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基层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举措

发表时间:2021/6/11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5期   作者:熊惠青
[导读] 摘要:新一轮机构改革已全面落实,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对新时期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要求,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新时期基层水旱灾害防御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面临着新形势下防御体系建设不完善、防御意识不强、防御能力不高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从政治高度准确把握新阶段水旱灾害防御
        武汉市洪山区水务和湖泊局  湖北武汉  430070
        摘要:新一轮机构改革已全面落实,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对新时期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要求,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新时期基层水旱灾害防御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面临着新形势下防御体系建设不完善、防御意识不强、防御能力不高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从政治高度准确把握新阶段水旱灾害防御新要求,要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锻长板、补短板、固底板,不断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和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安全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水旱灾害;防御;措施
        1 当前水旱灾害防御的基本情况
        我国人均水资源少,降水时空分布严重不均,水资源利用难度大、缺水严重,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水旱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位居各类自然灾害之首。目前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特别是长江三峡主体工程建设任务已经完成,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已经竣工,长江流域防洪能力有了极大提高,防汛抗旱形势也有了新的变化。但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导致极端强降雨事件频发,流域极端洪水事件增多,流域防洪也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2018年我国开始启动新一轮的机构改革,改革将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并入水利部。原水利部的水旱灾害防治职能并入新组建的应急管理部。随着国内的机构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于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也有了新的转变和一些明显的变化,主要是:水利部门主要承担水利工程的运行和调度工作,应急管理部们主要承担应急抢险和应急避险工作,两个部门职能划分和调整还需要时间磨合,以实现优化、协同、高效的水旱灾害防御的新模式。
        2020年,长江流域发生了自1998年以来最严重的汛情,长江发生流域性大洪水,上游发生特大洪水;淮河发生流域性较大洪水;松花江发生流域性较大洪水;太湖发生流域性大洪水。一些中小河流和湖泊也出现长时间、超历史洪水。此外,旱情南北交替出现,部分地区旱涝急转,水旱灾害防御形势十分严峻。经过各级水利部门科学调度水库、蓄滞洪区工程及江滩民垸,充分发挥各类工程的拦洪削峰错峰作用,工程险情显著减少,灾害风险最大程度降低,防洪减灾效益显著,取得防汛工作的全面顺利。基层水利部门更要充分总结2020年汛期防洪抢险实践经验,以期促进防洪抢险能力的进步,进一步提升水旱灾害防御业务能力。
        2 关于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的重、难点分析
        2.1 基层水旱灾害的防御工作重点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人们对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需求也更加迫切,这也给新时期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挑战。鄂竟平部长在2019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就指出“我国治水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群众对除水害、兴水利的需求与水利工程能力不足的矛盾,转变为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推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与水利行业监管能力不足的矛盾”。这表明我国的水利行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单纯的兴利除害到全面服务于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水利部门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指示,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要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排查消除隐患,准确监测预警,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最大程度降低灾害损失,统筹做好新形势下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工作。
        今后一段时期,按照《纲要》要求,各级水利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修订完善切实可行的相关防治规划预案,做好水情分析预警,主动与应急部门建立联合会商、信息共享、技术支撑等工作机制,形成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合力。主要有:结合长江经济带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逐步实施防洪提升工程,建设滨江绿化带,解决防汛薄弱环节,加快防洪控制性枢纽工程建设和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推进蓄滞洪区建设;加强水源地保护修复,严控河道采砂,加大重点河湖保护和综合治理力度;整合相关资源推动数字技术在防汛减灾应对中的运用,全面提升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完善源头减排、蓄排结合、排涝除险、超标应急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推动城市内涝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因地制宜建设海绵城市,全部消除城市严重易涝积水区段,让我们的城市更宜居,人民生活更美好。
        2.2 水旱灾害的防御工作难点
        (1)健全基层水旱灾害防御体系。

自1998、1999年汛后武汉长江干堤实施全面堤防加固建设至今已二十余年,上游三峡大坝也已建设完成,我们防御长江洪水能力显著提高;但基层水利单位非工程措施不够完善:工程设施管理维护水平不高,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高;预报、预警设施不全且不能得到有效利用;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缺乏新的高科技的抢险救灾设施设备。
        (2)进一步提高水旱灾害防御意识。防汛仍是我省天大的事,2020年的长江大水再次敲响警钟,从历史经验、风险发生机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来看,水旱灾害的风险仍将长期存在,我们务必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警惕水旱灾害防御领域的“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着力锻长板、补短板、固底板,下好风险防控的先手棋。
        (3)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层工作条件差环境恶劣,专业技术人员严重匮乏,而新时期的水旱灾害防御工作迫切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各级水利部门要在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上下功夫,积极开发推广应用工程隐患探测、检测、诊断技术和仪器设备,研发制造适应性强的高效除险加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提升抢险技术支撑的装备保障能力。
        (4)机构改革后基层应急与水务部门的会商机制亟待完善。水旱灾害防御系统上下级之间、与应急部门之间,急需熟悉新的分工,加强联动,信息共享,协同合作,共同做好新时期水旱灾害防御工作。
        3 基层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的具体举措
        3.1 坚持统筹兼顾,强化责任担当
        经过2020年长江大水的考验,水利部门要针对水旱灾害的不确定因素和水利工程薄弱环节,思想上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要把做好水旱灾害防御的职责扛在肩上,落在实处,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各级水利部门要牢固树立流域防洪“一盘棋”思想,统筹协作、顾全大局、步调一致;工作上要主动出击,积极主动作为,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强化协调配合。在工作思路上,把“防”的工作贯穿始终,以水工程调度为抓手,有效降低洪涝灾害风险。在协同合作上,主动与应急、气象等部门建立联合会商、信息共享、技术支撑等工作机制,形成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的新合力。
        3.2 坚持预防为主,做到关口前移
        做好汛前各项准备工作:一是精心组织开展各项水利设施日常维护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防汛基础设施的防御能力;二是对沿堤各项防汛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项目、历史险工段开展全方位彻底地隐患排查治理,落实完善责任人和责任清单,进一步明确和压实责任;三是推进防汛基础设施达标建设,加快水毁项目建设,尽最大努力保障主汛期前完成修复任务,对未能在汛前整改到位的工程,督促制定和完善度汛预案并逐一审核并监督实施到位;四是修订完善防汛预案;五是加强各项防汛抢险物资的管理,及时更新补充各项防汛物料;六是建立各级防汛抢险救灾队伍,确保人员落实到位、装备落实到位;七是加强防汛抢险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各类防汛救灾以及人员疏散演练,特别是综合性的联合演练,以练代训,提高防汛抢险人员的专业素质,切实保证需要时拉得出用得上;切实提升水旱灾害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八是建立完善基层水旱灾害防御专家库,不断完善应急抢险技术支撑机制。
        3.3加强现代化科技手段应用
        目前正值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机,水利部门要结合智慧水务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基层监测站网和监测水平,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不断提升基层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充分利用气象、水文预测预报体系,实现联合会商和信息共享,并依托现代化信息手段及时发布相关预警信息,保障预警信息全覆盖,为科学的调度指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基层水利部门要积极开发推广应用工程隐患探测、检测、诊断技术和仪器设备,研发制造适应性强的高效除险加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提升抢险技术支撑的装备保障能力。
        结束语
        在我国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工作的新时期,基层水利部门要积极践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始终把做好水旱灾害工作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按照水利改革发展的总基调和《纲要》要求,积极践行新时代水旱灾害防御的新理念,积极探索新模式,加快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水旱灾害防御现代化调度指挥能力,牢牢守住水旱灾害风险防控底线,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安全。
        参考文献:
        [1]马瑾,周永章,窦磊,等.广东省若干典型地方病环境地球化学病因分析[J]援生态环境,2007,(4):1318原1323援2015,(9):34-37.
        [2]谷洪波,唐铠,刘新意,等.我国农业水旱灾害的危害及防御体系的建构[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23-1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