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享理念的地块设计策略探讨——以三亚某科研基地设计为例

发表时间:2021/6/11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   作者:林诗皓
[导读] 摘要:以三亚某科研基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地块间的共享模式需求,分析空间的共享设计理念不足和优点,采用观察类调查、文献查阅等方法,推导出不同空间的共享方向,认为空间的共享设计策略一是要使不同权属地块之间的公共空间延续,二是传承文化、因地制宜挖掘公共空间的特色、吸引人到公共空间上使用空间和分享空间、三是建筑设计的共享模式。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  570125
        摘要:以三亚某科研基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地块间的共享模式需求,分析空间的共享设计理念不足和优点,采用观察类调查、文献查阅等方法,推导出不同空间的共享方向,认为空间的共享设计策略一是要使不同权属地块之间的公共空间延续,二是传承文化、因地制宜挖掘公共空间的特色、吸引人到公共空间上使用空间和分享空间、三是建筑设计的共享模式。进一步思考公共空间的共享理念,为城市发展空间共享提供实例参考。
        关键词:共享空间;公共空间;文化传承
        1 引言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环境下,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互联网冲击实体经济下,对公共空间的影响,城市中的公共空间资源浪费等问题,为解决一系列问题,本文根据已有相关文献论述与研究来探讨其中的不足和空白点,提出总结和建议。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突出强调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要求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生活街区。”[1]
        在这种大的形势下,关于空间共享策略。在中国知网,专门论述空间共享策略的文献一共有12篇,关于空间规划策略性的表述,大致有几个角度。
        一是认为交通是制约空间共享发展的主要因素,空间共享设计要以人为本,压缩车行空间往往是营造好的空间共享的一种手段。[2]
        二是认为城市更新的热潮下,使得地块土地金不断高涨,在利益趋势下,地块的建设模式往往向着“高容积率、街道尺度小、建筑与环境界面混杂”的非人性化空间格局发展,造成城市肌理的破坏与公共空间被机动车和建筑所侵占,地块间关系闭塞,不利于发展城市空间共享。要树立共享理念,营造居民可切身体会的空间共享体系,政府、房地产开发商、规划师和城镇居民等参与者的观念转变。[3]
        三是认为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因利益等一系列原因导致人们并不重视文化保护,使得城市缺乏活力,找不到乡愁。从空间治理的角度阐释空间共享的策略。[4]
        鼓励空间共享是研究城市宜居性有着深远的意义,在建设活力城市进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研究空间共享设计策略。
        2 空间共享
        2.1公共空间与共享空间的区别
        公共空间从我们传统意义来说更多的是从供给角度提出来的,提供给人们日常生活的空间,如公园、广场、街道等等,这些空间有没有真正的挖掘出来被人们使用,有没有被人分享,所以共享是基于公共空间的基础上一个更高层次的一种空间的价值观。
        2.2基本概念
        空间共享(sharing space)是指公众共同使用的空间。美国建筑师波特曼根据人对环境的心理反应创造出来的建筑空间。基本功能是满足人们对环境的不同要求,并促进人们彼此之间更多的交往。[5]
        2.3空间共享面临的问题
        在空间共享的模式中摸索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问题如下:
        2.3.1不同权属地块之间的公共空间不互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地块之间的封闭,单一地块内的共享,也势必会对城市的公共空间造成不利的影响。
        2.3.2公共空间文化的丢失,公共空间缺乏人的参与
        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因利益等一系列原因导致人们并不重视文化保护,使得城市公共空间缺乏活力,无法吸引人参与其中,使得人们认同感下降,人们行走在公共空间街道上,却感受不到乡愁,无法对这座城市留下深刻记忆和感情。
        2.3.3传统建筑的公共空间的共享缺失
        传统建筑的公共空间多以封闭管理理念设计,不利于鼓励共享理念的延续,不注重人与人、人与建筑空间之间的联系。
        3 文献研究理念梳理
        3.1策略一:开放空间的共享
        地块之间以广场或绿廊的共享空间纽带相连,从以往地块内的共享演变成地块之间的共享。


        3.2策略二:建筑空间的共享
        办公区域以空中退台花园或半围合式花园的建筑设计理念为主,科研区域以景观带引导人们,保证该区域的私密性。
        3.3策略三:文化体验共享
        文化是一种被分享的知识体系,文化这样一种价值一旦赋予了公共空间以后,那么我们就要到空间里去分享文化,因此这样一种分享的价值就超出了传统意义上开放空间的概念。
        如何挖掘城市特色文化和保护原有传统文化,并运用到城市公共空间中,是大多城市所面临的问题。
        4案例研究
        4.1设计理念
        4.1.1空间文化的赋予与共享
        以人为本,满足人与区块内空间的需求。增强园区功能复合,以多元化文化(生态文化、文化景观、特色建筑等)的规划方法形成活跃的空间体验,为不同年龄段人群提供休憩娱乐的场所。
        4.2.2 以街区的公共空间营造作为空间共享导向
        平等使用和享受城市和人类住区,提高包容性”是《新城市议程》的核心愿景。共享空间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交流载体,是具有自由性和优越性的,是城市肌理形态的延伸的媒介。[6]
        空间共享是发展活力城市的方式之一,其意义在于城市的弹性尺度,只有其才能使全民参与其中。作为人民日常生活的载体——街区,优秀的活力街区营造是提升公共空间的增色点,让其具有魅力,实现城市的生活宜居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3 设计空间共享过程中的问题
        本文根据观察类调查、文献查阅等方法对三亚某科研基地进行了分析,系统的分析出空间共享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为下文研究空间共享的策略做好铺垫。
        根据观察类调查、文献查阅等方法,总结出如下问题:
        (1)业态单一:项目周边多为工业和物流用地,仅东北侧有住宅小区,用地类型单一缺少商业娱乐类业态,周边居住人群多样化,使得街道承载人群类型多样。
        (2)探究空间共享平衡值:项目景观开放,使得部分人流涌园区,势必会对园区造成干扰,不利于办公区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
        (3)地块与地块之间的互动:项目基地坐落在两个相邻的地块内,如何规划设计使得两个地块形成一个整体。
        4.4 空间共享设计策略的应用
        4.4.1对内空间共享设计理念
        对内营造多元空间共享,打造活力园区;对区内交通网以人车共享的方式,为人车出行提供多种选择。
        4.4.2对外空间共享设计理念
        对外向市政道路延伸,周边打造趣味文化街区,加强对周边社区的联系和沟通,其意义在于全民都参与进来,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打造一个利民优享的生活空间载体。
        空间共享模式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城市社区更新,地块的空间形态犹如一个个城市细胞,在内积攒能量的同时也要向外释放能量,受惠于周边社区居民,接受周边社区反馈,逐步摸索平衡点,找到适合自己的空间共享的设计模式。
        5 结论和建议
        综上所述,空间共享发挥的作用,不仅仅是对现有公共空间的设计,而更要展望未来城市的发展需求。策略一、策略二、策略三是优化和传统空间的转型的一种尝试,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和摸索,创造出属于不同城市的不同空间共享的策略,提供城市发展空间共享提供实例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2016.
        [2]陈俊丽.《人行优先商业街景观设计策略研究——以龙兴总部基地商业街景观设计为例》[D].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风景园林.2016:1-109.
        [3]黄瓴,彭翔.《山地城市中心区街区更新过程中的空间开放与共享》[J].规划师,2017(7):38-43.
        [4]陈稳亮、冀剑雄、宋孟霖。《从衰变到延续:韩城古城渐进式保护与发展模式初探》[D].长安大学建筑学院.2020:7-12)
        [5]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主编《心理学大辞典(上卷)》[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ISDN 7-5320-9318-2
        [6]姜妍.徐永战.陆磊.《历史街区开放空间形态的再生研究—以南通寺街—西南营街区为例》[D].2016: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