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 陈芳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7月上   作者:陈芳
[导读] 在新课标背景下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将成为重点内容之一,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的道德品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期间还需要促使学生在健全的人格基础上处理生活中的事情,进而为优化整体的价值观奠定良好基础。

福建霞浦县水门中心小学  陈芳  355100

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将成为重点内容之一,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的道德品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期间还需要促使学生在健全的人格基础上处理生活中的事情,进而为优化整体的价值观奠定良好基础。本文将基于核心素养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路径进行探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价值观
        一、引言
        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在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下更加需要在课堂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而为优化整体的素质能力奠定良好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内容的联系,促使学生能够将课堂上所学的德育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事务的处理上,进而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奠定良好基础。以下将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路径进行探究:
        二、小学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在小学核心素养培育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构建端正的品行风貌,进而使其能够在心灵上培育高尚的品德,为形成健全人格奠定良好基础。在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处世观念,促使其在教材内容深化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人格,进而为优化整体的素质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
        (一)做好学科资源整合,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
        为了更好地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整体效果,就需要做好学科资源之间的整合工作,使得教师能够在深度解读教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深化学校对小学生的道德培养效果奠定良好基础。例如道德与法治《我是绿色小卫士》这一章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将一些具有公益环保性质的课外活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期间教师可以从垃圾分类、节约水资源以及减少污染等方面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在家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并在期间对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感知,进而为优化整体的道德与法治理念感知奠定基础,同时在培养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培养其核心素养的第一步。再例如在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二课《周末巧安排》的课程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做好一周的时间规划,同时在课堂中通过生活实践的融入增强学生时间观念。核心素养培养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小学生价值观念形成的过程中更加需要做好综合培育工作,进而促使小学生能够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精选教学素材,引导学生角色融入
        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学科授课的过程中,应选择生活化的教学材料,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对教材内容进行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积极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生活性素材以 PPT、视频等形式融入到教学中去,从而为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奠定基础。例如在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的好朋友》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找朋友》的音频,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同学之间交往的重要性,同时通过问题设问:四年的相处,大家都找到了多少好朋友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探究一下我们的好朋友这个话题吧。然后通过组织学生讲身边的好朋友及彼此间发生的趣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学习课程,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活动教学,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交往,成为好朋友,从而为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奠定基础。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素材展开教学,同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理论内容融入生活,为优化教学理论的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开展多元化教学,全方位阐述道德与法治条例
        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需要也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其能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在“安全护我成长”一课的讲解中,教师可以通过创编童谣以及播放微课视频的方式将安全知识转变为郎朗上口的歌谣,进而加深学生学习安全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在自我安全保护方面,教师可以创编童谣“红绿灯,要看好,绿色灯亮准备好;陌生人,要警惕不吃不喝要记牢;打火机,小鞭炮,不能随便乱玩闹”,由此使得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得到增强,同时也能够促使小学生对法律条例进行提炼识记,进而为优化小学生的法律意识奠定良好基础。
        (四)核心素养与道德与法治教学融会贯通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核心素养培养融入到课堂学习中,使得学生能够从理论知识学习中产生共情。例如在讲授“我们的神圣国土”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对祖国的疆土进行了解,尤其促使其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台湾和香港都是中国疆土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核心素养体系中明确提出需要对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社会参与感进行培养,期间通过升旗以及主题活动等方式使得小学生的领土意识以及民族自豪感得到增强,在此期间需要引导小学生学会在面对升旗的过程中需要保持肃穆的状态,同时还不能对国歌进行篡改和丑化,进而促使小学生能够更好地培养良好的民族意识,为深化对祖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奠定良好基础。
        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是培养小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黄金时期,期间需要引导小学生通过道德与法治意识的提升培养良好的核心素养,进而使得小学生能够在优化知识能力的基础上优化道德素养,同时使其能够知法护法,让小学生坚定爱国与理想信念,进而为社会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生斯文.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中华少年,2020(2):63-63.
[2]殷德玺.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天津教育,2021(6):34-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