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小学生食育教育的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5期   作者:徐莉
[导读] 说到小学教育,就不得不提学生在小学生涯中相当重要的一门课程—食育教育。
        徐莉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茅麓小学 213250
        摘要:说到小学教育,就不得不提学生在小学生涯中相当重要的一门课程—食育教育。今时不同往日,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早已压过了‘死读书’不同于一般的课程,食育教育或许不能直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却是帮助广大初入校园的小学生树立正确饮食观的重要科目。本文理论结合实际,针对小学生的食育教育进行讲述。
        关键词:小学生;食育教育;策略探究
        引言:相比其他学科所注重的理论性的教育,食育教育更倾向将教育重心放在实操上。基于此,就要求老师要改变教学方针。根据不同学生的状态,采取多元化教育的方法。意在培养学生好的饮食习惯,将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传承给每一名学生。
        一、做到不挑食,培养饮食均衡的习惯
        健康饮食的基础是均衡饮食。也就是不能产生挑食的情况,要养成什么都吃的好习惯。相应的食物具有相应的营养元素。各种食物都尝试才能满足身体的能量守恒。小学老师该做的就是开展相应的均衡饮食的课程和活动。例如利用班会作为均衡饮食的普及时间,结合先进技术以更吸引人的方式将日常吃饭喝水的诸多禁忌教给学生。寓教于乐用更生动的方式让学生学会正确的饮食方式,设计更适合自己的合理的饮食安排[1]。利用课上课下的时间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共同提升分辨食物好坏的能力。要让学生认识到合理饮食与不合理饮食所带来的的不同后果是什么。好的身体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食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拥有更强健的体魄来面对学习生活。
        学生会产生挑食的坏习惯在所难免。面对这个问题就要求学校的食堂多花心思做改变。在正确的饮食观养成之前,学生们抉择点不在于不同食物的利弊,而是基于视觉和味觉。因此增加一日三餐的花样,以达到诱发学生产生对食物的欲望就变得十分有必要。让学生品味更多的新奇食物才能提高部分食欲不振学生的食欲。食欲提升之后才能让使学生主动的改变饮食习惯。在属于启蒙阶段的小学,学生的方方面面都尚未开发,可塑性极强。所以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正确饮食观,有助于他们日后的养成好的饮食习惯,意义重大。
        二、做到不剩食,养成节约粮食的习惯
        前有《悯农》对于浪费食物的批判和珍惜粮食的劝诫。后又有朱熹所著家训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谆谆教导。先辈们身体力行的用典故、故事来教育我们粮食的来之不易,浪费食物的可耻。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一颗一粒米都是辛苦劳作的产物。小学老师的职责除了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2]。
        培养学生好的生活习惯是老师该有的职责,因此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学生崇拜和模仿的偶像。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到浪费粮食的坏处,学习珍惜食物。

在食堂就餐时要做到能吃多少打多少,杜绝浪费习惯的产生。
        在日常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了解到珍惜食物的重要性,要让他们知道能饱腹的食物都源于种植者的辛苦付出,是靠爸爸妈妈努力工作才能获取的,得益于祖国的发展。现阶段我们大部分人的温饱不成问题,但是与此同时,我国贫困山区的小朋友,非洲原始大陆的人们,还有饱受战火侵袭流离失所的孩子们,他们的年纪可能与我们相差无几,但是生活环境却是天差地别。我们浪费的一小口可能觉得无所谓,但那对于也生活在世界上的他们来说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浪费食物绝对是可耻的,要让学生们从心底里认同这个观念,在教育过后能做到珍惜日后吃的每一口食物,不是必要的情况下绝不剩食物。养成好习惯之后,不仅能让学生对食物有更清晰的认知,也是对学生道德的提升,帮助学生更好的长大成人。
        三、多了解美食,传承中华饮食的文化
        食物存在的意义远不止于饱腹。它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是不同地区不同人文环境差别的最好表现。我国菜系繁杂正是因为地大物博,风土人情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饮食文化——蜀地喜食辣,广州善煲汤,不同地区的食物体系都有不同的历史背景故事具有不同的魅力。凡此种种,无不引人入胜。老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对食物对饮食文化产生兴趣,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特有的饮食文化开设实践课堂,让学生亲自领悟饮食文化的魅力。教师可以讲解中国有的八大菜系,西方的高热量食物的危害或者日本沿海地区的饮食特别之处等等。通过品尝不同的美食从而了解地域的不同,中国与国外的不同。
        学生了解了饮食文化的魅力有助于激发对于食物的欲望。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饮食习惯,也能够帮助学生开展不同方面的学习兴趣,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方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饮食文化,与此同时老师也可以完成教学指标。不仅可以使学生逐渐建立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心理,也丰富了学生的日常饮食,提高对营养的摄取[3]。
        老师通过宣传饮食文化,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饮食文化兴趣的同时让我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学习过后,平素的一日三餐也有了意义,使学生在日常就餐中完成提升文化素养。
        结束语
        以上所表达的无非是想说明,学生想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体健康是首要条件,食育教育的重要之处就在于此。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益于身;不浪费的品质益于德;对文化的深入了解益于智。从习惯出发,以兴趣为辅助。使小学生积极了解饮食文化的魅力,从而产生对传统食文化的兴趣。这是食育的意义,也是我国教育蓬勃发展的推动剂。
        参考文献
[1]梅嘉琦.小学食育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0.

[2]王金平.中小学校食育工作的必要性及其促进策略[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20,4101:94-97.

[3]张烯,孙灵芝,杨亚洁,热依拉·吐尔逊,刘红双,廖艳.基于传统饮食文化的“食育”教育发展[J].中国食物与营养,2020,2607:13-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