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周丹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7月上   作者:周丹
[导读] 语文教育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阵地,而小学则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尽管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历来把阅读教学作为重中之重,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依然令人堪忧。思维导图作为组织性思维工具,符合人脑的思维规律,能够帮助人激发和整理思考,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为改善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浙江省乐清市蒲岐镇第二小学   周丹

【摘要】语文教育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阵地,而小学则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尽管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历来把阅读教学作为重中之重,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依然令人堪忧。思维导图作为组织性思维工具,符合人脑的思维规律,能够帮助人激发和整理思考,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为改善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思维导图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工具,它利用图形、箭头等组合成特定意义的结构,方便学生快速地从阅读中梳理文章脉络,寻找线索,进而掌握阅读的中心思想,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对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有更形象的记忆,从而让小学生更好更快地成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和人文情感以及语言鉴赏力的重要教学内容,借助于思维导图可以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感悟。
        一、思维导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尚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在教学理念上,教师习惯于主导课堂,给学生的阅读时间和机会少之又少,乃至整堂课都只听到教师在分析课文的段落大意和主旨思想,学生因为没有阅读程序,所以使得阅读教学质量不高,学生感悟不深。即使一些教师重视阅读,也习惯于让学生在课下或者当作作业完成,阅读评价难以施展。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整齐划一,缺少个性化的针对性教学,或者仅仅通过习题等形式检验学生的阅读和记忆效果等教学陋习,成为很多教师的教学常态。使得学生无法在充分理解课文细节的基础上做题,学生不得不反复查看课文,既浪费了大量时间,同时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大减,甚至使阅读成为应付考试和做题的非必要之举。
        思维导图使知识形式网络结构化,对比传统的笔记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思维导图便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记录,利于小组合作讨论与交流,学生可根据教师设定的教学主题分组讨论形成思维导图在班上展示。学生可在听课时绘制思维导图,如此,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强化阅读效果。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转变教学方式,尊重阅读体验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主导者,阅读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能充分显现学生的阅读体验。思维导图的运用需在阅读的基础上,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与思考。
        如,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一文,学生结合阅读绘制思维导图,使学生聚焦蟋蟀住宅的特点,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激发学生思考。思维导图也直观展示了蟋蟀选择住宅条件之多,要求之精,可见这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思维导图,用发散性的形式,有利于学生表达自我,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更直观地了解学生的阅读体验与思考,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教学。



        (二)图文结合模式,提高阅读效率
        往往在引导阅读教学时,我们忽略学生阅读习得或过分关注阅读应试技巧,导致学生很难从整体把握文本内容,阅读能力未得到提升,阅读效率也很难提高。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通过语言文字和图片的转换,辅助我们进行阅读,阅读更有目的性,阅读后还能方便我们对文章进行内容回顾。
        如教学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围绕“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一句,教师设计,师生共同完成思维导图。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围绕“热闹”一词,从各种招聘的商铺、往来不同形态的人,不断延伸分支,体会文章描写的“街市热闹”感受“清明上河图”作者绘画精湛,名扬中外的原因,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巧用信息技术,丰富思维导图
        在这个“互联网+”的智慧教学环境下,我们要善于丰富思维导图的内容与形式,如动画导图、简笔画思维导图、电子白板导图等,丰富导图的色彩与图像符号,激活导图的导入、呈现与教学方式,让思维导图与学生的阅读活动有机整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激发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蝙蝠和雷达》是一篇说明文,这篇课文为我们讲解说明了蝙蝠和雷达二者之间的科学关系,在说明过程中,采用了三个实验,通过观察以及实验的结果,得出了相应的结论。说明文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新鲜的教学体裁,它的语言简洁、严谨、逻辑性强,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们常有晦涩、枯燥、厌烦的感觉。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说明文,我在解析“蝙蝠飞行的秘密”以及这个教学重点时,就充分利用“人教版数字校园”系统以及交互式电子白板,设计思维导图,赋予思维导图动态美,在“动画+超链接”的特效中,将三个实验生动地呈现在学生们面前,为学生们解析蝙蝠与雷达之间的关系。
        (四)开展复述活动,提高思维品质
        阅读过程的关键在于学生在参与阅读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技能。我们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让学生获取更多自主阅读的机会,并在课堂结尾之时,再次利用思维导图,开展有意义的复述活动,鼓励学生在语篇的基础上,在导图的指引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个性化地复述文本。
        三、结语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是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的有效思维工具,在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恰当地应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学,发展学生思维,加深学生对文本脉络的认识,不断提升其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静. 思维导图在小学中高年段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8.
[2]边会艳. 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D].河南师范大学,2013.
[3]张缩影.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J].名师在线,2020(07):33-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