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惠峰
霞浦县特殊教育学校 355100
【摘要】
培智课堂教学如何提质增效,一直是教师探究的问题。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课堂上依托交互式白板,让学生通过人机互动的方式进行学习,能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充分融合,微课能生动传递信息,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和思考,促使学生全面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 交互式微课 顺利衔接 突破难点 巩固迁移
【正文】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指出:生活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扩大生活经验范围,丰富语言积累,丰富形象思维,逐步发展抽象思维。但由于智障学生普遍存在注意力涣散、反应迟钝、情感体验不深刻、目的性不强等缺陷,若教师不能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就很难推动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在生活语文实践中,笔者发现在课堂上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软件(SeeWo)设计并制作交互式微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生活语文课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笔者就生活语文课堂上,如何以生为本,在一节课启动和导入环节、展开和深入部分、以及总结和延伸环节有效运用交互式微课进行探索和思考做一些总结。
一、启动和导入环节,利用微课顺利衔接
启动和导入环节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准备工作,包括动力方面的准备和认知方面的准备。启动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环节则是要将新、旧学习任务之间能顺利的过渡衔接。启动和导入仿佛是一节课的序幕,虽然并不是正戏,却又是学生进入正戏不可或缺的激励语和引导词。
例如《快乐生活》教材第八册《青蛙》是一篇描述青蛙生活习性和本领的课文,它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青蛙的可爱和对人类的好处,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情感。为了让课文中的青蛙更加生动形象,加深学生对第一课时初读文本后对青蛙的印象,在第二课时启动阶段,老师先是直接引导学生跟着老师书空课题,复习“青蛙”两个生字,再让学生以手代笔,在希沃课堂活动“分组竞争”游戏中找出词语“青蛙”,学生在这一微课视频游戏中,需要排除众多干扰词语如:青草、牛蛙、清水、虫儿等,学生在设定的50多秒内,需反复辨别,加深对“青蛙”这两个生字字形的记忆,经过这一热身,学生注意力集中了,学习欲望也被唤醒,此时老师紧接着又用希沃软件制作了“邀请小青蛙”的微课片段导入新课,学生每读对一个词,屏幕上就会跳出一只形态各异的小青蛙,老师相机点评:“你看,你邀请来一只神气的小蛙”;“你邀请来一只吃害虫的青蛙”;“你邀请来一只在月光下唱歌的青蛙”……学生在朗读词语和老师相机点评的过程中重温了课文内容,为本课时的精读课文做好了铺垫。
利用多媒体中的两个微课片段,教师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愉悦、好奇、兴奋等正性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在饱满的情绪中动口、动手、动脑,巩固了旧知,建构新的学习任务,有效提升了学习效果。
二、展开和深化部分,利用微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一节课展开环节是上课的主体部分,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能有实质性收获。课堂教学能否达到教学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展开环节是否合理有效。培智学生受先天影响思维的盲点很多,特别是生活语文课堂上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时,学生很难独自说出一句完整话,通常只能是鹦鹉学舌似的附和老师的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体察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困难,依托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必要的例证和经验促使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借助生动有趣的微课片段指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编码和存贮。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生活语文《纸飞机》这首诗歌时,精读第一小节部分,发现程度好的学生能找到关键词“美丽”,再让他们深度思考纸飞机哪里美丽?他们却只能照本宣科,用文本中“红橙蓝绿披彩衣”来回答,无法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课前备课时已经预设到学生在表达上将会遇到这一难题,于是提前通过百度,搜罗了数十张纸飞机的图片:有单个在蓝空中悠悠飞翔的、有数排五颜六色一起飞向天际的、有纸飞机外形特写的、有纸飞机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的、还有夕阳下孩子投掷纸飞机的背影,教师利用“汇声绘影”软件将这些纸飞机照片编辑成有声有色伴有动听旋律的小视频,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理解纸飞机“美丽”时播放,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情境中思考,多重感官同时参与,这时画面定格在那张“五颜六色的纸飞机一起飞向天际”的画面上,画面下方有序呈现三组分别适合班上低、中、高三个层次学生的表达练习:
C类学生:五颜六色的纸飞机像披上了 。
B类学生: 的纸飞机像披上了 。
A类学生: 像 。
学生欣赏完视频,看着直观形象的画面,更深层次感受诗歌语言背后的含义,班上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运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与内化,C组和B组学生会在老师的支持下将语言补充完整,A组学生能看图把话说完整:五颜六色的纸飞机像披上了漂亮的衣服飞到空中。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学生突破了学习难点,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的。
三、总结和延伸环节,借助微课加深巩固,促进迁移
教学过程是一个浑然天成的整体,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交互式微课的编排,不仅能让一节课有引人入胜的导入,有丰满充实的展开,还能让一节课有发人深思、余味无穷的结束。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生活语文第一单元《我爱家乡的汤圆》第二自然段,课堂展开环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反复朗读感受文本的内涵,理解了作者爱家乡的汤圆,是喜爱汤圆晶莹剔透的外形、软糯香甜的味道,还有吃汤圆那吉祥的寓意。课的尾声,学生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 、积极性不强的现象,如何借助多媒体有效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已经感到疲劳,坐立不安的智障学生也能保持学习兴趣的连续性。教师点击课件,画面上出现了两个卡通形象的小导游,他们一只手拿着小喇叭,一只手举着小红旗,配上音频:“同学们,游客来咱家乡要品尝美味地道的汤圆,请你们来推荐一下吧!”接着通过班级优化大师随机点名的方式抽取学生来扮演小导游,学生看着屏幕中闪动的名字,一下子就兴奋起来。教师根据选定学生的学习程度,提供相应的支持手段,确保其能顺利完成任务。学生小忠(化名)是个智力障碍程度较重的,即便到了六年级日常言语表达仍以词汇为主,无法说句子。利用希沃软件中的思维导图添加超链接的方式,他边看边说:汤圆(圆圆)的、(香香)的你来吃。学生小青(化名)是残障程度相对较轻的孩子,她的思维导图里除了链接“汤圆”,还链接了霞浦当地小吃“地瓜杯”“茶饼”,有了多媒体的支持,她的思路被打开了:“远方的客人,快来尝一尝,这里的汤圆圆又圆,咬一口又香又甜;这里的地瓜杯好看又好吃;这里的茶饼最漂亮……”学生在扮演导游过程中不仅内化了文本语言,还有效的实现了课内向课外的拓展延伸,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四、利用微课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对培智学校的学生来说,其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对形象直观、色彩鲜明的形象更有研究兴趣。由此,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的方式,将课本中的抽象知识以更加直观的形象展示出来,从而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在这种方式的引导下,教师能为学生创设更加真实且内容丰富的教学情境,推动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从而提高其学习体验,为教学效果的提高奠定基础。仍以《青蛙》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详细的讲述的青蛙这一动物的特点与习性。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以青蛙为主角的动画或视频等,再辅以详细且深入的讲解,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充分激发。此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科学家们通过青蛙的生物特点来对现有的科学技术进行创新的故事。在这种方式的引导下,学生们对语文课堂的参与性得到充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也得以提升,对学生学习效率的增强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知识的内涵过于丰富,对教师的授课方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对过去的教学方式进行优化,积极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语文内容的想法,从而培养其想象力,为其思维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在此过程中,交互式微课方式的应用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想象力的发散效果,使其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能够充分扩充自己思考的角度,以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其他同学的不同见解进行深入的交流与讨论,意识课堂氛围得到活跃,自主学习性得到有效调动,,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以古诗《四时田园杂兴》的教学为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古诗内容的描写在脑海中建立画面,从而加深对故事的理解。而在微课的辅助下,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图像记忆法展开教学。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对古诗进行初度,并让其利用简笔画等方式对古诗的内容进行诠释,再向其他同学介绍诗中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出现了哪些人物?分别都做了什么事情?待其介绍完毕后,教师再带领学生对古诗进行细读,体会其中蕴含的意境,再通过注释等对诗意进行理解,以促进其学习效果的提高。此外,当授课结束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中的插图进行优化,开发其想象力。且教师也可以从旁进行引导,如让学生边读诗边想象画面,再通过微课视频播放春耕等农忙时节。农民们辛勤劳作的画面,以加深同学们对田园劳动的体会,这对其未来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需要教师积极做出改变。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要依据培智学校学生的能力和生活环境,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社区资源和现代化信息资源,实现课程的生活化、社会化、多元化。因此作为生活语文课程主体的教师就更加需要具备课程资源意识,善于凭借多媒体平台,制作“互动式”微课,与传统教学相互补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学习方式更加生动,从而促使课堂生成更加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