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新课的导入

发表时间:2021/6/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5期   作者: 田美玲
[导读] 语文课犹如一支动听的乐曲:“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
        田美玲
        山西省沁县中学
        
        【摘要】
        语文课犹如一支动听的乐曲:“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如胜;“终曲”,余音绕梁。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教师授课就要精心设计,审时度势,在工篇引导上要狠下一番功夫。即导语设计既要新颖,又要简练,生动,有时直接审题,开门见山,有时提出问题,巧设悬念,有时放映影片,创设情境,有时重温课文,引入新题。虽有定法,但无定式,不断变化,以求激发学生浓郁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好的导语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为有效提高课堂效益打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新课  导入
        【正文】
        一个完整的课堂导入环节对学生有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思维,明确目的,进入学习课题的作用。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也提到:“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小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由此可见,一个成功的课堂导入环节,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环节无疑可为整堂语文课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具体介绍几种导入新课的方法。
        一、猜谜激趣法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用猜谜的方式揭题,既能使学生喜闻乐见,又能高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好奇心。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可以这样导入:
        今天,我让同学们猜一个谜语,这要考考大家的智力(故作神秘)。
        一天,我校办公室,李老师和几个同事正在办公。这时来了一个穿军装的年轻人,对着了老师有力地敬了一个军礼后说:“ 李老师,我来看您了。 ” 老师抬头一看,似乎有些印象但又记不起他的名字。正迟疑间,旁边的一位老师想为难下他,问他的学生叫什么名字?李老师稍一沉思,笑着说:“ 还用说,他就是 ……” 听后,他的学生和其他老师都会心地笑了。但李老师并没有说出他学生的真实姓名,同学们猜猜,李老师是如何称呼他的学生呢?
        学生各抒己见,举手回答。有预习的学生会答 “ 最可爱的人 ” 。对,李老师就称呼他的学生为 “ 新时人最可爱的人 ” ,为什么这样称呼呢?通过学习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同学们可以找到答案。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马上调动起来了。
        二、故事引路法
        学生都爱听故事,在新课之前讲一个小故事,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例如在讲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时便给学生讲述宋代的史学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结合实际让学生思考,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该怎么办呢?如果是你,你有何妙计可解决问题?学生全面展开回答时便引导他们向文章靠近,告诉他们,假如有一天你的朋友被困悬崖了,那他不能上,也不能下,做为你将怎样做呢?(学生肯定回答告诉家长、大人们。)紧接着你便发问,到时你希望家长怎样救你呢?其他同学一起思考评价。这样已经正式和文章有瓜葛了,你便开始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也有一篇讲述的和此极为相似的故事,让我们看看他们是如何做的。引导他们将教材上教学内容故事化,让故事走进课堂,让学生在“动听”的故事中学习,让快乐成为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甚至可给学生树立语文学习的榜样,增强探究精神和学习语文的毅力。
        运用“语文故事导入法”,要注意选择好事例,切记避免为讲故事而讲故事,以免画蛇添足。
        三、设问引入法
        教授新课时,巧妙的设问,往往能引起学生高度的思维,积极地思考问题。如教学《苏州园林》时,可从漫谈一些城市的美称入手,先在副板书的位置上写上“城市的美称”几个字,然后说:“ 我国不少城市都有自己的美称,例如我们浏阳可以叫花炮城,上海可叫不夜城,广州可叫羊城,南昌可叫英雄城……那么苏州叫什么城?同学们猜猜?”(老师在正板书位置上写“苏州”二字)不少学生不约而同地发出响亮回答:“园林城!”于是老师顺势在“苏州”二字后面写上 “ 园林 ” 二字。这样,引导学生在感受新知识的乐趣中导入新课,话语不多,却使学生心里豁然开朗,兴味盎然,增加了学习新课的驱动力,急于了解苏州的园林的特色。


        四、对联揭示法
        对联字数相等,句式对称,内容相关或相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巧妙地将这一语言艺术引进课堂,能给有限的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范进中举》时,就用了一幅恰好能概括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遇的对联,以此来导入本课的阅读欣赏。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中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对联一出,学生哗然,学习兴趣马上调动起来了。
        五、开门见山法
        教师的开场白是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练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如初中第一册《散步》,因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师生之间不太熟悉。相互交流的语言还很贫乏,不可能一下子就采用生动活泼的导入法,只能采用直截了当的开门见山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初中阶段的文章《散步》。《散步》选取生活的一角,通过几个细节,写了三代人之间的深沉的爱。文章写家庭生活的温馨、和睦、关爱。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这篇短文。
        六、穿插吸引法
        在教学中,空插一些文人的奇闻轶事,往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如教王之涣的《凉州词》时,一开始就穿插王之涣的一段经历。有一次,诗人王之涣、王昌龄和高适在一酒店饮酒,并听几名歌女唱歌。他们私下约定,如果谁的诗被歌女唱出,就证明谁的诗最爱欢迎,结果最好的一位歌女第一首就唱出了王之涣的一首诗,这首诗是千古佳作,同学们知道这是王之涣的哪首诗吗?这样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学生情绪立即高涨,产生了急于学新课的强烈欲望,并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诗中的意境。
        七、简笔图形法
        用简笔画导入,对于语文课,新颖、直观、醒目,很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我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问学生是什么?启发学生从数学课,生活中,为人等展开形象思维;第二步,在圆圈里画一个正方形,问学生这样的图形又像什么东西?(铜钱)第三步,在这个铜钱里画一个人,寓意什么?提示学生“人钻到钱眼里去,寓意六亲不认 ”;最后导入: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这样内容的文章,文章的主人公“已钻到钱眼里,一心只认得钱,连自己的亲弟弟也不认!”它的名字叫《我的叔叔于勒》。简笔图形的慢慢画入,学生兴趣高涨,兴致勃勃地往下继续学习。
        八、诗歌朗诵法
        诗歌朗诵很具感染力,尤其是带有抒情性的诗歌、能渲染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因素,增强学习兴趣。我校一个老师在教学《爱莲说》时采用诗歌朗诵导入。首先,幻灯打入诗词,接着教师用充满感情、略显磁性的声音朗诵杨万里的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歌朗诵把学生带入那种美丽的境界后,提问让学生辨别诗中所写的景物?莲。接着讲述:我们今天也学习一篇写莲的文章《爱莲说》。
        九、创设情境法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幻灯、录音、录象制造一个美妙情景,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急切感。如教学《沁园春?雪》时,首先用幻灯或录象打出一幅气势磅礴的莽莽北国雪景图,让学业生从视觉、知觉、感觉等多角度进入情景,感受雪景带给人的辽远的意境。撤去画片,让学生闭目、静思、凝神,然后播放上阕的磁带录音,学生通过文字构筑图画,使原先留在脑际的图象得到充实和深化,让学生进入诗中描绘的意境。最后导入:1936 年冬天,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延安看到了这幅雪景,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沁园春?雪》,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世纪伟人是如何描写雪景,怎样抒发情怀,评古论今的。
        十、以旧带新法
        教师提示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新知识,从而引出新课,从已知的领域转入未知的领域,这种方法要做到前后衔接自然,过渡平稳。如我在教学《回忆我的母亲》之前,采用这样的导入设计:请学生回顾一下哪篇文章写父亲,体裁、作者、语言风格及主要内容怎样?《背影》是一篇纪实散文,作者朱自清,他用平实质朴、又饱含深情的语言写出了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及自己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今天,我们要学一篇各方面都比较类似的文章,那就是朱德同志写的《回忆我的母亲》,只是人物由父亲变成母亲,体裁变成了回忆录,语言风格与《背影》有异曲同工之妙,文章内容是歌颂母亲的优秀品质,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这种导语自然地将新旧知识衔接起来,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实现了以旧带新的过程。
        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诸如简介背景法,悬念设置法,比较引入法,释题导入法等。它没有固定的格式和方法,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应力求省时;讲究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
        总之,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巧妙的使用好开课几分钟,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还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都是大有益处的,往往能明显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