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聋校小学阶段学生提高运用书面语能力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7月上   作者:张昕怡 李仪 吴雅琳
[导读] 书面语言的表达是一种比口语更为高级复杂的言语思维过程,书面语的学习指导能够给聋生带来更好的教育质量,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到文字的魅力,也能够完整具体地阐述自己的思考想法,发展语言逻辑思维。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张昕怡 李仪 吴雅琳    210000

【摘要】书面语言的表达是一种比口语更为高级复杂的言语思维过程,书面语的学习指导能够给聋生带来更好的教育质量,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到文字的魅力,也能够完整具体地阐述自己的思考想法,发展语言逻辑思维。
【关键词】聋生 书面语  语言教学
        聋生一直以手语作为第一语言,而在学习生活环境中需要进行第一语言向第二语言转换时,则较为困难。书面语是用文字记录的,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由于聋生在口语等表达方面学习较为困难,所以将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之间的转换教学是现教育方向的转变与重点,书面语的学习指导能够给聋生带来更好的教育质量,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到文字的魅力,也能够完整具体地阐述自己的思考想法,发展语言逻辑思维。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在学习文化的过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汉语的语言文化更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因此,教学者在课堂中应结合聋生的学习习惯、身心健康,从书面语表达教学入手,结合教材,为强化聋生书面语表达能力提出教学建议与引导。
        一、提高小学阶段聋生书面语表达能力的实践探索
        (一)培养学生在学习环境下自主使用书面语,减少手语交流的依赖性。
        该教学建议处于教学初级阶段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属于学生养成学习习惯的准备工作。教育者在教学时应当引导聋生发声互动,采用口语为主、手语为辅的方式完成教学计划。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因。在全日制学习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活跃课堂的重要步骤,也是鼓励学生接受书面语口语表达的重要举措。在笔者参与实习工作的经历中,不少聋校都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发声习惯。例如:教育者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在课堂上观看课本中的文段、话剧的视频表演,让学生在视听情境中感受口语表达的魅力,同时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与旁白给予学生在书面语表达习惯中语序的影响启发。
       (二)增加课本、书籍的阅读积累,在扩充日常词汇量的同时学习文章中优秀语句,感受语法、语序与日常手语表达时的不同。
        (1)《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6 年版)》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为“课内习作以片段和简短篇章为主”①。教育者可以从教材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培养聋生书面语表达能力,利用好手边的教材,从课程标准内容中寻找勾画能够培养聋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点,当堂利用文章中所学的好词佳句,结合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课堂中的小片断、小段落的练习。如四年级下册语文义务教育课本中《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中,“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就很好地示范了并列关联词的例句。根据聋生学习情况的不同,可以采用选择填空的形式完成一段话,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直接仿写。帮助聋生达到语言的积累、内化和运用的目的。
        (2)在语言教学学习中,课外书籍阅读能够对积累词汇、句段起到良好的帮助作用。在阅读的过程之中,聋生可以更进一步的学习到书面语的正确使用方法,包括语法的结构、语序的排列以及语感,并且也可以进一步扩充聋生的词汇积累,培养他们的书面语思维能力。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良好的思维方式可以促进语言的学习,加快语言能力的发展。阅读是一种语言知识积累的过程,而书面语是所学的语言知识输出的过程。语言知识积累的越多,书面语的表达水平就会越高,书面语中对于语法语序以及词汇的应用正确率就会越高。聋校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充分运用学校已有的书籍资料库让学生们进行课外书籍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积累词汇。在阅读的过程之中,教师可以就图书选择与读书方法对聋生进行指导,学生的书籍选择因由易到难,可以从有插图的绘本开始阅读,摘抄语句,分析句子的组成结构,指出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并按照优秀语句仿写句子,将阅读与书面语学习充分结合,当学生已经能够独立的分析简单句的成分,按照正确的语法语序写出短句之后,可以开始阅读一些短篇幅的文章,在短片文章中学习一些复杂句。教育者可以在每月月末举办学生之间的阅读分享会,让学生分享自己每月摘抄的优秀语句并进行交流。
        (3)说写并举,将教学渗透于生活之中
        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也能够发展语言能力,教育者可以鼓励学生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记录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小事、一天的心情变化等等。例如在组织学生参加了春、秋季研学活动结束后,教育者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记录他们在参与或者观赏活动时看到了哪些场景、所观场景又是什么样的以及观看游览结束以后的心情感受。在丰富学生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加强了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回归了生活,让聋生在生活中学习,感受语言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来提高使用书面语的兴趣,激发聋生使用书面语的动力。 一些善于创造的学生中教育者可以适当鼓励学生编写一些对话小剧场等,组织班级进行表演展示,让学生有更多表达的机会,在具体语言情境中学习表达技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说话语序方式,更进一步地感受语言背后蕴含的道理。
在写作的过程中,教育者应参与学生写作的指导,在不干预学生写作思路的情况下就语言词汇的准确性、语序结构的合理性进行指导与修改;也可以让聋生之间互相评讲对方的写作,看看对方是否掌握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和常犯的错误,也可以交流沟通自己的想法。在存在语法语序错误的句子中尝试能否将其修改成正确的语句。
        教育者在可以为他们创建展示自我写作的平台,一篇记录生活的文章,一句有感所想的话语,或者是话剧、情景剧、课本剧的表演展示都可以在全班进行赏析与表扬鼓励、学生家长消息通知群中展示、班级后黑板上张贴等方式展现出来,使每一位参与写作创作的聋生都能获得学习成就感。
        (三)适当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脱离课本知识,凭借身心感受课本以外的世界。如在春季实习期间笔者发现聋校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游园活动。实现聋生线下学习“眼睛看、头脑想、口中诉”的三统一。学生通过眼睛来观察动物的形态特征、进食动态、走路形态习惯等等,将所见的场景与所学的课本知识相结合,比较课本中用文字描写的动物与用眼睛所看见的动物的相似点以及不同点,这样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具体事物与文字信息之间的巧妙联系。教育者也需鼓励学生将切实感受通过书面语表达出来,用自己的文字来描写自己眼中的动物,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提高聋生的书面语能力。
        (四)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笔者在实习阶段接触发现聋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接触的对象都是老师和同学,因而学生之间的交流所使用的基本上都是较为方便的手语;这一习惯对聋生学习书面语的过程也有一定的影响。学习口语书面语对于聋生来讲就如同正常人在学习自己的第二语言英语等所遇到的情况,所以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显得及其重要。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口语教学,推动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充分发挥课堂这个学习语言的主要阵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聋生全面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有目的地进行书面语、口语的训练。教育者在课堂中可以开展朗诵活动,让聋生分享自己阅读的书籍,询问倾听人的感受,促进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让他们了解书面语与手语间不同的语序结构,充分利用好每一分钟,努力提高聋生的语言能力。同时校园中的语言环境也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让学校任何健听人都参与到交流中去,可以使用多种呈现方式,如纸笔、手机等,创设出真实的交流环境,从而达到练习的效果以及自然习得语言的能力。充分利用标语,海报宣传栏等环境建设,让聋生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影响,潜移默化地提高听、说、读、写能力。适量增加聋生书面语能力考试,学校教育者应该适当增加学生的压力,形成推动学习的内外驱动力。
        二、聋生教学的语言教育选择
        聋人的自然手语是聋人之间相互交流的一种工具,也是聋人学习知识的较为迅速方便的工具之一;与书面语相比,自然手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所研究的聋生教育中目前最具有争议的话题是语言教学。1880年米兰第二届国际聋人教育会议后,世界上掀起“口语教学”的浪潮,此后围绕教学效果,“手口之争”此起彼伏伏。自第一所聋校创办开始,我国聋教育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一百多年来,我国聋教育在探索实践中不断发展,对聋教育的理论认识不断深化。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感觉到“手、口之争”,相互排斥。实际上是手语语法和纯口语法之争,都不可取。进入20世纪80年代,从北欧各国开始,世界上出现了涉及聋人教学语言的新的浪潮,这就是“聋人双语教学”,即在聋校教育中,让学生学会两种语言——手语和本国语,并能根据需要自由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和学习文化知识,最终成为“平衡的双语使用者”。丹麦进行了一场长达十年的双语教学实验,结果显示学生们能够出色使用丹麦语。我国在1996年在南京聋校成立第一个双语教学实验班,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充分证明了双语教学的实用性和高效性②。
        三、目前聋生教学存在的相关问题
        在整体项目的调查研究中,笔者在市残疾人学校进行见习,通过实习、记录特教老师上课方式及教学技能,笔者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设计的方案方法存在部分问题:
        1)特教老师过于注重了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过于注重学生在课本知识方面的文化积累,在调整教学进度时忽略了聋生的情感态度和交际表达能力,因而部分聋生存在着沟通交流能力较弱、对于情感感知能力较差的情况,具体表现为:聋生的课堂互动与反馈的速度略微延迟,聋生对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需要的反应时间较长。教学过程中教授者应该更加注意与整个班级的互动,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随时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
        2)教学过程过于注重课堂形式,课堂的趣味性稍微削弱了些。在残疾人学校,特教老师的授课内容应扩充除课本以外的知识,不能仅通过言语教学来教授课本知识,应当根据课本内容以及课程大纲的要求设计一些恰当的小游戏以及课外活动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并且让学生通过互动等方式来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本知识。
        3)教学对象过于广泛。残疾人学校中的学生年龄跨度较大,他们残疾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在融合教育班级下,基本健听学生与听障学生的课堂反应情况存在明显的差异,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对于学生年级的划分存在一定的问题。教育者应该根据受教育者的年纪大小、身心发展情况、残疾程度结合接受知识的能力大小细化班级区分,将年纪大小、身心发展情况、残疾程度类似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水平相同的学生安排在同一个班级中进行教学活动,缩小每个学生之间因为个人能力而产生的差异。
        4)目前聋生对于使用正常儿童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教材用书存在接受困难的现象。对于聋生没有专门的教材,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与聋生的适配程度较低,聋生对于课本之中的知识理解以及接受较困难,因针对聋生设计更适合聋生学习的专门教材,并能够很好地投入到教学中去。
        虽然能发现目前聋生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尚未能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因此,未来教学中的研究重点仍在放在提出问题解决方案上面。此外,教育大环境也应该得以改善。只有多管齐下,才能真正促进聋生的汉语水平,让他们成为平衡的“ 双语人”。
【参考文献】
[1]《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6 年版)》
[2]《中国特殊教育》张宁生 黄丽娇2001年第一期(总第25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