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探索研究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第5期   作者:邱喜阳 张进 周智霖
[导读]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国内各大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不断的探索。
        邱喜阳  张进  周智霖
        山东协和学院
        摘 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国内各大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不断的探索。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方式受到政府、高校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教育模式是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必然趋势。应用型高校以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科学的、基于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尤为重要。本文对当前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足进行分析,并从校企合作的角度探讨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旨在提升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研究;
        
        根据欧美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可知,技术创新、人口结构变化以及产业结构变化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自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现代技术的普遍应用使社会对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欧美等发达国家不断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加强了对应用型大学的扶持。而我国也在90年代末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满足经济体制改革对人才的需求。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高等高校的生存与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调整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大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倡导地方本科高校积极向应用型高校转变。校企合作是一种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本文讨论的主要问题。
一、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
        从“创新创业教育”概念中的“创新”与“创业”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一方面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创业指的是在一定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范畴之内所开创的新的事业、企业或者岗位,强调的是具体的实践活动上的创造;而创新指的是不受现状的限制,敢于开拓与尝试富于变化的精神状态,所涉及的更多的是思维层次上的创造。另一方面创新与创业之间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简而言之,它们有存在一致性的地方。创业所依赖的基础与关键在于创新,创新对创业有持续维系的作用。拥有创新意识与思维,加之市场机遇与实践能力,创业成功的几率便会大大提升。同时,创业也是一种实践活动上的创新,区别于思维与观念上的创新。创业可以说成是创新在行动上的具体化形式,从经济学以及管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创新属于经济学概念。根据世界创新理论提出者熊彼特的说法,创新是社会经济主体把新的生产要素或条件进行重新组合,进而引入生产系统中形成的一种从未有过的生产函数。另外,根据德鲁克观点,创业是建立新的事业,他不是对传统经营模式的重复,而是建立一个新的满足或与原有经营模式相区别的经营模式,其核心在于在原有的组织结构上建立起来的新的生产函数。因此,可以得出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本质上是一样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现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方向上的新的转变,把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新时期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二、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所谓“创新创业人才”,是指具有创新创业思维与视角,能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发明新事物和开创新领域能力或有潜质的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与现有教育最大特点是其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体现在跨学科、跨部门、跨校企等多主体参与的教育工程。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渐进式模式的提出是充分考虑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中发展需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主体是大学生,而低年级阶段是大学生适应学习生活的重要阶段,更为重要的是学习方式由“被动学”到“主动学”的转变过程,因此,在此阶段开展创新创业的理论教育,通过对创新创业典型人物的经验事迹宣传形成集体氛围等,这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启蒙引导至为关键;在大二、大三的中低学年,学生已经逐步适应大学生活,且已经积累了必要的专业基础,因此,结合学生的专业培养要求,开展学科竞赛、专业实践等有成果、有导向的创新实践教育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并使得学生有获得感、成就感,从而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大三、大四中高年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在解决问题方面具备了扎实的创新思维,因此,引导该部分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等以创业为导向的相关赛事,使得学生结合创业实践逐步成为综合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因此,渐进式培养模式为学生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物质和精神条件,符合人的成长成才规律。
三、应用型高校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一)坚持就业导向,加大校企合作实践创新力度
        一是要基于市场动向,不断完善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让所有学生都进行创业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学校应该为围绕行业需求制定多层次的教育目标。具体可分为主动就业、合作创业以及个人创业。主动就业是绝大多数学生的毕业方向,应该明确学生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市场敏锐度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合作创业的教育目标应该确定为:通过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参与到创业团队中,在实践中积累创业经验,其毕业后可以帮助企业发展;个人创业主要针对具有条件的少数学生,应该由教师协助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最终实现个人创业。
        二是要建立建全教学体系。学科教学体系必须坚持以岗位能力为抓手、以就业为导向,根据职业标准调整现有的学科教学体系,专业教学内容必须融入职业标准规范,重视岗位技能教学与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的培养,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体系。对于非商科专业的学生,可以对其开设管理学、营销学等选修课,以便学生能够掌握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知识。
        (二)建设多元化的教育师资队伍。
        高校师资团队需要兼具广阔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这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实现的关键所在。教师注重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对于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要做到及时的反馈。另外,在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课程教学中,着重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意识的树立与能力的培养。高校可以从教学质量考核、职称级别评定以及相关经费支持上加大扶持力度。倡导高校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相关实践,系统地组织教师到创新创业教育比较有基础的其他高校进行学习与交流。整合配置校内已有资源以及校外社会资源,积极聘请业内创业成功人士或经验较为丰富的企业家作为高校兼职教师。加强校企合作,为相关专职教师提供短期企业实践的机会,从而创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四、 结语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载体。加强完善渐进式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全员育人,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融合,激发教师的教育育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为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体系培养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03).
[2]丁春娟.创新创业背景下的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设[J].中国建材科技,2017.26(01).
[3]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