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 方丹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7月上   作者:方丹
[导读] 新时期教育行为、教学方式在悄然发生变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们思维活跃,教育者足够智慧,师生共同演绎着每一节的精彩纷呈。在教学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组织课堂教学时预设与生成的重要性。

重庆市南川区马嘴实验学校   方丹 408400

摘要:新时期教育行为、教学方式在悄然发生变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们思维活跃,教育者足够智慧,师生共同演绎着每一节的精彩纷呈。在教学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组织课堂教学时预设与生成的重要性。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预设;课堂生成
        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学从“传授知识的权威者模式”逐渐转变为“有学习动机的有效学习实践模式”。小学数学有着其独特性,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多采取既往经验以及模式,难以加入新的想法与尝试,因此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仍难以焕发活力,提高教学效果。
        1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1.1预设是生成的前提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可以说教师课前的预设,是课堂上生成的前提。因此,在教师备课时对教材进行认真研读,充分准备好教学的资料,整理教学的知识点。同时教师提前备课,还需要做好教学环节的预设工作。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其不可控的因素较多,所以只有教师更为全面的了解每一位学生,尽可能对学生在课堂上发生的一系列状况提前预设,才能更加从容、冷静的面对课堂的一切“意外”发生,从而进行妥善的处理,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1.2预设与生成的转化
        预设就是预先设定与计划;生成是事物的发生、发展形成的结果。可以说,预设与生成是教学的一个整体,并非是存在矛盾的独立个体,两者之间具有相互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由于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强调教学的预设,反而忽略了生成,只是要求学生按照课前的预设内容进行学习,完全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其实这样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存在偏差。所以教师只有在课前做好足够的教学准备工作,才能促进生成课堂的有效形成,而生成的发生与完成更是预设的体现,也就是说生成是预设的升华,因此教师要把握好两者的转化关系,明确预设与生成的本质,促使预设成为学生生成的指南针,以此来构建高效的生成性数学课堂。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活动,其有着极强的目的性,同时还包含较强的有意识性。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预设属于基本特性,可帮助教师把控教学质量,帮助管理者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对即将开展的教学活动进行预设,为教学活动的计划性以及效率性提供保障。但在实践中发现,部分教师过分强调预设,课上教学完全按照教案上课,缺乏灵活性,导致课堂教学变成执行教案的过程。此外,在课程标准上,寻找课堂教学的目标,过度依靠教材,对其内容思想以及价值取向没有充分理解,而是坚信教材就是对的,怀着崇敬将“绝对准确”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灌输式教学模式较为常见,教师对学生偏离预设的提问以及疑惑,多不予回应,采用直接讲解的方式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的发言权较少,且课堂基本无讨论时间。这样能够按照预设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但是教学效果较差,还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3小学数学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有效教学策略
        3.1精心预设,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并不是教师照本宣科的知识传授就能实现的,而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地“预设”,尤其是在教学准备工作过程中,不仅要梳理好教学内容,包括重点、难点知识,还要提前预测学生可能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针对知识点提出的疑问等等,以便为课堂生成留白,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思考与学习空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促使学生的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实现学生的高效率数学学习。可以说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会有精彩的生成,所以只有教师充分发挥教学的组织与引导作用,对课堂教学进行充分预设,才能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学习轨道,从而促进教师构建高质量的数学课堂。
        3.2调整预设,促进“意外”的生成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基础,也是促进生成的途径。由于教师面对的教学对象为小学生,其个性差异较大,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有不同的表现,所以在实际的数学课堂上,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尤其在知识讲解时,学生会产生的不同意见。而正因为课堂教学的千变万化,无论是多么充足的预设也无法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意外”状况,教师也不能掌握课堂的一切动态变化,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想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思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按照学生的学习进程适当的调整预设,以此来促进“意外”的生成。
        3.3放弃预设,构建高效、精彩的数学课堂
        由于小学生的不可控因素较多,其思维发散、想象力丰富,所以在课堂上会出现很多奇思妙想,这就会导致学生无法跟着教师的预设进行学习。因此,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能够适当的放弃预设,为学生去创造生成,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可以说,有舍才有得,当教师发现教学效果与课前的预设发生偏差后,就需要果断的放弃课前预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创造生成开展教学,构建高效、精彩的数学课堂,这样一来更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全面把握,以此促进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比如在执教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一)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数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轴对称图形,比如脸谱、蝴蝶、蜻蜓、天安门、青蛙等等。教师的预设内容是让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感知对称轴及物体、图形的对称美,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学习兴趣,能够掌握轴对称图形特征:将图形对折两边部分完全重合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但是在学生直观的欣赏图片中,一名学生却先发现每一个图片的两边部分完全相同,并且用一个长方形纸进行对折剪出一个图形,指出中间的折痕是对称轴,于是其他学生纷纷效仿,利用圆形或正方形剪纸等剪出各种各样的图形,进一步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造性思维,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铺垫。此时,教师就要果断地放弃自己的教学预设,并且充分抓住这个“意外”去创新生成,从而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更利于学生紧紧牢记所学的知识,形成长效、深刻的记忆,最终促进学生的数学水平与学习效率的提升。
        3.4有效迁移,拓展生成
        “问起于疑,疑源于思”,数学课堂教学最积极的成分是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灵魂之所在。再有效迁移,拓展生成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及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合作交流的探究氛围中思考、质疑、倾听、表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对知识进行转换与迁移,提升“非预设”生成资源的质量,这也是提升学生能力的最佳途径,同时,更是培养高中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
        4结语
        小学数学课堂中预设与生成,有助于教师构建高效、精彩纷呈的数学课堂,实现学生的数学水平与学习效率的明显提升。可以说预设是生成的基础,而生成是预设的升华,所以通过教师对两者关系的准确把握,为学生做好充足的教学预设工作,确保数学教学变得更加灵活、多样,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与思维创造性,从而为学生的高质量数学学习奠定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艳平.准确预设有效生成———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中外交流,2019,026(041)
[2]王永丽.小学数学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合理把握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