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消防救援大队
摘要: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因为其生活习性和历史文化等的区别,形成了其独有的民族建筑,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建筑都为木质建筑,这种建筑的自重轻,防火难度较大,防火等级不够,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较大及以上火灾事故。因此,由于木质建筑结构的特殊性,使得很多民族村寨在木质建筑项目实施中越来越重视防火工作的开展。基于此,本文从苗、侗、瑶等几种少数民族村寨的建筑特点和工艺着手,简单阐述木质建筑的结构特点并提出了有效的防火对策,对提升木质建筑的防火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民族村寨;木质建筑特点;防火对策
我国的少数民族众多,因为少数民族生存环境、生活习惯、文化特色等的特殊性,使得在这些少数民族的建筑施工作业中,与常规的土木结构有所不同,更多选择的是木质材料搭建,民族村寨中的木质建筑施工难度较大,主要问题表现在极高的防火要求方面。因为木质建筑中更多地采用的是就地取材的木质材料,这些材料的防火性较差,火灾发生时常伴随着火势蔓延、结构破坏的问题。因此,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随着建筑施工工艺的日渐成熟,在民族村寨的木质建筑施工中,应加强对防火施工的关注。
一、地域民族村寨的建筑形态与营造工艺特色
(一)西南山地地域。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分布有大量的少数民族,独有的地域特点使得在该地区的民族村寨更多地以“干栏式”建筑为主,此类建筑在建设时依山傍水,充分利用了现场的地形地质条件。在“干栏式”建筑中,外墙建设施工中可以选择夯土墙、砖墙、石墙、土坯墙等多种墙体类型中选择,而内部结构大多选用的木材穿斗架,整体的结构设计相对简单且布局灵活。中原地区居住文化对此地域内民族村寨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很多居民在建设施工的过程中,通过灵活化方式的应用,使得结构之间保持了可靠连接,居民建筑组合更具灵活性。
(二)西北地域。在我国广阔的西北地区,当地居民无论是在生产还是生活过程中,都深受蒙古族的影响,这就使得在建筑特色、工艺和形态等的确定方面,更多地采用的是蒙古包类型的建筑,当然,还分布有少量的“仙人柱”建筑。因为该地域中的少数民族更多地与游民民族的生活特性相接近,在建筑建设时也恰好反映了游牧民族狩猎、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特点,此类建筑在建设施工时的材料使用量相对较少,对于周边自然生态环境所引起的不利影响也相对较小,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次数高。随着滑坡、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出现,此类建筑的出现给灾害发生时的安置房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二、民族村寨木质建筑的火灾风险
(一)火灾荷载大,耐火等级低。我国少数民族呈现出群居性特征,这一特征使得民族村寨建筑也表现出集中化分布的特点。比如,以我国的黔东南地区为例,在这一地区中的民族村寨更多地为全木结构,该种建筑结构中,一般是由杉树、松树材料所形成的结构,整体结构以穿斗架式为主,经由木梁、木柱、木檐等部分结构构件穿插扣连而形成,整个结构中不存在任何的钉铆使用。基于木质结构的特殊性,除了屋顶为瓦片,其他结构构件均采用的是木质材料,可燃性较强,结构特征和材料使用使得建筑结构的火灾荷载非常大、耐火等级较低,增大了防火难度。
(二)建筑密度大,防火间距小。少数民族的聚居特性使得在民族村寨更多地以族姓聚集,建筑密度大,防火间距非常小,一旦发生火灾,火势将会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快速蔓延,极易造成火灾连营的惨状,火灾所造成的损失十分惨重。
(三)火源管控难,防火意识低。
民族村寨建筑的火源管控难度相对较大,火源来自于方方面面,比如,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条件有限,生活用火还使用的是传统的“老虎灶”、“烧吊锅”,用火频次高且火灾隐患大。此外,少数民族村寨群众的安全用火用电意识不够,人口数量多,缺乏对消防安全的关注度,存在侥幸心理,村寨防火工作措施不落实。
(四)电气线路乱,火灾隐患大。电气线路中的安全隐患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同样会造成民族村寨内木质建筑的火灾威胁,对很多的民族村寨木质建筑而言,其电缆线路的敷设时间较早,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无论是照明供电线路和设备配置和安装,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存在一定的限制,在多年的使用过程中,这些电气线路的老化严重,承担的供电负荷非常大,同时,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各类家用电器增多,用电量加大,原先的电线敷设满足不了用电需求,极易造成短路引发火灾,加剧了火灾威胁。
三、民族村寨木质建筑的防火对策
(一)树立“大消防”理念,全力做好木质建筑火灾防控工作。火灾作为民族村寨木质建筑的最大威胁,为提升此类建筑的防火性能,广大村民群众应具备良好的消防安全意识,积极将消防安全的理念和工作渗透到民族村寨木质建筑使用的诸多方面,严格按照上级消防部门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防火工作要求,整合民族村寨内的现有资源,在政府的财政、人力等支持下,积极做好木质建筑的火灾防控。首先,对于木质建筑的民族村寨而言,政府层面都应该建立村寨保护和发展规划,给民族村寨木质结构房屋火灾防控以一定的政策和规范指导。其次,组建由政府主导的木质建筑村寨保护专门机构,在该机构内综合了消防、建设、交通、供电等多个部门的工作,并严格落实相关部门和岗位人员的防火责任,做好火灾隐患的识别与预防。最后,定期对木质建筑火灾防控体系开展专项研究,针对现有火灾防控体系的不足,结合当下的防火设施和设备,进行相应的消防给水、装备等更新。
(二)解决“老大难”问题,提高用火周边木质构件耐火性能。对民族村寨木寨建筑火灾事故而言,很多事故是由生活用火不规范所引起的,主要是由于生活用火的火塘、“老虎灶”等造成的,针对一些群众用火不规范问题,在开展防火工作的过程中,有关人员应做好这些生活用火设施的改造,对火塘和“老虎灶”周边的木质构件开展耐火处理,具体从以下方面来实施:(1)将火塘、“老虎灶”周边的木质构件、周边1.5m范围内的楼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2)针对特殊部位的木质镶板墙、踢脚线内侧砌砖,采用涂刷防火涂料的方式;(3)火塘四周选用防火性能较高的材料,比如,使用耐火砖。
(三)构建防火隔离带工程,科学布局防火分区。因为民族村寨的木质建筑结构性能比较特殊,为提升建筑本身的防火等级,群众在民族村寨木质结构设计中,就应将防火隔离带考虑作为建房的前提,构建防火隔离带工程,结合民族村寨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分区,科学在木质结构中进行防火分区的布设,比如,可以将两幢统一平面建筑之间预留足够的防火间距。
(四)落实“大化小”措施,提高村寨中部分建筑的耐火等级。木质建筑的整体性较强,但因为民族村寨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相对特殊,结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地形因素限制,部分建筑在村寨建筑中起到了连接点的功能,针对此类建筑,在结构设计中可以选用不燃材料来实施结构改造或者防火设计,使得在火灾发生的过程中,这一类建筑可以起到火灾隔离的作用。
结束语
民族村寨木质建筑是民族特色的反映,虽然这一类建筑符合民族的生活习性和文化特色,但因为木质建筑中构件材料的特殊性,使得结构的防火等级非常低,为提升此类建筑的防火性能,民族村寨木质建筑建设中应提前考虑防火设计、加强防火措施、提升村民群众消防安全意识,才能有效减少及遏制村寨火灾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