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文明和国土空间体系背景下城镇空间格局构建和开发控制的思考——以海南省儋州市兰洋镇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和城市设计为例

发表时间:2021/6/11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   作者:王敏
[导读] 摘要:生态文明不仅是人类社会的文明也是自然生态的文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上取得突破。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  570125
        摘要:生态文明不仅是人类社会的文明也是自然生态的文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上取得突破。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详细规划应强化综合性,强化全域的环境品质管理和发展引导。儋州市兰洋镇镇区生态本底良好,采用用地图则和城市设计图则同时管控,实现刚性管控和柔性管控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关键词:生态文明;国土空间体系;生态空间格局;开发控制
        1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指出,要 “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儋州市兰洋镇镇区是海南著名蓝洋温泉旅游度假区的服务基地,从上个世纪90年带开始开发建设,自从海南的经济泡沫破灭以后,兰洋镇的发展长期停滞。儋州市人民政府为更好地引导该地区的发展,响应海南省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战略构想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对该片区控规划进行了修编和城市设计。通过区域资源和生态潜力分析,引导用地和产业布局。最后通过修编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整体城市设计进行落实,用于指导兰洋镇的城镇建设。
        2儋州市兰洋镇镇区现状生态空间格局和资源条件分析
        兰洋镇位于海南省儋州市东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19°27′,东经109°39′,兰洋镇镇区位于儋州市的东南部,镇域面积约326km2。
        2.1生物多样性调查
        兰洋镇镇区开发边界9km2区域,绝大部分植被均为种植橡胶木,夹杂着部分菠萝蜜和龙眼果园。在农村住宅区和林缘也保存了部分较大的酸角、大叶桃花心木和非洲楝等大树。水系附近由于草本植物丰茂,其间的植物生长旺盛,对城镇排放的污水,起到了很大的降污作用。根据兰洋镇的情况,其植物群落类型分为村落-橡胶林群落、河流-水田湿地群落以及镇区人工群落三种类型。本地物种丰富。有513种植物(含变种变形)97个科(蕨类9个,裸子植物2个),365个属。1级保护植物两种苏铁,二级保护植物5种,另外还有3种普通受到保护的植物。
        2.2生态价值评价(海湖过渡—生态潜值区域)
        兰洋镇位于北海南湖的生态通廊,临近松涛水库,东、西、南部为热带湿润次生林恢复区域。植被类型以城市植被与经济林为主,原生热带雨林近乎消失。
 
                                                   图 3现状儋州沿海—内陆剖面图
        2.3现状山水格局
        兰洋镇区被山岭环抱,小河流穿,现状水系主要表现为从北向南流出,水来源为降水和地表水,目前兰洋镇较好地维持了自然水文特征。人为因素较少,生态性好。主要河流是石滩河和那着河。
        3儋州市兰洋镇镇区空间格局构建和开发控制
        3.1构建路径
        3.1.1生态空间格局构建:划定生态廊道,构建显山露水、三生空间相融格局
        1.划定生态廊道
        空间格局构建的总体原则显山露水,绿色发展。通过生态技术分析和实地调研,以核心生态斑块为依托,以重要河流廊道为骨架,恢复热带雨林为目标,构建不小于30米宽度的保护廊道,确保动植物迁徙和传播需求。同时结合区域内生态核心斑块,与构建的保护廊道融合,划定整个区域的生态核心保护区。
        2.构建显山露水、三生相融格局
        构建近低远高,显山露水,塑造空净视觉感受。生态核心空间、生态过渡空间和生态交融空间相互融合。
        3.2建设开发控制
        3.2.1总体布局控制:优先划定保留和保育的生态空间,分级进行控制
        生态核心区:以重要河流廊道为骨架,划定现有河流两侧15米区域进行保护,融合生态核心斑块,对受损区域进行低干预生境恢复。区内禁止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建设活动,只允许生态型的休闲设施开发,近水处严控设施建设量。
        生态缓冲区:依托现状环境,构建防护缓冲隔离带,减低开发建设空间对生态核心区的干扰。区内禁止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建设活动。
        生态交融区:以对生态环境低干扰低冲击为原则进行城镇建设发展。结合生态核心斑块,构建生态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的融合空间。
 
        图 9  生态体系规划图
        生态核心斑块:属于生态交融区范畴,在区域中根据实地调研与生态分析评价,确定生态价值较高的林地斑块并保留,同时移植孤立的生态斑块,形成聚合式的群落。
        3.2.2生态型供地策略:将开发单元分为建筑空间和生态空间
        将开发单元分为建筑空间和生态空间。建筑空间:开发单元内实际建设用地范围,满足建筑建设及基本场地使用要求。建筑空间面积将作为实际土地出让的指标。生态空间:开发单元内的绿色及公共活动空间,以体现生态绿化为特征,包含绿化设施、活动设施、交通设施。
        3.2.3整体开发控制:
        1.合理划定控制单元
        依据功能分区和路网结构将镇区划分为 6 个“规划编制单元”,每一个规划编制单元被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个“街区”,其中街区一般由城市道路系统中的支路或其他要素分割形成,是街区图则的成图单元,在街区基础上细分并赋予各种指标要求,形成“基本地块”。
        2.灵活使用地块边界
        在建设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开发建设中可根据项目具体安排情况对大地块细分或者对小地块合并出让,当几个地块合并统一开发时,允许其内部用地边界做适当调整,但外部边界应与本规划地块划分线吻合。合并后地块开发总体控制要求应与原规划基本相同。
        3.鼓励地块功能混合
        城市混合功能开发对引导城市土地与空间集约利用、激发社会活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本项目根据各类地块的位置和根据总体功能定位的要求,制定了不同的用地兼容类型和制定了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3.2.4地块详细控制:地块开发通过用地图则和城市设计图则同时控制
        建立“地块用地图则”和“城市设计导则”的管控体系。控制性指标除对常规的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限高、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进行控制外,完善了城市设计导则的内容,引导性指标将城市设计中的开敞空间、建筑体量、贴线率、各建筑高度等进行引导性控制。
        3.2.5驻场服务机制:协调冲突,打造项目全周期的联络式沟通协作机制
        通过派员常驻、汇报交流、专家咨询、公共服务设施专题讨论等多种沟通交流途径,融汇多样需求,以联络式规划方法整合多重规划与多方利益,遵循信息叠加、问题梳理、冲突协商的工作思路,在优先确保公共利益的原则下,充分尊重各方诉求的表达。
        4结语
        根据儋州市兰洋镇镇区的山水空间格局,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指引下,构建了以河流和生态廊道为骨架,生态斑块为核心要素的生态空间格局。在开发建设上,提出了生态性的供地策略。为了达到精准控制,对整个城镇进行整体城市设计,对每个地块都才采用了用地分图则和城市设计导则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控制。作为以践行“两山论”为目标,优先划定生态空间的规划,积极地贯彻了海南的建设生态文明示范省和绿色发展的理念,对新时期的规划编制有一定的示范性作用。
        参考文献:
        [1]黄 勤,曾元,江琴.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进展[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25卷第2 期.
        [2]秦伟山,张义丰,袁境.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与水平测度[A].资源科学第35卷 第8期 2013年8月
        [3]胡鞍钢,周绍杰.绿色发展:功能界定、机制分析与发展战略[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24卷第1期.
        [4]杨培峰.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5.
        [5]黄毅.城市混合功能建设研究—以上海为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8年
        [6]许思扬,陈振光.混合功能发展:迈向低碳城市的可持续城市形态[A].第九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儋州市兰洋镇人民政府.《儋州市兰洋镇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和城市设计》[Z].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