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训体系下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研究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第5期   作者:郭开元 吕岱远 杨金鑫
[导读] 以竞赛为主体的赛训活动,经过多年的摸索,已经形成了前端培育、中端实践、后端孵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赛训体系全链条,对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郭开元 吕岱远 杨金鑫
        山东协和学院
        【摘要】以竞赛为主体的赛训活动,经过多年的摸索,已经形成了前端培育、中端实践、后端孵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赛训体系全链条,对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围绕培养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不足展开分析,浅析创新创业比赛带给高职学生的挑战与机遇,探讨其对于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以求通过实际操作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而推动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
        【关键词】  赛训 创新创业  高职院校
        
        十多年来,经过国家各部门的有力推动,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广泛开展,各类创业大赛层出不穷。基于这一系列的实践探索,目前高校正在努力探索以竞赛为主体的备赛训练、赛事锻炼、赛后提升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赛训体系建设。本文正是以探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赛训为视角,科学分析赛训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为我国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切实可行的赛训体系提供思路。
1 赛训体系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系
        首先,赛训体系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实践环节的延伸,承载着将创新创业理论教育转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任务。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教育,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不断深入,从而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第二,赛训体系属于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同时贯穿了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二者都是以人才培养规律为基本理念架构,以创新、创业与时代的有机统一为根本特征,以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为基本目标。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设计涵盖了各种创新创业环节的“临真模拟”,而赛训体系的竞赛比拼、实践孵化、融资对接等是创新创业环节的“真实战场”,二者共同朝着人才培养的方向互动发展。第三,赛训体系以创新创业教育为设计原点,而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向前发展,从而共同推动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地。创新创业教育与赛训体系之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就如一体双翼,创新创业教育是赛训体系的基础,赛训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延伸和拓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去较多停留在“课程”层面,较少进入到“实践”层面上,而赛训体系的加入,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从理论学习、意识培养转向能力提升、生产力落地。赛训体系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互动过程,推动了创新创业人才的不断出现。
2 培养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不足之处
        第一,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低于实际需求。在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为的培养过程中,容易出现重视理论的教学而忽视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二,学生意识不足。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过分重视应试教育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课题调查研究小组还是调查报告都容易重视形式而忽略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忽视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全面发展。在学生思维活跃的黄金时期,忽视了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固定统一的思维模式而忽略了创新创业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第三,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同质化的教学引导,这就导致在培养的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的同时无法达成预先的目标,同质化教学甚至会导致部分学生直接丧失创新创业的兴趣。
3赛训模式下高校组织工作路径探析
3.1 明确工作职责,完善组织工作体系
        高校首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要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将各项组织工作及各项职责落实到位。高校应建立校长责任制的大赛管理机制,由校长或主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副校长全面负责“互联网+”的组织工作。各学院或系应建立以院长或系主任为责任人的大赛工作机制,具体部署各项组织工作。此外,高校还应成立由学校教
务处、办公室、科研处、学工处、校团委、党委宣传部、财务处、创新创业办公室等各部门共同组成的大赛组委会或工作委员会,设立专职专岗,确保各项组织工作落到实处。
3.2 构建校内交流平台,夯实双创教育体系
        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搭建创业意识激发平台、创业教育与实践能力优化平台、深入指导实训平台、大赛竞赛及路演实战平台、项目库及项目协同平台、共享开放工作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创业就业统合平台等资源保障平台,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开展讲座、发放大赛资料、组织大赛咨询会、搭建创业深度教育体系和线下实践基地、加强创业团队与导师、创业者和投资者沟通交流等方式,在高校范围内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参赛热情,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训练,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3.3  设立专项经费保障,建立师生激励体系
        高校应对大赛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做到专款专用。同时,高校还应进一步推进激励制度的建设,比如将大赛指导与获奖情况纳入院系考核体系;对获奖学生在报考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定、各项评优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对获奖教师或获奖团队的指导教师根据获奖等级发放奖金、给予学术认定、在职称职务评定方面给予加分等;对于参赛但未获奖的教师或指导教师也应给予适当的课外工作量的认定。通过建立合理的激励体系,在激发师生参赛热情的同时,还可吸引和挖掘出更多优秀的参赛项目。
2.4 多渠道挖掘参赛项目,健全项目遴选体系
        当前高校参赛项目主要以师生自主报名、学校内部选拔为主,项目数量和质量有有待提高。高校应转变思维,从多渠道深入挖掘具有参赛潜力的创新创业项目,可以通过设立校内自主报名平台、院系内部深度走访、高校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化、举办校内创新创业大赛、设立创客空间、校友推荐等途径,寻找和挖掘创新创业项目,建立动态的大赛项目数据库,储备一批具有参赛潜力的优秀项目。同时在校内定期举行创新创业大赛、项目讨论会等活动,邀请专业导师、投资人、创业校友等担任评委和嘉宾,对项目进行评估,对项目数据库中的项目进行不断的深度挖掘与打磨,为后续报名进行项目推荐、赛道选择时提供参考依据。
4结语
        在如今赛训体系下,高校应把握机遇,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大赛的组织工作常态化、科学化进行,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树立创新创业典范,提升创新创业质量的同时,为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吴爱华,侯永峰,郝杰,占艺,汪凯. 以“互联网+”双创大赛为载体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J]. 中国大学教学,2017(01):23-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