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梦欣
西北大学 陕西省 710100
摘 要:以比较的手法对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和英国诗人勃朗宁的《异国思乡》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其中对故乡的真挚感情始终贯穿两诗,而在写作背景、内容和形式方面, 两首诗既有共通之处, 又有各自的特点。这种情感上的共通之处为中西文学比较提供了可能性, 同时也为中国文学的创作与批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文学视域;中英文化;思乡诗歌
每个人对家乡都有着说不尽的爱与愁,从古至今,游子们对于故乡总是怀着无限的思念与爱恋。思念家人时,杜甫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外游历时,惠特曼说:“从此一直长久地漫游,围绕地球漫游,现在我又面向家乡,愉快欣喜”。不论中外,乡愁,都是一种对故乡山水的魂牵梦绕;乡愁,都是对许久未见亲人的深情遥望;乡愁,都是对脑海中那一草一木的温柔缱绻。
不同的人,思乡的方式不同,怀旧的味道也不同。有人的乡愁短暂却浓烈,有的人却恬淡却绵长。离家越远,越能体会到自己对家乡深深的爱念,家不再是一间房子、一群人,而是心永远最安稳的归宿。
古今中外, 思乡题材的诗歌作品比比皆是。作品形式与表达方法各不相同,但是其中对于家乡深切的情感却打动着一代一代的读者。中国台湾“乡愁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著名诗人勃朗宁的《异国思乡》,作者相隔千山万水, 写作时间也相差百年,但它们之间却有着微妙的共通之处。这两首诗同样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景色的回忆以及对故乡割舍不断的情怀。
一、创作背景
余光中最令人所熟知的诗《乡愁》创作于1972年,诗人曾说这首诗只花费20分钟就完成了,可想而知这20分钟的背后,隐藏着诗人对家乡20年的爱与思念。1974年3月,余光中又创作出了代表性名篇《乡愁四韵》,同时也奠定了他“乡愁诗人”的地位。
余光中生于大陆,长在台湾,在美留学,一切的经历,令他对故土有着非同寻常的思念。在他的诗中,我们不光能够读到对中国大陆的眷恋,也包含着他在美留学及在香港任教时期,对台湾和香港的守望。在《乡愁四韵》中,诗人把“大陆所独有”的独特意象作为抒发乡愁的载体,融入其对乡土的眷恋和对祖国的热爱,将抽象的“美丽的乡愁”演绎得深沉动人,缠绵隽永。
而勃朗宁最为人熟知的短诗《异国思乡》作于1845年。勃朗宁出生在英国一个富足殷实的家庭,在经济上,他一直依赖父母,也几乎很少离开家。他很少旅行,很少参加聚会,社交活动少得可怜。这样一位循规蹈矩的少爷,居然和大他六岁, 且半残疾的巴莱特相恋了。然而爱情能够冲破一切藩篱,勃朗宁不顾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在 1846年和伊丽莎白秘密结婚,随后两人私奔到意大利。
即便身边有爱人相伴,即便意大利的早春风光如此迷人,但在此时,勃朗宁还是思念起了故乡,英国的春日又是如何的平静且动人。《异国思乡》就是伴着这样的心情跃然于纸上。
也许这就是故乡的魅力,不论你身在何地,不论你为何离乡,眼前的一草一木甚至是一缕微风一寸阳光,都能让人有绵绵无尽的情感与想要吐露的心声。
二、两首诗中相同与不同之处
诗言志,歌咏情,诗歌是情志抒发的艺术,可是这种感情心志的抒发最忌讳抽象说教,空洞无物,为此,诗人们往往选取一些“情感对等物”(意象)来抒情言志,从而使诗歌具有含蓄蕴藉,韵味悠长的表达效果。[1]
1.平实且自然的语言
有些诗使用华丽的辞藻阐述胸臆,有些诗却用简单平实的话语浸入人心。余光中的《乡愁》、《乡愁四韵》和《民歌》等作品都使用了平实的语言,但同时又体现出中国传统诗歌与民歌的韵律。
《乡愁四韵》中的语言就像潺潺的流水:“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朵雪花白啊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这种反复加强了意象在读者心中的印象,也增加了口语感,不是刻意的“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饱满的情感不由自主的溢出,不用刻意去寻找,也无需着意选择,信手拈来,随口吟出。整首诗诗人都只是描写故乡的景色,所谓景语,并没有那么多主观的情感,略去了情语的表达。然而,这不就是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的留白给予了读者想象空间,读者自可慢慢体味,何必作者一语道破。
同样,勃朗宁在《异国思乡》中,也使用了简练平实的语言,描绘着家乡的点滴景色。在英文诗歌里,经常会出现一个句子、短语或思想从上一行延续到下一行的情况,这种行间的“转移”被称为“跨行连续”(enjambment)。《异国思乡》全诗共20行,前四行和十一至十四行使用“跨行连续”,其余由6组对句(couplet)组成。格律模式和押韵让全诗有了一种起伏的感觉,正与这首诗的中心主题的情感起伏相称:想到家的喜悦迸发,之后是对家如此遥远的失落。诗歌的后半段中,更为均匀的韵律模式和更为复杂的押韵,让人有一种更为沉思的感觉,这是诗人在平静下来之后对景色的思考。
2.意象选择的异同
余光中在《乡愁四韵》中选择了四个意象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分别是“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与“腊梅香”。这四个意象看似简单,实则都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意象。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与黄河一起滋养了国家和人民。而余光中出生在南京,他对长江也有着别样的情感。长江的清泉滋养了万物,它就像母亲的乳汁不予了中华儿女,它也像让游子心停靠的港湾,抚慰着游子们或许疲惫的心灵。诗人漂泊天涯的深情呼唤有如穿越沙漠、久旱干渴的旅人对于绿洲和清泉的渴盼,焦灼而痛楚,执着且痴迷。[2]
第二小节中的“海棠红”有一种古典的韵味,容易引起读者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联想。海棠花是我国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在诗经中就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其中木桃就是海棠花。而海棠花寓意苦恋,美丽和离愁,花语本身就包含着一种思念。在外的游子不论身在何方,文化中却总有一种意象将人与家相连。也有人认为:在中国的疆域辽阔、国土完整的时候,大陆的版图就像一片和平宁静的海棠叶。[2]所以,诗人在这里选择了“海棠”这一意象。
雪花晶莹剔透,纯洁无暇,就像在外的游子对祖国的诚挚的爱与赤子之心。冬日总是萧瑟的,令人更加怀念故乡的“温暖”,我们想念亲人、朋友,甚至想念母亲做的一碗热汤,也许是天性使然,冬日的我们,思乡之情是如此的浓厚。诗人用信来形容“雪花白”,信具有一种距离感。因为只有身处异乡,才会鸿雁传书。诗人自己曾经说:“当你不在中国的时候,你就成为全部的中国,当你到走到异国之地,所有的国耻都会贴到你的脸上,中国的痛楚就是我的痛楚。”余光中称其为“地理乡愁”。
腊梅的香味是一种淡雅的幽香,而不是浓郁的刺鼻的香气。这种淡雅的香气给人的感觉总是绵长悠远,而且有韧性,走得很远,回味起来仿佛鼻前还飘着那淡雅的幽香。这正像是游子心里执著的乡愁。诗人曾经说过,所谓乡愁并不仅仅是地理的,也是历史的。乡愁往往是历史的沧桑感和时间的沧桑感都注入在其中。
和《乡愁四韵》相似,《异国思乡》同样使用了常见的意象,引起读者们的共鸣。写此诗时,作者身在意大利。意大利的春天虽然风光明媚, 但是阳光过于灼热,色彩过于浓艳,诗人不禁怀念起北方故国四、五月间的景物风光。但与《乡愁四韵》不同,勃朗宁选择的意象更加稀松平常,就像每一位英国人在清晨醒来,望向窗外,都能看到相同的景色一样,文字间显示出了一种日常感。
这首诗的第一句 “Oh, to be in England”,直接点题,将读者带到了诗人日思夜想的故乡春景中,没有半点累赘与繁冗,便使读者置身其中了。诗人使用了郁郁葱葱的灌木、引吭高歌的白斑雀画眉,都显示出一股浓浓的春日景象。画眉鸟声音婉转悠扬,非常动听,有着热爱生活的寓意。作者使用画眉的意象,增添了诗歌画面的动感,仿佛就有一只热爱生活憧憬美好的画眉,站在家乡的枝头,为游子们唱着故乡的小曲,盼着他们归来。
与《乡愁四韵》不同,勃朗宁的《异国思乡》有静有动,静动交融,句句流露着真情,句句洋溢着诗人对故乡一草一木的珍爱。在这迷人的美景中,诗人最后给我们展示了 这幅画卷的“魂”,那就是在这迷人的宇宙法则衍生出的天地万物间成长的“the little children”。诗人由景生情,借助“buttercups”来表达乡情,将心中的思归之绵绵情思作了形象具体的刻画,表达了诗人热爱故土的情 怀:The buttercups, the little children’s dower/— Far brighter than this gaudy milon-flower。
在思乡这个情结上,全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故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这首短诗,写得意态自然,摇曳多姿。表面 看来,作品没有什么惊人之处,显得那么平凡。但仔细品味,却字字句句颇具匠心。诗人是用记忆中家乡的春之美景,来抒写思念故乡、眷恋祖国之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诗人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描摹出了这幅情景交融的思乡画卷,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诗中所抒发的怀念故乡的情与诗人所描写的记忆中的故乡的景和谐统一。春意盎然的色彩,鸟儿鸣叫的乐章,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存的“the little children”,创造出了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韵味悠长,意蕴精深,再现了人类永恒的情怀。[3]
三、结论
《乡愁四韵》与《异国思乡》虽然使用不同的语言,写在不同的年代,但都包含着作者身为一位海外游子,对故乡的眷恋与热爱。两首诗都用了平实朴素的语言,描写着家乡的景色,表达着浓烈的情感。也许不论我们说着什么样的语言,看到的是什么景色,信仰的是什么宗教,我们对“爱”都有相同的追求与表达,我们对家乡,都有相同的眷恋与缱绻。这也许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参考文献:
[1]曲涛. 论音乐文学情感表现[D].曲阜师范大学,2007.
[2]吕政轩.一种乡愁两种滋味——余光中《乡愁》和《乡愁四韵》比较分析 [J].山东文学,2007,(4).
[3]王立美.读罗伯特·勃朗宁《异乡情思》[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0,12(06):93-95.
[4]张培培.怎一个“愁"字了得——解读余光中《乡愁四韵》的 意象之美[J].滁州学院学报,2006,(10)
吕梦欣 1994年8月 西北大学 陕西省 710100 硕士研究生 外国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