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质量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5期   作者:张永珍
[导读] 小学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已经成为了教育部关注的重点。
        张永珍
        东营市垦利区郝家镇中心小学  257500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已经成为了教育部关注的重点。如何用科学的方式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质量,是当前学校应当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从健全机构设置、提升教师心理健康素质、推进工程的实施以及完善保障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为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心理健康;小学生;策略研究
        引言: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竞争愈发激烈,家长对学生的要求也愈来愈高。这样的环境下,使得小学生的心理负担过重,不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的建设,重视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本文在此背景下,对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质量进行探究。
一、健全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的设置和制度
        学校应为心理健康教育单独设置一个部门,例如心理健康委员会、心理健康中心等,专门负责同学们的心理教育工作。这个部门的成员可以由教导主任、班主任或者专业领域的教师组成,还可以与优秀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让其加入到部门之中,能够更全面的了解到同学们的心理状况。在成立部门之后,要建立健全的档案制度,加强师生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加强管理的专业性和信息化。传统时期的档案都是由纸质材料进行书写和保存的,占用空间较大,且容易受到潮湿和虫害等外界因素的破坏,不易长期的保存,且更新速度较慢。因此,学校应当借助信息技术,在学生入学初始便进行档案的记录,采取“一生一档”的方式,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同学们的信息,方便后续教学的开展[1]。
        小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第一个求助的不一定是老师,可能是身边的同学或朋友。教师应当抓住这一特征,及时观察学生的情况,利用好学生的资源,可以在班级选择性格开朗、善于沟通、乐于助人的同学作为班级的心理健康委员,及时向教师反映同学们的情况,帮助教师完成同伴互助的计划,更好的培养同学们的心理品质。老师应当将每个班级的心理健康委员集合到一起,共同组建一个学生心理委员团体,对每位团体成员进行培训,完善相关知识,教导他们如何在班级中更好的帮助其他同学进行心理安慰和疏导。在团体内组织自评和他评两种形式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同学们在评价过程中完善自我,还能够更好的帮助其他同学。
二、提升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
        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学校应当对老师进行专业的培训。培训的方式可以有多种,一是定期组织老师去参加省、市组织的教育活动,帮助教师学习新的知识,并与其他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共同完善教学内容和目标。二是邀请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资深教师进行校内演讲,帮助年轻教师完善教学理念和方法。三是组织整个省、市的教师进行专门的经验交流会议,共同商讨教学活动经验,解决在开展教学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2]。


        在当前的教育活动之中,教师的负担过重,除了基本的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自身知识的训练等,还要与家长进行协调和沟通,这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教师与学生保持着长时间的接触,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人身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对此,学校对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建设应当更加的重视,可以从改善校园环境以及减少不必要的工作等方面进行建设。除此之外,还应该提高老师的渗透技能,教育活动失败的原因之一便是老师们没有掌握有效的渗透技能。在此方面,学校应当组织相关方面的研讨会议,帮助老师完善此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以方便教学活动更有效的开展。
        学校还应改善教学环境,可以将咨询室布置到既能让更多的同学发现,又比较安静的位置。例如,在图书馆旁边和美术馆周围,这样的环境下,能够让学生积极自主的进入到咨询室中。
        三、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程的全方位实施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学校、社会以及家庭等多方主体。对此,学校应当建立一个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互联网的发展为学校开展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通过构建网络平台,分析师生的个性化需求,能够完善教学资源,及时的更新信息档案,为学生普及健康知识。在网络平台上对同学们进行心理辅导,增强了隐私性,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安全的倾诉环境,能够更好地表达自身的困难,有利于教师进行辅导。
        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便是家庭和学校,建立一个一体化格局的教育体系十分重要。通过家庭、教师、社会等多方合力,借助于网络这个平台,共同开展教育活动,能够更好的完善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完善保障机制和评价体系
        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长期的建设。一方面学校应当制定具有权威性的教材,对教材中存在的局限,应当及时的向上级进行汇报,通过建立教研活动小组,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编写,整合优秀的教学课程,帮助学校更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另一方面,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十分关键的一环,教学评价应当分为几个环节,首先是由领导阶层和教师对开展过的工作进行评价,保证每项工作都能够落到实处。其次,当前的教育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可以通过收集学生的反馈,通过学生的评价进行观察。最后,可以对师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侧面完成对教学效果的评价[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高心理健康素质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应当加强对师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进行切实有效的工作,以促进学生人格健全的发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卓霏.家校共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54):13-14.
[2]赵连波.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J].家长,2020(19):50-51.
[3]袁霞.谈网络时代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12):132-1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