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研究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5期   作者:周琼
[导读] 在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中,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丰富体育理论知识的同时,塑造良好的体育精神和品质。
        周琼
        广州市协和中学 510160
        摘要:在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中,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丰富体育理论知识的同时,塑造良好的体育精神和品质。在教学实践中,通过重视德育教育培养崇高的体育精神、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体育健康教学、使学生具有终身体育意识建立良好的体育习惯等多种方法进行。
        关键词:高中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教学模式
        在高中阶段体育教学中,核心素养包括身体素质、体育精神、体育文化、体育品德等内涵。这些核心素养作为日常体育教学的最终培养目标,高中生应结合自身情况,按照教育者要求,合理参加体育锻炼,不但会提高身体素质,还会形成良好的体育精神和思想品德,进而也会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1.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
        核心素养是指学科教育中学生能够达到的能力和形成的品格,是学科中心思想、教学意义和作用的表现。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通过学习体育和健康课程,掌握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运动的技能和身体健康的方法,达到增强体质、进行有效的身体锻炼、具有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团结合作的体育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质,保证学生的健康安全,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好习惯。高中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对学生进行体育健康教育的目的,也是对体育与健康学科价值的认识和重视。
        2.高中学生体育教学现状
        2.1学生不具备体育中艰苦奋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体育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学科,但是学生只是停留在体育运动给自己带来的减压和快乐方面,没有达到精神层面的建设作用。现在的高中生,由于课业负担重,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在家庭中,家长也不让进行家务劳动,同时家长也没有运动的习惯,没有给学生提供体育锻炼的家庭氛围,导致学生缺乏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勤劳勇敢的体育精神和品质。
        2.2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不重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实践中,高中生通过体育课学习,具备了简单的运动技能,但是并不够专业,仅仅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没有起到通过体育运动塑造学生精神、品质和人生价值观的理念。教学中,教师的观点和理念比较落后,也没有发挥良好的指导作用。
        2.3在体育教学中重视运动能力,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时,教师只按照课本完成体育教学工作就可以,缺少通过运动教学,传授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教学措施,达不到塑造学生心理健康和意志品质的目的。由于学生课业负担重,体育课的时间短,学生过分重视文化课学习成绩,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也造成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心理健康的目标不确切。


        3.高中生培养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的办法
        3.1重视德育教育,培养崇高的体育精神
        体育课堂上要重视德育教育,培养崇高的体育精神。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塑造他们的体育素质和精神,要使他们觉得体育与健康学科是一门特殊学科,能发展和实施德育教育。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办法,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育运动之中。例如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开展体育比赛的方式,培养学生遇到困难努力克服、顽强拼搏的运动精神。通过学生之间竞赛增强珍惜友谊、共同进步的崇高体育竞争精神。此外,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学生在生活中和文化课学习中已经接触了各种信息化事物,对信息化方式十分熟悉和喜欢,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引用多媒体手段,利用高中学生爱激动、喜欢运动、崇拜体育明星的特点,现场直播重大体育赛事,大型体育比赛开幕式等场景,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弘扬体育文化和精神,是培养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
        3.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体育健康教学
        优秀的教学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体育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和传授者,除了传授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以外,教师还应该进行专业文化素养、心理和道德品质的培养。首先应该把体育健康的核心内容体现到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体育竞赛、进行体育评价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运动专业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好的体育运动锻炼习惯。例如在体育教学中,针对高中学生自卑、恐惧、自私等心理弱点,可以开展拓展训练,通过设置专门的训练项目,提高学生的心理综合素质,有效的避免了高中学生因为心理因素导致消极状态,甚至发生心理疾病的问题。在拓展训练中,通过特定环境和项目的设定,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之间产生协作和互动,不仅要求学生对他人充分信任,还要求学生自己也不断的付出,深切的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和意识。
        3.3使学生具有终身体育意识,建立良好的体育习惯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具有体育理论知识,形成运动习惯是学生的体育教育终身目标。要帮助学生树立体育与健康的理念,帮助学生重视体育与健康的有效价值,引导学生使用正确运动和保证健康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体育学习,进行经常性锻炼的能力。例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联合学校和家庭,在学校和家庭中组织长跑、游泳、跳绳、踢毽子等长期性体育活动,呼吁家长也参与到带领学生进行运动中,使学生和家长都树立终身体育意识,能够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4.结语
        高中生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坚持和积累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教学中,应该从国家的教育体制、教育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新课标要求,树立教学的目标,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和塑造学生的体育精神,使学生具有较高的运动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运动习惯,向学生灌输健康理念和知识,使学生提高体育健康核心素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世凯.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生体育品德的培养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20):146-147,150.
[2]陈刚.新课标下高中体育课课练教学效果探析[J].中学教学参考,2020,(12):35-36.
[3]陈雪.高中健美操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研究[J].运动,2019,(4):110-111,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