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性探究——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7月上   作者:陈慧霞
[导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目的。写作是学生语文能力的最高呈现,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观点表述和情感抒发的外化过程,让阅读和写作相互促进、读和写相辅相成,是有效开展写作教学的有益尝试。

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  陈慧霞    300180

摘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目的。写作是学生语文能力的最高呈现,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观点表述和情感抒发的外化过程,让阅读和写作相互促进、读和写相辅相成,是有效开展写作教学的有益尝试。本文从阅读教学中积累写作素材、培养写作思辨力和训练作文结构布局三个角度,探究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
关键词:阅读;写作教学;
        语文课的本质是阅读课,不能分开说语文课、阅读课、作文课。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占据核心地位。阅读指向言语表现、指向写作,写作是语文能力的最高呈现。要想实现语文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就必须充分重视作文教学。笔者讲从三个角度探究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
        一、在阅读教学中积累写作素材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我国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从读写关系的角度得出的著名论断。为准确有力地表达观点就要有材料支撑,为清晰流畅地表达思想情感就要有恰当词句。由于中职生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匮乏,他们用第一手材料进行写作难度大,因此作文教学主要通过第二手材料进行写作训练,而学生获取材料最直接、最主要的手段是阅读,这要求教师有意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好词好句和写作素材。
        对于语言优美的名家名篇,如《荷塘月色》《再别康桥》《我的空中楼阁》《幽径悲剧》等,课前学生挑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反复诵读,课上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课下再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到作业本上并进行仿写或点评。引导学生化用古人诗句,使朴实语言诗化,如“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化用王观的“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绿叶接天,红荷映日”化用苏轼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使用修辞化平淡为新奇,“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学生对语言感知越多,分析越深入,今后在自己文章遣词造句上也会越下功夫。
        关于词语积累与运用,有可意训练学生咬文嚼字、斟字酌句的能力,尤其学习古人用字,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连续使用动词“穿”“拍”“卷”使画面具有动态感。此外,通过多角度解读文章可以帮助学生收集写作素材。学生可以发掘古代文人的闪光点,整理与之相关的生平事迹作为今后写作素材,例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等。学生找到能展现他们独特人格魅力的生平事迹,进行加工整理,以作为信手拈来的写作材料。处处留心皆学问,做有心的读书人,自然能从阅读中发掘可供写作的无穷宝藏。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写作思辨力
        学生习作思辨能力的培养包括三个方面:学、思、行,这要求老师教会学生如何学、如何思和如何做,将思想力、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融入到写作中去,以达到——兴之所至,妙语连珠,情之所至,妙笔生花的写作效果。
        作文课或考试中的许多作文题目暗示学生写作不是为了“思考问题”,而是为了“感动他人”,过于侧重“个体内省”,忽视说理和议论,以至于出现说教倾向严重,理性思考不足,注重模仿等问题,加上教学为应试服务,以及作文评价侧重于内容、结构和表达的误导,使得学生作文过于强调内容的积极意义,过分看重体式的规范周整,过度青睐语言的华丽纯熟。


学生习作的突出特点是想象和模仿能力较强,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相对较弱,他们更善于叙事、描写和抒情,缺乏创造、批判和逻辑概括,对此,在阅读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培养写作思辨能力必须更新、完善人们的思维方式,把倾向模仿的思维方式更新为批判性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写,而不是被逼着写;鼓励学生写自己见识和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的看法和观点。
        具体到阅读教学中,例如钱钟书先生的《读<伊索寓言>》一文借寓言故事联类引申,用深刻的理性思考读出自己的东西,写出了深意,这种渗透极强思辨性的写法很值得学生学习,课后,让每位学生选一则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模仿钱钟书先生的笔法进行创作,然后选取小组中优秀作品在课堂上分享、互评,让学生看到独辟蹊径的思考带来的惊喜。再比如讲授说明文《奇妙的克隆》之后,让每个学生围绕“克隆人的好处或弊端”先收集资料,再以辩论赛的形式陈述看法,然后形成文字,学生以材料做支撑,论辩有理有据,对写具有思辨性的文章帮助很大。久而久之,养成善思多辩的习惯,学生在面对话题作文时才能调动理性思维展开对话题的讨论,遇到材料作文时才能对材料进行理性的多角度分析。
        三、在阅读教学中训练作文结构布局
        近几年批阅学生作文发现并总结了学生作文在结构安排上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处:脱离中心,横生枝节;层次不清,分段不当;信笔由缰,逻辑混乱。
一篇优秀的作文,不仅需要好的语言表达、材料素材、恰当的修辞技巧,还需要运用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作文谋篇布局,使结构合理有序。所以学生通过阅读名家名篇,不仅要提升语文素养,还要掌握段落知识、结构知识、逻辑知识和布局谋篇知识。
        作文的结构布局主要是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就记叙文而言,要把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以杨绛《老王》为例,这篇文章先介绍老王生活境况和身体状况,接着选取生活中的几个片段(与老王相处的几件小事),把它们按时间顺序排列,抓住个别细节详写(老王临终前给我送香油鸡蛋),最后融入抒情议论,事件叙述详略得当,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就议论文而言,要在开头引论部分提出问题,在本论部分分析问题,在结论部分解决问题。苏洵的《六国论》首段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分别在文章二、三段用韩楚魏“以地事秦”和齐燕赵“义不赂秦”而灭亡的事例进行论证,最后在四五段总结历史教训。此文观点鲜明、条分缕析、论证严密,是学生议论文习作之典范。
        此外,还可以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发现自己,发现自己与写作的关系,让写作基于一个人的生命状态而发生,让写作与生命成长相关。讲完《我与地坛》设置亲情测试题,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干净的纸,写下自己最爱的5个人,然后拿起笔,依次划掉,每划掉一个,代表这个人不存在了,在虚拟的“生死抉择”中,让学生不停地回忆与这些亲人之间零碎的片段,同时让学生不停地说内心真实的感受。把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拔”出来,让他们带着一种新鲜的、陌生的、复杂的心情来重新审视自己与亲人之间的关系,把写作过程当作一个自我教育过程,让写作与自己的生命成长紧密关联,最终使学生在日常经验中“榨出”富有人文意趣的“情感”。
        综上所述,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写作是阅读的目的,写作是学生语文能力的最高呈现,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更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观点表述和情感抒发的外化过程。重视阅读教学,重视读写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写作教学,是有效开展写作教学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人民出版社,2016。
[2]钟启泉《语文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于永正《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II——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4]倪文锦主编《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