对自己有完整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开展“认识自我”这一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客观分析。其二,自我认知是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根基,工作过程中反映的职业道德实则是学生在工作活动中的自我发现、自我更正、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的体现。教师要帮助学生锻炼沟通交流的能力、培养自信乐观的心态、提高学习和生活中的自我效能感。
        3.2提升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指的是学生对社会中的人或事物等显性事物进行了解,也涵括对社会意识形态、社会行为、社会属性等深层意义的了解、反映。在当前的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轻视社会认知与课堂教育的深刻关联,以致学生社会化融入的道路往往是不顺畅的,也影响中职思政教育的效果。在本质上,学生人格和品格的形成是一个从精神上源于认知,继而产生情感,在此基础上于脑中形成“意”,最后付诸行动的动态流程。在个体进行行动与交往前,社會环境和外界的影响可以反射到个人主体的主观世界,在主观世界中重新建构以形成行动的内驱力,再以行动和交往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此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例如,在“提高就业能力”一课的教学中,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行动力与执行力、适应能力实则都与学生的社会认知有较强联系,而中职学生虽有一定的独立思维能力,但社会认识能力往往是欠缺的,一些学生思考问题较为直观,易受所接触的局部事物所左右,分析问题肤浅、片面。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学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如向学生呈现真实职场道德失范案例,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深入分析、探究该类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学校的教育过程中,找到并推动其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路径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实现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才能更好地貫彻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更好地为中职学生以后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才能够为社会输出更多有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曾璐.如何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让德育事半功倍[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
[2]林西英.职高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J].课程教育研究,2017(36).
[3]叶丽霞,明伟.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整合的可行性[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