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诗歌文本解读策略探究-以李商隐的《锦瑟》为例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5期   作者:王文宇 陈诗缘
[导读] 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借助任何辅助性文本,进行独立审美鉴赏。
        王文宇  陈诗缘
        福州华侨中学  福建福州   350004
        摘要: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借助任何辅助性文本,进行独立审美鉴赏。单一的文本教学无法适应高考的需要,教师需要提供多文本,培养、提升学生比较、甄别的思维能力;师生要通过体悟古代诗歌的内蕴、体会其韵味隽永的魅力,理解和传承古代诗歌文化。学生要加强课本中的唐宋名家诗词的积累,通过广泛阅读主要诗人不同风格作品和风格相似性的作品,提升比较阅读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差异化体验 批判性思辨
        历年高考中,承载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一大题型为古诗鉴赏题。它不仅考查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华的熟悉程度,更是考查学生语言思维品质、鉴赏表达、审美创造能力的一种载体。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冯晓云老师指出:“逻辑推理、信息加工、鉴赏评价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我省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相对短板。”[[[] 冯晓.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的主要变化与教学挑战[J]. 福建教育,2018(11):45-48.]]因此,学生在考试中应对此类题型时,会产生难以适应之感,不能从容应对。尤其是基础薄弱的考生,对于他们而言,历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如同“噩梦”。如何解决这个难题,作为高中一线的教师我们做了一些尝试,并提出了具有独创性的诗歌文本解读的策略。
        一、尝试文本差异化阅读,以提升在诗歌鉴赏中的批判性思辨能力
        诗歌作为中华文化、古典文化的代表性文学呈现的样式,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也是我们培养实现对古典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重难点。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落实中国古典文化诗歌任务群的过程中,应着重关注并完成语文学科的四个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体现了一线教师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指向性的现实履行。
        近年来,高考中的诗歌鉴赏题多偏向唐诗宋词,对唐诗宋词的考查频率较高。因此,研究唐宋诗词的特点是一线教师当前的教研方向之一,可读一些课外的诗歌文本,尝试做一些不同作家间的同类题材的差异阅读研究,及鉴赏、挖掘某一作家在不同时期作品的风格差异。如何通过对文本中文化现象的理解和传承,完成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确读?我们认为首先要启动任务群不同的思维碰撞,接受不同文本的差异化阅读,正视阅读文本过程中存在的差异化现象,恰恰是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前提。差异化阅读克服了权威式解读文本的限制,有利于师生思维碰撞的发生,进而迸裂出不同的火花。“这就需要师生通过合作、对话和倾听,理解、协商以及妥协的过程而达至一种对理解或者知识的共同认可”[[[] 王龙飞. 从高考古诗鉴赏试题看高中古代诗歌教学[D]. 华中师范大学,2016.]]。通过对某一作者的同期多类作品进行建构,探究文本间多重话语内涵,发掘其中的异同点,便于文本的归类学习。且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异同点上,进行对比、寻求突破,从而帮助学生把握文本的独特内蕴,达到对同主题文本的深入理解。
        《锦瑟》这篇课文的主旨可以说有争议的。比如有自伤身世之说,也有婚姻悲剧之说,也可以理解自己的仕途之旨意等等。每一种学说后面是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和人生的沧桑之感觉,因此,我们才有了对锦瑟主旨的多重性解读。《锦瑟》的每一种主旨解读都在相互比较中,让人体会诗歌的多重魅力。李商隐在《锦瑟》中营造了一种朦胧、虚幻的意境,将这种朦胧、虚幻浸润在诗歌中,用诗歌表达生命,以自己忧郁、深沉的个性表达,创造出真正属于“长吉体”的生命之歌。这种思维的碰撞,批判性的思辨,让每个读者感受到李商隐这个鬼才运用诗歌的独特表现力。
        二、阅读辅助教材,以培养差异化的诗歌审美体验
        在广泛阅读、大量背诵的基础之上,可以提升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因为学生在阅读、背诵的过程中可有意识地去积累鉴赏诗歌的方法。

特别是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对诗歌文本的参悟和参读,激发审美形象,利用想象和联想,表达对诗歌的感受。所谓参读指借助参考学界相关的读解,与丰富的社会化读解融通的一种阅读方式。它可以保障教师社会化精神和言语生命的健康发展,保障备课时读解课文有足够的深度、广度和鲜活度。
        参读有两种思维方式。同向思维,对学生而言,这是一个自己的素读被验证、求同解、丰富化的过程,也是体现了学生解读的文本与教师、专家解读的文本达到趋同性过程。反向思维,也叫做差异比较思维,是学生的素读与教师、专家的解读之间存在的差异体现。这种差异是我们教学中的常态,如何看待这种差异化,让学生获得新知,这是课堂的难点,也是重点。
        “就单篇文本而解读,在限定时间内一次性读完,并得出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唯一结论,这导致学生丧失思考能力,使得文本解读变得狭窄封闭[[]]”。因此,在日常汉语诗歌教学中,我们可以拓展辅助性文本,通过反复验证、批判和辨别不同文本之间的差异,逐步形成我们自己的批判阅读系统,进而提高自己的批判性阅读能力,丰富自我阅读经验。课本中的文本是固定的,但在阅读品鉴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阅读主体不同的人生经历、情感体验、知识视野、感悟能力等的不同,形成不同的阅读文本。正如《锦瑟》中主旨的解读,历代文人学者对此进行了十多种解读。为了更好读懂这首诗歌,我们可以参读了刘攽《中山诗话》、黄朝英《缃素杂记》、胡应麟《诗薮》和钱谦益、何焯《唐诗鼓吹评注》等名家的解读。哪种说法合理呢?学生需要与不同文本进行对话,并以之整合和重构,最后才能确读文本的最终认知。
        三、积累诗歌表达技巧,夯实对诗歌鉴赏的深度和透彻性
        诗歌鉴赏除了在文本解读上需要下功夫,在答题技巧上也要注重,如积累诗歌的表达技巧、进一步夯实对诗歌鉴赏的深度和透彻性。常见的诗歌表达技巧,如修辞方法中的对比、比喻、夸张、排比和拟人等,还有如对面落笔、移情想象、托物言志、伏笔照应、衬托对比、白描细描、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和抑扬结合等表现手法。在诗歌鉴赏中,除了分析出每首诗歌中主要的表达技巧,明确诗歌表达的中心情感或详尽理清其中的交错之情外,还要注意诗歌在表意上的深刻性,即要深入挖掘诗歌的创作意图和内蕴情感。在此,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高考所选择的诗歌,其情感非常丰富。在答题过程中,务必要探究出诗歌各种情感,以此体现答题的深度和透彻性。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看,《锦瑟》中“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情感是蕴藏在象征手法中,如诗中“锦瑟”、“蝴蝶”、“杜鹃”、“珠”、“玉”都是象征着美好、令人心向往之的事物。不仅如此,李商隐还巧用典故,以用典的方式,将“庄周蝶梦”、“杜鹃啼血”、“良玉生烟”、“沧海珠泪”这四个典故化成了一个个凄美的小故事,呈现出了不同层次的情感特点。如“庄周蝶梦”体现沉迷美好的情景而不能自拔;“杜鹃啼血”来表达思念的悲切;“良玉生烟”来比喻才美不外现的感伤;“沧海珠泪”暗含海中鲛人泣泪成珠的故事。它们相互交错、互为映衬,共同营造虚幻、痴迷、哀伤、迷惘的诗歌意境,也蕴藏着悲欢喜乐的人生况味。而要理清、品味这些蕴藉复杂的情感,不仅要求学生要能熟练掌握诗歌的各种表达技巧,还要能深刻、透彻地把握诗歌的内涵。
        当然,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不同教师对诗歌教学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和独特体验,对诗歌文本也有着自己的鉴赏方式。但,不管教学形式如何变化、文本鉴赏的角度如何多样,我们只要扣住语文学科四个核心素养的要求,用博大的中华经典文化去涵养学生。我相信,尽管传承之路漫漫,只要我们不断上下求索,属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一定会被传承和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冯晓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的主要变化与教学挑战[J]. 福建教育,2018(11):45-48.
        [2]王龙飞. 从高考古诗鉴赏试题看高中古代诗歌教学[D]. 华中师范大学,2016.
福州市十三五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在侨校文化建设中的传承与发展》编号:FZ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