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勘察中滑坡的识别及其防治策略

发表时间:2021/6/11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5期   作者:王昌念
[导读] 摘要:滑坡属于一种非常严重的地质灾害,为了逐渐提升滑坡防治和识别效果,需要在初始阶段针对滑坡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且综合相应的地质情况以及滑坡形态特征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不断提升滑坡防治效果。
        四川省通川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滑坡属于一种非常严重的地质灾害,为了逐渐提升滑坡防治和识别效果,需要在初始阶段针对滑坡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且综合相应的地质情况以及滑坡形态特征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不断提升滑坡防治效果。本文在研究的开始阶段,首先针对滑坡的形成原因进行了介绍,之后对滑坡识别和防治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综合实际需求的背景下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方案,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不断提升滑坡防治效果。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探;滑坡识别;滑坡防治措施
        引言:
        滑坡属于一种非常常见的地质灾害,滑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岩土层发生了变化,滑坡会沿着斜坡结构中的软弱面朝着一定的方向滑动形成的地质变化现象。这种类型的地质变化主要受外力因素和内力因素的直接影响,所以在滑坡分析过程中,需要考虑多种复杂因素,整体提升滑坡治理效果,这样才能降低滑坡的危险性。在分析滑坡地质形成原因的过程中,可以对滑动面位置进行逐渐推测,深入分析滑坡构成原因,采取相应的方案进行治理。
        1滑坡形成的主要原因
        1.1自然环境的影响
        滑坡和地质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地质方面来看,地壳总是处于无休止运动状态,在运动时也会和其他物体发生碰撞,在这种情况下,挤压处则会发生褶皱现象,情节严重还会直接产生断裂。受到地质运动的影响,地质性质会逐渐发生改变,能量过大时则会形成地震。受到地震的影响,滑坡出现的概率也会随之增加,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造成滑坡的主要原因,有地震因素。地震是由于地壳挤压震动形成的,滑坡问题主要来源于地震,地震对于土层产生了超负荷压力,使岩土体受到更大的能力冲击,从而朝同一方面进行滑动,最终形成了严重的滑坡灾害[1]。
        1.2人为因素影响
        随着人类活动的快速发展,工程建设的范围逐渐增加,在建设规模逐渐增大的影响下,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地质灾害会对人类生存造成巨大的冲击,所以在分析地质灾害形成原因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人类自身问题,人类在发展中并没有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没有按照自然规律逐渐发展。人类发展的长河中出现了大量砍伐树木、开挖山体等现象,这些也是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2滑坡的识别依据
        2.1地形地貌依据
        若是在斜坡表面发现了不规律的台阶现象,并且和周围斜坡有着明显差异,这种地形地貌发生滑坡的概率相对较高。另外,在已经发生过滑坡地带中,斜坡表面发育洼地、负地形登,并且在坡脚处有着延伸过长等特点。在滑坡形成的初始阶段,斜坡上会出现明显裂缝,在一段时间之后,裂缝若是出现了明显增加或加深等现象,那就说明此地带有可能发生滑坡。在滑坡形成的过程中,坡体上的建筑也可能出现裂缝,在斜坡坡脚也会出现泉点,这些都可以证明滑坡正在逐渐形成,所以需要对不同的地质情况进行观察,提前做好应对滑坡灾害的准备[2]。
        2.2植被依据
        若是在斜坡的土质中出现了树木东倒西歪现象,俗称“醉汉林”,证明此地段曾经发生过滑坡,从而导致树木变形。若是大量树木底部都朝着同一方向生长,树干生长足够垂直,俗称“马刀树”,说明该斜坡地带长时间处于缓慢滑动状态,所以通过观察植被生长状况,可以正确的分析滑坡形成状态,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若是想使用观察植物的方法判断是否存在滑坡现象,主要观察树木生长是否具有弯曲现象即可。
        2.3地层依据
        滑坡主要的形成原因为地壳运动,通过日常的观察可以得出在发生过大规模滑坡地带,岩土的类型和土层都会发生改变,和没有发生过滑坡的地带,在土质方面有着直接的差异。在发生滑坡的地带中,土体结构在表面上看去非常凌乱,整体的分布相对涣散,在结构方面具有松散的特点。


        2.4地下水依据
        在发生滑坡灾害的情况下,地下水位会发生改变,水的流向也会变得不具有规律性。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观察水体的渗透程度和斜坡泉水点,则可以分析滑坡形成状态,例如在很多泉水地带都出现了干涸现象,则可以证明水位发生了直接改变,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为土层松散、出现裂缝。在这种情况下,综合其他方法,则可以保证判断的精准度,分析出滑坡是否正在形成[3]。
        3工程地质勘探中滑坡地质防治措施
        3.1削方减载技术
        在技术应用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完成地质勘探,在地质勘探中需要明确重点找出滑坡的位置和类型以及形成因素。在考虑水文地质的背景下,测定滑坡形成以及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需要注意的是,在工程地质勘探过程中,需要考察稳定地带,对于发生滑坡概率较大的部位进行重点记录,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录像与拍摄。在应用削方减载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在灾害发生的情况下使用,这种方法也是比较通用的地质灾害救治方法。在特点上具有操作简单、工序便捷等特点,可以满足滑坡应急处理要求。在一般的情况下,滑坡地质灾害治理都会选用削方减载技术,这种技术非常适合应用在推移式滑坡防治工作中。另外,这种防治方法也可以直接改变地质结构,让力学特征偏向于灾害治理,增强了土体抗滑能力,提升了坡度地段的稳定性。
        3.2抗滑桩边坡技术
        在应用抗滑桩边坡技术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不同的抗滑桩设置位置,由于桩位的不同,处置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所以若想达到理想的防护状态,需要适当增加约束桩顶的条件。在应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增加桩体的长度,保证桩体的刚度和硬度,若是防治效果不佳,则可以提升桩的横截面尺寸,保证桩体具有良好的抗滑能力。在实际应用这种防治技术过程中,一定需要注意的是,受力面积需要具有集中性,在抗滑桩的分布方面也需要具有规律可循,只有这样才能在提升土体防滑性,同时增加坡度抗滑能力,避免了由于滑坡导致的大规模滑动现象[4]。
        3.3消除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危害
        在滑坡事故发生的情况下,处理好地下水和地表水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滑坡治理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排除地表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预防滑坡事故的发生。在疏通地表水的过程中,可以设置截排水沟。对于地下水也需要及时进行排除,在处理地下水的过程中可以设置盲沟。盲沟不光可以排除水流,同时还能发挥出良好的支撑作用,降低灾害发生概率。在地下水导出之后,需要将其引流到滑坡区之外的地带,从而增加滑坡区的稳定。
        结论:
        滑坡是一种十分严重的地质灾害,为了提高其防治效果,首先要对其成因进行初步分析,并结合相应的地质条件及滑坡形态特征,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从而不断提高其防治效果。本文在研究之初,对滑坡的识别与防治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结合实际需要,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希望以此不断提高滑坡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佳佳,高波,刘建康,陈龙,黄海,李杰.基于SBAS-InSAR技术的川藏铁路澜沧江段滑坡隐患早期识别[J/OL].现代地
        [2]侯燕军,周小龙,石鹏卿,郭富赟.“空-天-地”一体化技术在滑坡隐患早期识别中的应用——以兰州普兰太公司滑坡为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20,31(06):12-20.
        [3]施友丽,李素敏,苏帅星.基于时序InSAR德钦县地表形变监测与潜在滑坡识别[J].中国水运(下半月),2020,20(12):136-138.
        [4]王童童,赵争,高海英,姚云长.利用ALOS PALSAR-2数据对六盘水市进行滑坡监测[J].北京测绘,2020,34(11):1549-1554.
        作者简介:
        王昌念,1982.04,本科,现任职四川省通川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工程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