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新
浙江省温岭市松门镇中心小学
摘要 童话是儿童文学领域中最具典型性的,最主要的文学体裁,是小学语文读本中的重要文体。但是很多时候当童话进了课堂就成了一般的记叙文,失去了童话味。文章从童话文体出发,通过树立儿童为本的观念,从童话的幻想特点出发,带领孩子深入童话的情感,并体会童话的叙事结构几个方面来谈谈如何让童话教学更有童话味。
关键词 童话 文体 叙事结构
一次去听课,上课的内容是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下面是老师上课的主要片段:
1.你觉得那句话比较难读?
2.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3.你能按起因、经过、结果把这个故事分成三部分吗?
4.你能给小鸟说的话加上“提示语”吗?并有感情地朗读。
看似行云流水的教学设计,背后却犯了一个大错误——童话味没有了。这是一篇童话,老师却拿它当普通的记叙文“导入——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最后升华主题”这样的程序来教,忽略了童话的文体特征,课堂就失去了童话味,也大大降低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一、以儿童本位为体
“阅读简单的童话、寓言、故事”是《语文课程标准》低学段的阅读目标之一。它最靠近孩子的心灵世界,它的美好充实着孩子的心灵。因此,在童话课堂教学的选择上,我们最先要思考的就是儿童本位。
1.依据年龄特点,多元解读心理
童话教学要以儿童为中心,充分考虑学情,让学生发现阅读童话的乐趣,把童话文学和生活连接,从而建立对童话文学的理解与接受。千万不可以一刀切。如一年级下册《小白兔和小灰兔》的教学片断:
①自由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描写小白兔和小灰兔的句子,同桌交流它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②分享交流:体会“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的意思。
③结论:小白兔是个爱做劳动的好孩子。
从这个案例来看,老师在执教童话时忽略了童话的儿童本位,注重的是思想教育,将有趣的童话故事变成了纯粹的思想教育。记得同样一个老师上《小白兔和小灰兔》,上到这里,有个孩子就提出来:“老师,小灰兔不一定是不爱劳动,老山羊给了它白菜,它自然就要了,它只是没有想到还可以向老山羊要菜籽而已。”这就是儿童的视角,这就是孩子最纯真的发声。当孩子有了这样个性化的表达,并得到老师的支持后,我相信他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情绪上的满足,也得到了精神上的滋润。
2.依据学段特点 把握课程标准
当然在童话教学中,我们还得关注学段特点。
在蒋老师的《怎样和孩子聊“童话”》一文中提到:“低段的重心放在‘讲述’,童话是用来讲的,尤其是那些古典童话、民间童话。”可见低段我们可以把教学内容确定在讲故事上。
中段在《语文课程标准》里的阅读目标里提到:“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童话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是学生训练孩子复述能力很好的文本。同时在复述中,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和文本中语言的优美,让孩子的情感体验得以升华。
到了高段的孩子有了一定的思辨力,蒋老师认为:“到了一定阶段,阅读童话需要有解释隐喻及象征的能力。带领高段的孩子聊童话,选择小切口,进入大的思考空间。”美国老师的课例《灰姑娘》不能不说是一个经典的案例。
二、以丰富想象为翼
天马行空的想象是童话的翅膀,那么在童话教学中,我们就要通过各种方式带领孩子去感知童话的丰富的想象,去激发孩子丰富的想象力,从而让孩子走进美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语言,体会童话特点,从而教出童话特有的味道。
1.借助插图 拓展信息
低年级的童话课文都配有插图,这些色彩鲜艳的插图最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在教学中,老师就要花时间让孩子们去欣赏这些插图,并仔细观察图片中的景物和人物,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和神态,大胆想象故事情节,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童话《一块奶酪》的课文插图,非常具有情境感,通过对小蚂蚁们心里活动的想象,从侧面烘托出蚂蚁队长所作所为令人敬佩,从而更深层的理解故事内涵。
2.创设情境 激活形象
童话给予孩子的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因此在童话教学时我们要紧扣“想象”这一特质,不断地创设各种情境,来释放孩子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在教学《小猴子下山》一文时,可以让孩子们关注小猴子的动作,找出动词“掰、扛、摘、捧、抱”,自己做一做这些动作,同时大胆的想象小猴子做这些动作时的神态是怎么样,看到自己喜欢的事物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先自由地说一说,然后通过肢体语言,和自己特有的表情把这只可爱的小猴子演出来,如此一来,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就熟悉故事情节,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的形象也在他们心中立体起来了。
三、以情感发展为要
童话中蕴藏着丰富的,能满足儿童心理需求的情感,它在孩子的心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记得我小时候读《白雪公主》总是最喜欢看最后一部分,白马王子唤醒白雪公主的那一部分。那是因为我觉得那部分特别美好,从此心里就种下了善良的人都是可以收获美好的种子。
1.适度解读
童话来到我们的课堂,还应该是儿童的童话,老师要把适时把握好度,不能过度去解读,让美好的情感变成道德说教。笔者曾经听过一个老师上《去年的树》,硬是把树为了人类的光明牺牲自己,无私奉献的精神塞给孩子。在我看来,《去年的树》只要让孩子感受鸟儿对树的真挚情谊,以及信守承诺的品质就可以了。
2.以读悟情
那么如何让孩子很直观得感受童话的情感呢?笔者觉得通过朗读可以让孩子感知内容,感受角色形象,是让孩子感受情感的最直接的方法。于永正老师说:“如果一位老师能把课文声情并茂地朗读好,就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讲解。”是的,当老师声情并茂地为学生范读时,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陶醉其间,并一发不可收拾。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采用不同的朗读让孩子走进文本,将情感融入其中。
四、以叙事结构为循
童话最早是起源于口头文学,是成人讲给儿童听的故事,这种故事具有容易记忆的特点那是因为它的特殊叙事结构。
1.魔性开头
童话一般始于“很久很久以前……”“从前……”这样千篇一律的开头,却对孩子有着魔性的吸引力。这样的开头一出来,孩子就知道精彩要开始了。似乎在邀请孩子们进入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现在很遥远,但又很神秘。
2.“三”复情节
“三”的重复是童话常用的结构方式。这种反复的方式不仅符合孩子喜欢重复的阅读心理,也帮助他们熟悉、理解和记忆故事内容,给他们带来阅读的快感。比如《小蝌蚪找妈妈》、《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棉花姑娘》等等。出现的人物是三个,劫难要经历三次,同样的话要说三遍……这样既推动情节发展,又体现文本结构的美。
3.对比情节
对比情节有两种,一种是主人公的前后对比。比如《巨人的花园》。还有一种是两种不同人物在相同的环境下,经历不同的过程和结局,形成鲜明的对比。比如《陶罐和铁罐》等。
潘新和教授说:“阅读与写作思维也可以说是一种文体思维,阅读离开了文体,必定是不得要领的。”不同文体的文章必须采用不同的教法和读法。童话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文体,我们应该遵循童话的文体特点,还它该有的本色,让童话滋润孩子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周一贯.《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3
[2]王泉根. 《儿童文学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5
[3]谭旭东.《童话精神及其对童年生命的呵护》.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3
[4]刘晓东.《儿童心理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