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近代山东交通史研究简述

发表时间:2021/6/11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5期   作者:吴健
[导读] 摘要:近代山东交通史研究是山东区域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山东地方史料的不断挖掘整理以及学界对近代中国交通史研究热度、深度、广度不断加深,山东近代交通史的研究呈不断深入发展的态势,取得的成果也已成累累之势。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近代山东交通史研究是山东区域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山东地方史料的不断挖掘整理以及学界对近代中国交通史研究热度、深度、广度不断加深,山东近代交通史的研究呈不断深入发展的态势,取得的成果也已成累累之势。成果虽丰,但是也同样存在较多局限性从资料搜集与整理来看,地方原始史料的挖掘整理仍不够充分;从研究的空间来看,所涉及的地理范围较偏向于山东东部沿海地区,而对于内陆地区的交通史研究相对来说较为薄弱;在学理视角来看,近代交通史研究与社会史、经济史、军事史的结合较为紧密,而与文化史、政治史关联甚少。
        关键词:近代交通史山东研究综述
        一、引言
        十九世纪末以来,山东现代化发展速度一直保持在全国前列,随着山东社会各方面事业的进步,山东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对山东近代交通史的整体研究势头基本朝着多层次、宽领域的方向发展。著名地方史研究专家隗瀛涛曾说:“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不平衡,区域特征各异,史学界日益感到划分若干易于把握的区域空间,进行深入研究,是推动全国通史、断代史、专门史向深度和广度进展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推进近代山东交通史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山东地方区域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也体现了史学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即定位为过去、立足在当下、关照于未来,而具体落实在山东,也就是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
        二、近代山东交通史之船运研究
        《近代青岛的帆船运输(1897—1922)——兼与烟台、天津、上海的比较研究》一文,作者以帆船运输业作为研究近代青岛对内经济辐射,对外商品贸易的切入点,并从轮船与帆船的比较、官商对帆船态度的转变、近代青岛帆船的数量以及近代青岛帆船事业的经营情况等几方面详细展开论述,总结了帆船运输在近代青岛中补充轮船运输、加强青岛与国内其他地区商品交流、促进青岛港口运输格局的形成以及对外贸易分工等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并没有将研究的眼光收窄、就事论事,而是将近代青岛帆船运输置于近代中国船运研究的整体框架内,并与上海、烟台、天津这些近代典型沿海城市的船运事业作对比研究,这样的研究策略可以使得近代青岛在近代中国船运事业中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特点更加突出,从而使得该论文的研究更富深度。
        无独有偶,在《试论中国近代水运中的帆、轮消长》一文中,作者同样以青岛作为山东近代船运典型城市来研究,作者使用大量各类船只的数量、吨位数据以及海关的贸易报告来考察19世纪末以后青岛船运事业的变迁其中包括传统木制帆船并没有因为先进轮船的投入使用而减少反倒持续增加,作者从水运条件的限制、木帆船经营特性、运输成本、帆船从业者对轮船的阻挠等几个方面阐述该现象出现的原因。
        三、近代山东交通史之铁路运输研究
        近代山东铁路由于与德日两国关系密切、原始史料繁复以及其政治、军事、经济意义重大,所以向来是学界研究的热点。近十年来,学术界对其展开的讨论也逐渐从铁路修筑、运营等交通问题扩大到铁路与近代山东各个现代化方面关系的综合性问题。《近代官绅与山东铁路研究》(1899——1937)作者以经济史、社会史的视角考察近代山东官绅与民众就铁路修建问题而展开的地方社会互动。作者认为在近代山东铁路的修建过程中,官官之间、官绅之间因势利导的冲突与矛盾、山东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高以及清政府对铁路的绝对控制是导致民间商办铁路失败的主要原因。文章由于只紧紧抓住各阶层之间围绕铁路建设的斗争加之所涉及近代山东省内的铁路众多导致论文的结构略显单调,研究的深度欠缺。


        《晚清铁路与税制变迁研究》一文中作者将铁路与中国税制的变迁结合起来,通过对晚清铁路事业的发展与税收制度耦合性关联产生的原因、表现以及影响的分析和总结,窥探近代既与国家又与民众紧密相关的铁路和税收之间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对铁路建设机制以及税收制度领域的催变作用,这种催变作用又使得各自体制内的制度不断变化发展。作者在论文第六章《晚清铁路运营管理中的税制变动:铁路厘金》中的选取沪宁铁路厘金作个案分析,晚清铁路的修建、运营由于涉及社会阶层较多而常常处于较为复杂的境地,铁路运营所带来的现代化便利也客观上冲击了清政府统治的制度传统如厘金政策,正像论文作者所认为的那样“晚清时期铁路厘金的出现缘于铁路运营对原有厘金政策的冲击”,两者各自产生的变化也使双方互变。这篇博士论文虽然没有直接涉及到近代山东铁路研究,但是它却为日渐饱和的铁路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与理论。
        胶济铁路一直是近代山东铁路研究中的重点。《胶济铁路的修建与近代山东格局的重构》一文作者先是从胶济铁路修建使得山东海陆实现一体化从而改变了原有的交通体系,接着又论述新式交通体系与山东经济重心东移的关系。除了讨论胶济铁路对于山东格局重构在经济重心转移方面之外,作者也分析了铁路修建对山东沿海城镇兴起的影响。
        将胶济铁路与山东近代经济相联系研究的还有张学见的2012年博士毕业论文《青岛港、胶济铁路与沿线经济变迁(1898—1937)——现代交通体系视域下的研究》。与上述董文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张学见同样从以青岛港和胶济铁路为主的新式山东交通体系作为切入点,梳理由他们构建的近代国内外贸易体系,而这一贸易体系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出现了依赖海上贸易的沿海城市从而使得明清以来山东整体经济发展“西强东弱”的传统局面不再。作者通过对港口、铁路的个案分析,窥得交通方式以及由此带来的交通体系的现代化对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强劲刺激作用,这也是近代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近代山东交通史之交通与城市研究
        交通变革与城市人口、结构变动、公共空间以及社会民众生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交通与城市变迁关系的研究有利于揭示近代交通变革与城市现代化之间诸多方面的互动与关联。
        宋彦铮在其论文《传统文化与近代山东城市嬗变研究》第八章《传统文化与近代山东城市发展之个案研究》中以铁路交通作为冲击传统文化的西方因素并且描绘了铁路出现之后山东城市以及民众生活习惯的变化,从而佐证其“传统文化对近代山东城市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弱,而近代山东城市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与刺激下对传统文化却起到了推陈出新作用“的观点。
        邵常岁在《试论交通方式变迁对近代山东运河城市的影响——以济宁的兴衰为例》一文中以运河古城济宁为例探讨了金地啊交通运输方式的变迁对近代运河城市的兴衰的影响。京杭大运河使得处于运河两岸的济宁经济、文化以及政治地位迅速提高,但是清末兴起的铁路运输分散了原本运河大部分的客货运量加之青岛等沿海城市因海运发展而兴起,新的贸易中心以及新的交通运输系统对以济宁为代表的山东运河城市造成了剧烈的冲击,使其在全国整体的城市层次体系中逐渐被被边缘化。
        参考文献
        [1]安克骏.海交史研究的新硕果——评《古代山东与海外关系史》[J].海交史研究,1996(01):117-118.
        [2]白寿彝. 中国交通史[M].中国文史出版社:民国名家史学典藏文库, 201501.266.
        [3]张学见. 中国近代交通史研究再思考[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6-04(0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