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前教育中游戏教学的运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6/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5期   作者:刘佳秀
[导读] 在教育改革新背景下,针对幼儿的教育应该充分恢复其创造性
        刘佳秀
        北京中少手拉手双语幼儿园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市100010
        摘要:在教育改革新背景下,针对幼儿的教育应该充分恢复其创造性,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采用游戏教学法,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游戏教学能够丰富教学内容,锻炼幼儿的思维,提高其实践能力,在游戏中渗透教学知识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就幼儿园学前教育中游戏教学的运用展开论述,通过分析现阶段幼儿园学前教育教学现状,阐述游戏教学在幼儿园学前教育中的作用,提出加强游戏教学在幼儿园学前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幼儿园 学前教育 游戏教学 运用分析
         游戏教学与幼儿园学前教育之间的结合符合素质教育的实质要求,能够更好的构建高效课堂,促进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学术界和理论界在对游戏教学进行分析和研究时明确强调,在游戏活动之中老师可以落实不同的教育环境,幼儿非常喜欢做游戏的同时,游戏是幼儿社会生活实践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可以将幼儿比较熟悉和喜欢的游戏元素融入教学活动之中,通过这种形式来更好的加强与幼儿之间的互动,让幼儿更容易接受不同的教学内容。老师可以站在宏观的角度挖掘幼儿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了解幼儿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让幼儿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之下实现良性成长。其次,老师需要设置各种游戏活动情境,鼓励幼儿进行主动的思考和学习,其中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和多样性的优秀教学形式尤为关键,在主动分析的过程中能够不断的锻炼个人的大脑和思维,实现自身逻辑思维水平的稳定提升。
1、游戏在幼儿身心发展中的价值
        1.1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
        学前教育时期,幼儿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而在幼儿学前教育中开展游戏教学,不仅可以借助户外运动提升幼儿的身体素质,还可以通过手指游戏、你画我猜游戏等提升幼儿的身体灵活度、表达能力、肢体灵活度等能力,满足幼儿身体发展所需的锻炼需要。
        1.2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
        在游戏中,儿童与客体、他人、环境相互作用,借助于不断发展的语言的中介,自由地进行各种模仿,操作与探索,满足着他们探求外部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儿童获取社会经验的一种独特方式。
        1.3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在游戏的情境中,儿童要与同伴交流、协作、共同选择、组织游戏,共同制定游戏规则,并严格遵守游戏规则,要不断地监督、评价自己与同伴的游戏行为。游戏的过程是儿童自我意识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1.4促进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完善
        生活在成人社会中的儿童,往往会受到成人不同程度的压制与束缚,容易产生各种形式的情感压力。在游戏中,儿童可以使自己从当前情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宣泄不良情绪,消除紧张,获得心理平衡与性情的愉悦。是儿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与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1.5促进儿童创新意识与潜能的萌发
        在游戏中,特别是假象性游戏之中,儿童的想象可以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自由驰骋于假想与现实之间。在这一游戏氛围中,易于在一些客体与观念之间形成一些独特的关系和联想,这些独特的关系和联想一旦遇到日后现实可能性的催生,就会有所创新。因此,游戏是创新意识与潜能的发源地,是其生长的根基。
2、现阶段幼儿园学前教育现状
        1.教学模式单一,幼儿的兴趣不高
        传统的学前教育以填鸭式教学为主,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课堂以教师为主体,幼儿的学习比较被动,而且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2.部分教师不重视幼儿的学前教育工作
        部分教师思想上对幼儿教育工作缺乏重视,没有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部分教师刚考取教师资格证就被聘用到就业岗位,缺乏教学经验,学前教育工作存在思想误区。


        3.游戏不符合教学需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部分幼儿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游戏教学法,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部分教师在游戏选择上,没有认真思考幼儿的实践能力,游戏或是难度大,或是内容过于简单,不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比较差。
        4.游戏教学中没有渗透德育教育
        幼儿处于特殊的学习时期,他们的心智不成熟,这个阶段,要注重幼儿德育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渗透德育教育,不利于幼儿的道德素质的提高。
        5.过于注重游戏形式
        部分教师在游戏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游戏形式。导致幼儿的注意力都转移到游戏形式上,没有深度思考游戏内容,不利于他们实践能力的提高。
3、幼儿园学前教育中游戏教学具体实施途径
        3.1结合幼儿学习习惯,优化游戏设计
         在学前教育中开展游戏教学,首要任务是幼儿教师需要抓住幼儿爱玩的天性,游戏设计从其性兴趣点出发,在此基础上实现课程游戏化,增强幼儿对游戏的热情,从而帮助幼儿通过游戏积累学习经验。为此,幼儿教师应当充分调动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利用各种游戏活动关注幼儿教育点,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授幼儿数学知识时,讲到有关人民币大小,可以利用生活化游戏情境,组织幼儿通过角色扮演,使得幼儿在使用钱币交易过程中,认识人民币大小。在此基础上引发幼儿对数大小的认识。通过游戏教学,不仅丰富了幼儿生活经验,也很好的实现了教学目的,对培养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2]。
        3.2合理选择游戏材料,激发幼儿创造力
         在游戏教学作用下,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自身感知模仿或者表达想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提升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但是这种创造性游戏的实施,主要是结合幼儿学习过程,从幼儿学习特征中挖掘出来的游戏因素,并不是教师提前设计好的。因此,幼儿教师应当在具体实施教育中给幼儿提供一个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环境和素材。
         例如幼儿教师可以将一些具有开放性的游戏材料投放到游戏教学中,利用游戏材料颜色、形状的不同,充分激发幼儿想象力,引导幼儿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创作作品。自主设计作品可以提升幼儿的认知能力、智力发展能力,在为幼儿提供想象空间的同时,可以增强幼儿认识水平。通过此种实际操作,有效提高幼儿思维能力以及操作能力,从而为幼儿后期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基础[3]。
        3.3创新游戏内容,增强幼儿对美的体验
         在大自然中任何领域都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为此,幼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创设相关的美术实践活动,促使幼儿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体验美的魅力。将游戏教学融合到美术学习中,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幼儿教师与幼儿建立“伙伴”关系,拉近师生关系,对培养学生具有重要帮助。
         例如,幼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园内自然环境,引导幼儿触摸、观察、闻嗅落叶,直观地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增强幼儿自身对生活的感知能力。而后带领幼儿开展自然写生,如“秋天的树”“风中的树”等等,以小组为单位,评选出最优的美术作品,通过此方法,启发幼儿的感受美的思维,促使幼儿正确认识到生活是鲜活、自然,是生态的。
结语
        总而言之,在学前教育中开展游戏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促使幼儿形成完善的人格,加强其对社会、世界的认知,增强幼儿体能,促使幼儿各方面完善发展。幼儿园教师在利用游戏进行教学时,还应该根据教学目标,为幼儿设置有效的情景,并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设置合理的游戏。另外,合理控制游戏时间、教师正确引导等都是幼儿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参考文献:
        [1] 陈超.浅谈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活动课程管理[J].学周刊,2018(20):172-173.
        [2] 李雪梅.以趣激趣开展幼儿体育游戏活动——以大班体育游戏活动“走跑交替”为例[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7(06):37-40.
        [3] 李海军,裴悦同.浅析情境游戏在幼儿体能训练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2):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