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深度融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生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第5期   作者:马玉静
[导读] 产教深度融合具有双向融合、双赢融合和全面融合的特征。
        马玉静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2
        [摘 要]产教深度融合具有双向融合、双赢融合和全面融合的特征。产教深度融合的体制创新需要解放思想,结合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的全新变革,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专业与产业深度契合、课程与企业实践深度整合、评价与目标深度结合、制度与探索深度联合。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制度创新;创新创业教育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高等教育需要满足时代提出的要求,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将人才培养过程与产业紧密结合,同时产业也应深度介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产教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要以文化的深度融合为顶层设计, 以体制的深度融合为制度保障,以模式的深度融合为主要手段。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要实现产教深度融合、良性互动、协同发展,从而改变产业需求与人才供给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产教深度融合的基本特征
        产教深度融合不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战略,也是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 总体而言,产教深度融合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产教深度融合凸显双向融合。 产教深度融合不是高校教育向行业企业的单向越界,而是高校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双向互动。高校要把人才培养的过程从高校向企业延伸,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企业的人才、知识、创新和技术等企业元素。 企业也要根据自己的战略发展需求,围绕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人才需要,主动与高校开展人力资源的长期合作,培养出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第二,产教深度融合凸显双赢融合,主要体现在产教融合的相关者在产教深度融合过程中都会获取相关的回报。高校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企业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实现用人需求的满足。
        第三,产教深度融合凸显全面融合。 全面融合不仅表现为体制机制的融合、模式的融合、路径的融合,而且还体现为文化的融合、 观念的融合和思想的融合。产教深度融合的部分课程应主动融入企业文化, 让学生了解产业和企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让学生和企业工人一样,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
二、产教深度融合的发展过程
        产教深度融合从探索之初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渐进的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是产教协同阶段。产教协同主要体现为企业和学校共同合作,协同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企业和学校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课堂学习与技能训练进行有效整合。 在人才培养上,学校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的优势与长处,形成人才培养有效互补,运用企业的新技术、新标准和新技能,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最大程度地缩短学生从学校进入企业的适应期,从而使学校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
        二是产教联盟阶段。产教联盟是学校与企业形成发展联盟,表现为企业和学校在学生培养、学生就业、办学支持等方面形成全面合作关系。与此同时,企业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实训实习场所和技术保障,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建设和实训建设。 产教联盟模式能够大大减少、缩短,甚至消除岗位适应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三是产教融合阶段。

产教融合开启了学校和企业合作发展的新模式。学校和企业在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上进行创新,双方在专业设置、专业评价、学生培养等方面共同参与、共同负责、互利双赢。产教融合模式使企业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得到充分彰显,改变了过去企业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被动地位,体现企业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从“共谋”到“共赢”的发展路径。
三、产教深度融合的制度创新
        高校为了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融合各方的相关者共同完成人才培养过程。产教深度融合就是要按照现代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标准,将教育各相关者聚集到高校的人才培养上。 产教深度融合的制度创新需要解放思想,结合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的全新变革。
        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学校和企业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如新型材料、轨道交通、信息产业、生物工程、智能制造、大数据等重点产业设立产业学院,构建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和企业开展多种合作,共同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织,参与日常的人才培养过程。参与办学的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按照市场导向、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合作互赢的原则,将企业的用人标准贯穿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全面激发高校办学活力,最大程度地盘活高校的办学资源。
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施路径
        1.专业与产业深度契合:设置具有产业特征的专业高校专业设置要在原有的专业和学科基础上,充分体现产业的要求, 凸显产教深度融合的具体要求,特别是新专业的设置要跟进产业发展和转型的需要,与产业特征保持高度契合。
        2.课程与企业实践深度整合:构建产学研共同体产教深度融合体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就是要建设产学研共同体。现有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凸显课程教学的作用,主要通过日常教学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参与科研的机会较少,通过实践和科研来提升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系尚未完全形成。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 还要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创业能力。研究性学习意味着教师要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和技术需求延伸到学生的学习研究之中,搭建面向新型制造业的协同育人平台,探索构建理论学习、动手实践、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全过程、立体化的协同育人模式。
        3.评价与目标深度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在产教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高校可邀请企业和第三方组成评价委员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和诊断, 通过产教深度融合的评价,引发高校人才培养的反思、诊断和追踪,形成高校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4.制度与探索深度联合:破解多重制度逻辑的矛盾高校进行产教深度融合,不仅包括体制机制的融合,还包括产业与教育之间不同文化的融合,不断破解产业和教育之间制度逻辑的矛盾。产教深度融合既然是全面融合,如何考评参与到高校办学之中的企业人员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根据发展的实际需要,高校要继续深化产教深度融合, 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从而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西班牙]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吕海舟,杨培强.应用型跨界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机制设计与模型建构[J].中国大学教学,2017(2).
[3][美]爱德华·弗里曼.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M].王彦华,梁豪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邱晖,樊千.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动力机制及策略[J].黑龙江高
教研究,2016(12).
[5]顾绘.产教深度融合:学理依凭、机制内涵与实施寻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