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太伏镇国仁学校 646121
摘要:学困生问题是影响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阻碍,在推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着重思考如何改变学困生的学习困境。本文简单分析了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成因,提出了转变学困生的有效策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学困生转化
一、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成因
(一)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驱动力量,当前许多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过于死板,导致学生兴趣明显不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被动,影响到整体的学习效果。实际上每位学生成长环境不同,在数学学习中的表现也各不一样,许多教师忽略了学生在学习基础方面的差异,一味地采用填鸭式的授课方式讲解数学知识,导致部分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兴趣遭到打击,最终沦为学困生。此外,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关怀明显不足,在学生出现跟不上教学节奏的情况下,许多教师没有对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仍然按部就班的讲解教材中体现的知识,进一步加剧了学困生现象。
(二)教师教学评价活动趋于功利化
科学评价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导向功能,许多教师在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时,采用的评价标准过于功利化,一味的强调学生成绩,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这导致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知观念,认为数学学习只需要考取高分即可。考试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解题能力,但是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许多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无法坦然的面对成绩方面的事例,再加上教师过分强调成绩,导致这部分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极大的冲击,由于成绩不理想而产生学习压力,由于学习压力大导致成绩不理想,二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此外,许多教师没有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在教育过程中带有一定的功利心,将教育重点放在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对学困生的转化问题缺乏深入研究。
二、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转变学困生的原则
(一)遵循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转变学习困生的重要原则,教师应当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学习态度,作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一举一动,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估,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具体状态,并有针对性的制定指导策略。因材施教原则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教师应当把握好教学的尺度,不能由于过分关注学困生而导致他们产生学习压力,也不能听之任之,任由学困生向坏的方面发展。
(二)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转变学困生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帮助学生逐渐完成转变。?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格外关注学困生的学习表现,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困生的学习活动,对他们取得的进步表示认可,并通过鼓励和赞美的语言培养学困生学习自信。教师应当与学困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结合数学知识的重点设置科学的目标,并且对目标达成情况进行监督,确保学生能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
三、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转变学困生的策略
(一)通过小组合作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转变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重要基础,在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特点组建学习小组,在充分考虑到学生数学学习基础的情况下,对小组成员进行划分。教师应当将学习能力较强,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与学科生放在一组,通过小组合作的融洽氛围对学困生产生影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人教版初中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相关知识为例,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绘制一个标准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学校为坐标原点,要求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标注每位组员家庭所在位置。在教师布置的任务驱动下,每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活动,学困生能够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共同完成任务,并逐渐建立起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二)通过创设生活情境降低教学难度
创设情境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常用方式,在组织农村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通过创设情境的途径,将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更加形象立体,从而降低学习难度,让学困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到农村地区的现实生活情况,将贴近现实生活的素材带到课堂,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以人教版初中数学统计调查相关知识为例,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以提前准备本地区耕地面积的数据,将近十年的耕地面积数据带到课堂,让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汇总,在展示数据的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新老照片的对比,让学生意识到耕地面积正在减少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汇总,制作折线统计图反映耕地面积的变化趋势,制作饼状图分析不同类型耕地的比重。在贴近现实生活的素材影响下,学困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数据分析和统计的相关知识,并且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三)通过布置分层练习巩固学生基础知识
课后练习是巩固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对学困生进行转化时,教师必须重视课后练习的作用,通过布置分层次的课后习题的方式,帮助学困生更高地掌握数学知识要点。教师首先需要根据学生日常学习表现,以及近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大致的分类,先布置与之相对应的数学练习。对于学习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应当布置具有探究性的数学练习,鼓励学生尝试一题多解以开拓思维。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困生,教师则应布置最基本的练习,并适当降低练习难度,让学困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培养学习自信。此外,教师还应格外关注对学困生的作业评改,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学困生梳理学习思路。
总结
综上所述,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学困生进行转化,这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教师必须结合学困生的学习特点,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营造良好学习氛围,通过创设生活情境,降低数学难度,并在分层次的课后练习中培养学困生学习自信,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推动学困生的转变,通过高质量的数学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志.欠发达地区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特点及转化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20(02):72-75.
[2]徐大贵,党晓红.关于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方式方法分析[J].学周刊,2020(34):9-10.
[3]曹建业.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和转化策略[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1(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