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园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摘要 约700万年前,非洲的土地上生长着一群人类最原始的祖先,500万年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远离故土,向外面探索未知的世界。随着他们足迹的不断深入,新月沃地、亚洲、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都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人类文明遍布全球。然而,由于环境的差异,人类文明在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发达地区的粮食生产、饲养牲畜、科学文明等活动不仅加速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还有病菌在滋生与蔓延。在人类一步步走向食物链金字塔顶端、一点点征服自然的时候,传染病的肆虐一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困扰。人类与病菌的抗争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生存的角逐史,在两者的较量中,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
关键词 环境;病菌;人口扩增;污染
为什么有些地区比其他地区发展更具优势?为什么是欧洲人向美洲殖民而不是相反?为什么世界财富的分配都集中在某一区域而不是其他形式?作者贾雷德·戴蒙德(Diamond)以独到的视角,通过对地区差异的分析,解释了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与偶然。本书试图解释欧亚地区是怎样在同时期的人类发展中逐渐超越其他地区的,用大量的事实材料和论点证实了各个地区人类的平等性。作者认为,造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差异不是因为种族或是文化的优越性,追本溯源,是人类在活动初期由于所处地理环境的差异在一系列的因果关系下逐渐拉开了生产发展的差距。
全书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向读者呈现了人类初期在全世界的迁徙史,受制于环境导致迁徙的成功与失败,以及提前发展的一方对落后地区的侵略现象;第二部分概述了粮食生产的出现和传播及带动起来的驯养牲畜;第三部分讨论了生产剩余情况下人口密度增加伴随的病毒演化与传播、文字演变、科学技术发展和城邦的建立;第四部分以各大陆和一些标志性的岛屿为例将前两部分的内容综合分析。
因为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持续至今的原因,本人对病菌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衍生、传播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轨迹的改变产生了兴趣,作者基于地理环境差异上的分析打开了我看待病菌演化史的新视角,并由此产生了对人与自然如何共生的思考。
一、人类与病菌的渊源
人类早期远离故土非洲向外面的世界探索时,生存方式慢慢由狩猎采集向粮食生产过渡。驯化出第一批作物的土著居民,住在西亚、北非、两河流域及附近,因为这片区域呈月牙形,所以又叫“新月沃地”。该地气候宜人、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物产丰富,由于可供驯化的野生植物的数量比较多,所以在同一时期,新月沃地的居民比其他地区更早驯化出农作物。当食物能供其所需并出现剩余的时候,这意味着人类不用再为饥饿烦扰,多余的能量加速了人类的繁衍。
在学会了耕种粮食后,人类又试图驯化野生动物,牲畜的饲养在于为人类提供多余的食物,比如蛋奶和肉类,代替野生动物成为社会主要的动物蛋白来源。同时,牲畜还可以为人类提供劳动力,增加劳动量,扩大人类的生产种类与范围,从而进一步增加人口数量、建立城邦、扩张领土、发展文明。
由于成功驯养动物,人类获得与动物长期相处的机会,这种生活方式在动物与人类之间架构了一条允许病菌转换宿主的道路。人类的传染病有很多都是从牲畜那里得来的,比如天花病菌,一开始只是存在于家畜体内无害的痘病菌,在家畜与饲养主的频繁接触中,痘病菌转移到人类的体内,再通过人与人的接触广泛传播开来。通常,受这种类型的病菌感染的症状不会很明显,但在病菌不断变异之后,就有可能发展成棘手的疾病,像天花、肺结核、疟疾、霍乱等近代史上杀死了不计其数的人类的流行性疾病,就是从动物的身上演化而来的。
疾病在演化的过程中会不断选择新的宿主,站在病菌的立场看,宿主的选择取决于利益的最大化。1781年,达法罗群岛上的居民感染了麻疹流行病,大批的人死去,有的人获得免疫康复。百年后,因为外来麻疹感染者的到达,达法罗群岛又一次瘫痪。三个月里,岛上几乎所有居民都感染了麻疹,在人类死去或康复中,它再一次消失,直到某个合适的时机重演历史。研究表明,麻疹可能会在低于50万人的地区消失,只有在人口较多的地方,该病毒才会向其它地区转移。直到原来的地区人口增加到一定的数量,它们才会卷土重来。自人类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向农业转化以来,人口密度比之前的平均高了出10到100倍,因此人口增多是促进病菌传播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促进传染病出现的原因是人类排泄物的堆积。排泄物上聚集了大量的病菌、细菌和寄生虫,是常见的感染源。在狩猎采集时代,人们的住所不固定,通常跟着有食物的地方走,所以人们接触排泄物的几率与时间都比较小,故而不容易患上传染病。而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以来,大量的排泄物由于不能及时清理,病菌便搭上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快车。
二、人类活动加速对病菌的扩散
在粮食集约化,生产剩余的背景下,人口基数增大,城邦建立、科技进步,占得环境优势的地区与较贫瘠地区的发展水平拉开差距,拥有技术的发达地区开始向未涉足的地区探索,病菌也随着人类的的远航而突破自然传染范围向外传播,这种传播形式对于从未接触过该病毒的地区将会是一个致命打击,直接影响到地区间的种族结构。
在现代历史上最大的人口变迁——欧洲人对新大陆的移民中,最著名的战役莫属西班牙人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地征服美洲的印第安人。当西班牙侵略者想要攻打数百万美洲土著的时候,他们的军队数量仅有几百人,但因为印第安人从来都没有接触过西班牙人身上携带的天花病毒,还没有来得及进化出应对的体能机制,所以出现大批量感染、死亡的情况,不击自溃,这是具有相当免疫力的入侵者把病菌传染给了没有免疫力的民族而造成的灾难性后果。
同样,艾滋病病毒起初是在柯麦隆的黑猩猩和大猩猩身上发现的,在偶然的人类与灵长动物近身接触下而传染给了当地居民,后由移民带入美国,不久之后,在便利的交通网络下,艾滋病从美国向周边辐射,很快波及世界,成为目前世界上人类健康潜在的巨大危机。
另外,让人谈之色变的埃博拉病毒也是由于非洲土著的人口增多,过度侵占了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原始森林,城市化工业化破坏了生态环境,才使当地居民不小心接触到潜伏在森林深处的埃博拉病毒,出现大规模的烈性传染。
鼠疫起源于蒙古,但由于蒙古地广人稀,只在当地小范围蔓延,随着城邦经济的发展,通过商路传到了欧洲,并由于战争,蒙古金帐汗国军队将染上鼠疫的尸体投入欧洲的克里米亚法卡,鼠疫病毒迅速蔓延,使欧洲陷入几百年的黑暗时期。
历史惊人的相似,霍乱起源于恒河流域,由于印度自古以来有向河中抛垃圾的传统,恒河水源受到污染,霍乱病毒借由印度人饮水时传播给当地人,但也只限于印度人之间传播,19世纪,英国对印度进行了殖民统治,感染了一大批英国士兵后,才从此经由战争和交通开始了世界范围的传染……
三、人类与自然生存的角逐
人类在没有学会农耕、没有建立帝国的时候,其行为已经对自然生态产生了影响,美洲生态的第一次巨变就是有力的证明。人类在自己原来的土地上练就了熟练的捕猎技巧,随着捕猎范围的扩大,进入了从未到达过的美洲。当地的大型动物因为没有做好应对人类这种看似弱小没有攻击性的对手的准备,很快就被消灭了。另外,由于人类掌握了火的使用,几次火灾就把美洲植物生态颠覆了,随之食草食肉动物的种类也来了一次大洗牌,大型动物几乎绝种。
所以,不要认为生态环境的问题是现代社会造成的,早在以前,就已经有很多生物因为人类的发展灭绝了。而现在,因为工业革命的发展,这种生态的破坏也侵入了海洋,全世界的生态系统都在遭受威胁,而免受其害的那些生物,也只是因为沦为人类的盘中餐而幸免于难。
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今天,有更多的活动违背了自然运转的守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向大气中输送太多的有害物质,大气层被破坏;乱砍滥伐过度开发,山河湖泊被破坏;滥杀野生动物,崇尚野味、毛皮、奇药,使动植物濒临灭绝。
孟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提醒过人类:“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自然资源、取之有道,发展不违天理,才能走得长远。历史说明,人类的发展不仅让人类收获了利益,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副作用。
当我们回顾人类与病菌的战役史,发现正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开启了自然界的潘多拉魔盒。如果以自然的视角来观察,人类的发展过程就像是病菌侵入机体的过程——人类成功与自然界中个别的野生动植物建立亲密的联系,通过这种养分的获取不断增殖人口数量,啃啮着生养我们的土地,现在全世界人类最自豪的发达地区反而更像是已经腐烂了的地球的皮肤,这种腐烂的趋势正依靠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向外蔓延。自然界中不可能出现绝对的领导者,面对75亿的人类,另一种生命体正在蠢蠢欲动,那就是病菌。这让我想起了鹿和狼的故事,当鹿群失去天敌而无限增殖的时候,瘟疫出现了,直到鹿与狼的数量恢复到平衡状态,它才消失的无影无踪。这说明在自然界中每一种生命体都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面对这次席卷全球的疫情,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地球对人类启动的一次免疫反应。
当今世界疫情下,各国才真正认识到人类面对灾难时,所有的人都不能幸免,在人类与自然的角逐赛中,没有绝对的输与赢。这次疫情让我们看到在人类的危急时刻,民族担当、国家担当、世界担当的正确体现,当人类为疫情的恶化、相似状况的再次出现做好准备时,人类的意志更为坚定,防御能力进一步升级,这些都让我们引以为傲。只是,希望在人类为自己的城池筑上更高的堡垒时,同时想一想灾难发生的原因,如果站在更宏观的基础上看待这场灾难,或许我们应该把人类命运与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命运联系起来,因为在灾难发生时,没有人是无辜的。
结语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病菌的传播史,病菌的演化与传播和人类活动息息相关,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与病菌更像是共生的关系,只是在二者联系之间需要达到某种平衡,这个平衡点是自然对人类过度发展的一种制约。
参考文献
[1]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
[2]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M].中信出版社,2017
[3]理查德·普雷斯顿.《血疫》[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
[4]孟子.《孟子》[M].中华书局,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