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7月上   作者:丁梦扬
[导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强盛的动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能力,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永恒主题,也是紧迫任务。

广东医科大学  丁梦扬 523000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强盛的动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能力,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永恒主题,也是紧迫任务。然而,大学生缺乏创新的观念和动力、缺乏创新性的思维能力,缺乏创新的兴趣和毅力等创新实践能力不足问题,不仅直接引发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之问”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各界需要共同破解的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艰深命题,引发了全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广泛关注和反思。高校必须直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与不足,大力推进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政策
        一、高度重视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实践的重要性
        为回应社会关切,贯彻落实新时期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教育部于二零一九年七月十日印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高教函〔2019〕13号),为进一步推进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简称“国创计划”)工作,要求高校坚持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原则,深化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造就创新创业生力军。这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首次用制度化形式确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重要性,并将其定性为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举措、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2019年9月29日,教育部又印发了《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简称《意见》),要求高校坚持立德树人,围绕教师强、管理严、学生忙、效果实,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别提出要强化科研育人功能,促进高校及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激发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要加强指导大学生科研活动,加强科研实践平台建设,推动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更大范围开放共享,支持学生早进科研课题、早进实验室和早进科研团队,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校必须充分理解和重视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结合各自学校的实际,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开放的学术环境,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技术开发等科研创新活动,将科研训练与课堂教育有机结合,促进科研反哺教学、教学与科研有效互动,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与科学思维,提升学生创新及自主研究能力,形成研究型教学、探索式学习、个性化培养的教学特色,着力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二、充分拓展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实践通道
        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实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不仅是专业理论学习深化,促进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检验学习效果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和能力,引导大学生深度学习、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的方式很多,研究型的教学、批判性的思维训练、探索式的学习、创意性的创作等,都是科研创新的基础训练和体验过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更能体现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的教学安排是项目化、制度化、体系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大学生学科竞赛。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发源于高校探索开展的大学生业余科研、自主科技创新活动,后经国家教育部提升为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新时期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


通过项目化支持、规范化管理,形成由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组成体系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践和重在过程的原则,通过资助大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式的训练,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大胆实践。高校应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发布为契机为指南,统筹安排校内大学生各类科研创新、创新创业训练、大学生科研项目,打造学校内部由国家级、省级和校级项目组成的体系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大学生学科竞赛是为检验学生对所学学科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熟练程度、或将学科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或围绕某种社会需求,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探索,设计作品、提出解决方案开展的具有群体性的课外科技创新和创新实践活动。大学生学科竞赛提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平台,学生参与面广,活动内容多具趣味性和挑战性,既可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和创新的热情,也可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创造能力、团队协作意识的提升,综合反映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科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的水平。高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相关学科专业的竞赛活动,将大学生学科竞赛与专业教学改革紧密结合,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把学科竞赛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和载体,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三、配套完善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实践政策
        无论是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还是大学生学科竞赛,其指导思想都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理念,通过重视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促进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改革。通过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活动,培养高校大学生勤于思考、擅于学习、团结协作、敢闯会创、勇于挑战的精神、品质和能力,根本目的是培养适应新时期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
        大力推进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不仅要充分调动学生广泛参与的积极性,也要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组织指导的积极性,为此,学校应配套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从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经费保障、场地设施、绩效奖励、学分认可、职称晋升等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为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提供保障和支持。
        四、开展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的实效
        为弘扬“三创”教育特色,深入实践“三创”教育理念,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新、创造、创业热情,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促进本科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发展,厚植“双创”土壤,突出质量内涵建设,学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坚持“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办学理念,充分激发教师“教”和学生“学“双重动力,建立专项经费配套保障和激励机制,以机制推动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大力开展学科竞赛训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科研训练活动,同时认定创新学分、评定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鼓励本科生积极参加科研创新活动,促进学生创新发展。
        结束语
        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实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高校应结合各自学校的实际,创造条件,拓宽渠道,配套政策、搭建平台,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大学生学科竞赛为载体和抓手,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开放的学术环境,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张伏,付三玲,张亚坤,王甲甲.大学生提前参与科研项目实践培养模式[J].农业工程,2021,11(03):125-127.
[2]钟美娥,周南.基于科研成果转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J].化工设计通讯,2021,47(02):113-114.
[3]段炼.“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探究[J].科技与创新,2021(04):72-73.
丁梦扬(1991.6---)女,汉族,新疆哈密人,研究实习员,本科,广东医科大学 ,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