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琴
惠州市华罗庚中学 516000
摘要:在当今大时代数据化的背景之下,教育俨然成为最主要的问题,而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更新与改革。现如今的社会更加提倡“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解决”等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希望达到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希望学生可以在未来的学习和人生道路中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发展和进步。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在高中时期被运用的最为广泛。
关键词:导学案教学模式;学生主体;独立学习
一、引言
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各个学科中都有应用,那么对于知识非常细化和琐碎的生物来说就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高中时期的生物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加深学生们在初中生物学习中的知识,第二阶段是学生们学习新知识。这两个阶段中导学案在第二阶段运用最多,也就是高二时期,高二的生物会学习更加细化知识例如“主要”和“最主要”区分,还有一些关于便于人们理解但实际不存在的部分。这都使学生在理解学习上存在一定难度,接下来就对于导学案在高中生物教学上的实践运用及反思。
二、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的新旧区别
在过去高中生物的教学模式中,由于高中生物存在“碎”的特点。大部分教师运用“多听”、“多写”、多练、“多背”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们运用和掌握学习知识,这会使得学生们在课堂之外不擅长发现和学习生物,只有一些刻板的记忆学习,这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达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观新课程的要求下,将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提倡教师们不再是“教”而是“导”,引导学生们主动学习,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这无疑是提供给了学生更多机会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所以这一模式被广泛使用。
三、导学案在高中生物新课程中的实践
(一)导学案在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中的实践运用
高二时期,人教版生物必修三中第一章内容的学习就运用到了导学案的教学模式。例如,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学生们需要掌握体液分为2/3细胞内液和1/3细胞外液,而细胞却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学生们在之前就学习过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各个组织和结构都是由细胞构成,那么细胞为什么却存在于1/3的细胞外液中?这一探究性问题运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就会让学生更加理解知识,首先教师通过“导读”引导学生们学习学案中的知识,再进行“导思”来引起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最后通过学生独立学习学案知识,独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将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教学课堂的效率,也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从质量和数量上都有稳定的提升[1]。
(二)导学案在植物激素调节中的应用
在学习植物激素中也可以运用到导学案的教学方法,例如,首先是生长素和生长激素的区分,再然后是生长素的顶端优势及其两重性。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很难让学生理解到顶端优势和两重性的概念,这就需要教师们在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的同时进行提问,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独立思考理解问题,将课本知识有效地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从根本上掌握知识。
四、导学案在高中生物新课程中的反思
(一)导学案在高中生物新课程中的优势
导学案在高中生物新课程中最大的优势就体现在提高了教学质量,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充分发挥了学生在主体地位的作用,使得学生和教师们都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导学案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独立学习的能力,还使得学生们在学习生涯中感受到了学习的趣味,在快乐学习的前提下更为有效地掌握了新知识。当学生们有了独立学习的能力后,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丰富知识储备量,拓宽视野,在高中生物学习上发挥更大的优势,提高自身成绩。
(二)导学案在高中生物新课程中的不足
导学案在高中生物新课程中的不足也是教师在进行导学案教学模式上的困难,导学案教学模式提倡从学生出发,在进行导学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提前做好问题预设,比如学生的思考太过于发散,不利于本节课问题的解决,再或者学生的思考又过于死板,使学生感觉到挫败感时教师又该做出怎样的应对措施呢?这些都是教师在进行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困难。所以,对于这一教学模式容易出现主体作用过大,客体作用过小的局面,采用导学案教学模式教学则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准备。
结语:
虽然导学案的教学模式有利有弊,但是利大于弊,如果教师妥善运用好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则在教学模式上达到了1+1>2的效果。让学生们独立学习,自己掌握知识,自己成为自己的教师帮助自身问题的解决,成绩的提高。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单单是对教师教学模式上的要求,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也在提高。总的来说,教师要运用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学生学习生活中充分发挥作用,让学生们掌握更多的技能,让祖国的中坚力量也能发挥出光芒,掌握更多的技能和知识,更好的带领未来社会的发展[2]。
参考文献:
[1]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的教学设计.
[2]罗家祥.探索高中生物“学案导学式”教学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学研究),2010年Z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