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导引式复习课的实践及思考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7月上   作者:张维根
[导读]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也开始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化。相比传统教学模式,“知新”与“温故”两者之间更为平衡,更强调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并有效迁移知识。可以说,这是数学综合素养的体现,旨在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发轮镇学田小学   张维根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也开始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化。相比传统教学模式,“知新”与“温故”两者之间更为平衡,更强调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并有效迁移知识。可以说,这是数学综合素养的体现,旨在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复习环节,我们要紧抓学生现存问题,通过查漏补缺夯实基础。本文就此进行简要分析,以供教育同仁斧正。
关键词:小学数学;复习课;问题导引式;效果
        1、问题导引式复习的实践分析
        1.1学生自主梳理问题
        在复习课中,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梳理出问题的脉络,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发现不足之处,进而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后续复习。上述步骤,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积累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其次,引导学生进行上述学习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梳理知识阶段,我们可以借助各种思维导图模式,将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进而形成有序衔接的知识树。以“平行四边形”章节为例,学生应该从定义、特征、测量、计算等几个环节入手。学会根据题意快速画图,并标记出边、角、对角线等主要要素。结合以前的习题,总结自己常见的问题,并针对不足重复性学习,然后在错题本上记上习题,并标记错误原因,便于日后翻阅总结。
        1.2合作探究问题
        合作探究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模式更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目的在于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精神。这种合作不是针对某一知识点,而是以知识点为核心,开展发散式学习探究的过程。一直以来,教师多扮演知识“搬运工”的角色,学生则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即便有的教师会增加师生互动内容,但也仅仅围绕某一问题进行,而且多为“一对一”的形式,其他学生因为注意力差异,所获取到的知识也相去甚远。
        生生互动,缩小了交流范围,且学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大家没有顾及,能够畅所欲言。这样能让学生大胆思考,勇于发言,甚至为了某个细节而争吵得面红耳赤。但这种学习效果,绝非传统课堂学习所能及的。以圆的周长、面积章节为例,由于涉及的知识点相对较多,如:圆心、半径、直径、周长、面积、圆周率。学生们在复习相关知识点时,容易造成思维混乱。开展小组式交流活动,可以让各组的组员画出直径不等的圆,然后取一截线围绕圆摆放,从而测量出圆的周长,并计算半径与周长的关系。进而将圆分解成若干扇形,并画出小的三角形,粗略计算出三角形面积,对比S=πr2之间的关系。最后,重新分析自己常见错题的根源所在,并进行组内讨论。



        1.3引领提升学习能力
        该方法能有效巩固学生的基础性知识。教师应根据复习内容设置层次更高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从深层次分析问题的本质。学生们会在“诱惑”下主动探究,并学会使用已经掌握的问题解决复杂难题,从而将自己的学习水平提升至新的高度。仍然以面积计算为例,当大家计算梯形面积时提出如下问题“梯形面积公式与三角形面积公式有什么共性?”学生们会慢慢分析,最终将梯形面积上底长度逐渐缩至“0”,此时发现,其实两者面积计算公式是一样的。
        2、引导式复习课的实践探索
        2.1问题设置需具有合理性
        这里所说的合理性是指,要符合复习方向,还要符合学生的自身特点。高质量的问题有助于引导式教学能够发挥最大“效益”,所谓高质量的问题,是指其产生较大的启发作用。此类问题需秉承如下几个原则:第一,问题与学生之间的密切性。问题应立足于学生学习实际,切不可完全依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科学的设置相关问题;第二,问题数量方面。所设置的问题要有代表性,且问题不宜过多,尽量给学生更多思考时间。只要突出复习重点,掌握核心知识即可,从而提升复习的效率;第三,问题的挑战性。问题的难度要稍稍高一些,但要避免难度过大,以此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要按照由易至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要兼顾不同学习层次的实际情况。
        2.2复习时间的有效分配
        通常复习课用时要远低于新知识学习用时。很多复习环节被放在课下完成,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在课下总结问题,在课上提出问题,通过师生或生生交流加以解决。教师要善于筛选问题,优选典型、类似、重复的问题,将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从而显现出问题的最大“价值”。在讨论环节,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充分参加进去。
        2.3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考虑到学生先天智力、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等多种因素,还需实现差异化引导。在学习新知识阶段,有的学生就能牢固掌握知识,在复习阶段能充分发现自己的不足,并通过自己的自制力开展全方位复习,并构建完整的知识树。相反,学困生的基础知识和自制力明显存在“短板”,很难依靠“单打独斗”完成有效复习。为此,教师还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引导,且必须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按照“学困生巩固基础,学优生深入拓展”的思路提升复习课的有效性。
        结论
        在新课改背景下,问题引导式教学被逐渐应用于数学复习教学之中。为提升新课改效果,我们可以进行有益的尝试,借助准确的问题帮助学生提升自主探究,有效解决各种数学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提升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有益尝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