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时期校园霸凌高发成因探究及其对策

发表时间:2021/6/11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5期   作者:俞挺 钱孜恩
[导读] 摘要:近年来,校园霸凌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各个国家所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
        上海政法学院
        摘要:近年来,校园霸凌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各个国家所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处于"狂风暴雨"时期的青少年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快速发育,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自身人认知能力的缺陷,让青少年校园霸凌现象愈演愈烈。而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对于一切事物都很敏感,校园霸凌的反复性、多样性和固定性给的被欺凌的一方身心带来极大的危害,这种危害极有可能影响他的人生。故本文以上海市为例,从实际出发,通过问卷调研来分析不同年龄段校园霸凌的特点,着重围绕青少年时期分析,从而探究校园霸凌成因及解决措施合理性,使青少年正确地认清校园霸凌带来的负面影响,呼吁大众帮助青少年矫正心态、指导行为、化解危机,提高青少年防暴能力、自我保护能力,为校园霸凌防治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同时帮助完善上海市中小学预防校园霸凌教育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 青少年 ;校园霸凌; 保护; 高发; 对策
        一、校园霸凌概念
        校园霸凌是发生在校园之中的某些较强势的个体或者集体通过言语、实际的肢体接触、互联网、语言文字等媒介对处于弱势的同学进行不同程度的侵害、欺侮的不良行为。挪威学者Dan Olweus则将校园霸凌定义为:一名学生长时间并且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霸凌并非偶发事件,而是长期性且多发性的事件。
        在中国,青少年校园霸凌难以界定,教育管理部门以及检察院、法院学校等大多都持较为谨慎的态度,认为“学生间的一点小矛盾不能随便概括到校园霸凌的范畴中”,应当慎重确定校园霸凌的边界;而专家学者、学生和家长以及网络媒体等则对校园霸凌的认定持更为严格的态度,认为“只要对弱势一方造成了伤害就应当被认定为出现了校园霸凌的行为”。
        二、青少年时期校园霸凌高发成因
        根据调查显示,中国的刑事犯罪案件的主体中青少年的概率最大几乎能占到75%,而且数据一致呈上升趋势,在这些青少年中,12-16周岁年龄段的学生占据多数位置,由此可见霸凌者的年龄呈下降趋势,向低龄化方向发展。而青少年犯罪往往与校园霸凌有着不可忽视的牵连关系,
        12周岁以下年龄段的学生还处于一个幼稚期,对于外界的接触较小,一切都在懵懂状态,因此做出一些出格、过激的事情的概率较小。16周岁以上的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发育都已渐趋成熟,已经受到良好的规制,形成了完整的三观,对法律和法治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对违反规定和法律的后果的严重性有一定的认识。
        而处在这两个年龄年龄段即12-16周岁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的叛逆时期,也是处于从幼稚期走向成熟期的过渡期,是人由童年转向成年的时期。他们身体发育快,激素分泌旺盛,但是心理上成熟较晚,如此便会容易自我放大逆反、易怒、兴奋激动的情绪,同一件事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影响往往会更大,进而就使得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演化为校园霸凌事件。
        在这一阶段,家庭因素往往会对青少年的心理起到较大的影响,使得校园霸凌在日常化之下滋生。例如,有部分家长会对孩子过于溺爱从而导致孩子养成了不良习气,久而久之就很难改正,更严重时就会对他人造成一定的伤害。他们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很难接受他人的否定和批评,于是一种不利他人更不利自身发展的校园霸凌便潜滋暗长了。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教育方式极其容易让孩子走上歧路,也极其容易产生校园霸凌的问题。12-16周岁年龄段的学生的心智本就不够成熟,也没有足够的自我判断能力,对于外界的事物、影响缺失抵御的能力以及辨别的能力,再加之家庭教育不佳,家长平日的关注点的往往在学习方面,而对于校园霸凌认识与重视程度不够,家庭教育防护做得不到位,由此产生的易忽视性也是校园霸凌高发的很大的致因。
        不仅如此,家庭关系不融洽,父母之间的暴力相向也会感染孩子,让孩子有一种遇事先用暴力解决的潜意识,处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也就更容易成为校园霸凌事件的霸凌者。还有当家庭关系发生很大变动时,孩子也会容易受到更大的影响,例如当父母离婚时,孩子会突然失去安全感也就更容易想去从其他方式获取安全感,一旦不加关注、注意的话,孩子就比较容易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值得特别注意的是,社会之上也有种特殊家庭即边缘人家庭。这一群体往往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融入社会,像普通人一样正常地生活。生活上的不如意,对这类人在心理上造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充满戾气、极易冲动,使得某些“边缘人”在遭遇突发事件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致犯下大错。往往这样的家庭出生的孩子也会有霸凌的倾向,遇到问题、冲突会选择用霸凌的方式来宣泄自身的情绪。如果12-16周岁的青少年在这一时期达不到确立同一性的目标,就有可能引起消极同一性发展或同一性扩散。出现个体形成与社会要求相背离、叛逆程度增加,自我同一性过剩或缺乏,以及过早地取消对同一性的寻求等问题。当面对这类家庭出生的学生,更应加之小心,以爱感化,用心去理解、包容,尽力避免其过激的不成熟行为,予以教化。
        一般而言,中学生在青春期会开始有自己的秘密和小算盘,而很多事情碍于父母和师长的间隙羞于倾诉,心事重重却无人诉说,或者说是不愿诉说。相对于另外两个阶段,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会更富有闭锁性,此种闭锁性会让他不愿与人交流,一切隐忍在心,等到爆发之时很容易会选择暴力手段解决以至于带来很严重的伤害后果。同时,在12-16周岁的年龄阶段,由于社会地位的变化,青少年活动的社会性增强,对社会生活越来越关注。他们在社会环境中接触越多,对他们自身社会化的影响也就越明显。他们已不再像儿童时期那样更多受家庭、学校的影响,而是随着交往领域的扩大、活动范围的增加,更多地受同辈群体以及社会风气的影响,他们的心理带有很大的社会性。最致命的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既没有正确完整的三观,更不像小学时那么懵懂,容易听信那些所谓的‘社会经验’,错误地把霸凌者的身份视为一种荣尚,法律意识淡薄,荣辱感严重缺失!
        而教育部门和学校惯常认为12-16周岁年龄阶段的学生还不至于被追究法律责任,对于校园霸凌事件的处理,主要以纪律处分、批评教育的方式来化解双方矛盾,协调赔偿事宜;但这种处理方式让霸凌者意识不到霸凌行为的严重性,反而一定程度上认为处分和赔偿就可以解决问题,更加助长他们无视法律、欺凌弱小的行为及心理。
        同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健全也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校园霸凌屡屡发生。目前,我国并未设立专门针对校园霸凌的法律,惩处校园霸凌只能援引《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通则》《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也致使公安和司法机关对案件的处理都面临着一定的困难,无法对霸凌行为进行及时、准确、有效的调查和惩治。
        综合以上成因分析,青少年时期的青少年自身心理和生理上的特点,加上所处的家庭社会环境,共同作用,导致校园霸凌多在这一时期多发。
        三、校园霸凌现状及特点
        1.校园霸凌现状。当前校园霸凌现象存在并呈快速发展趋势。北京某小学一学生家长曾表示,孩子长期受同班同学欺凌,曾被两名同学用垃圾桶扣头。孩子事后常常失眠、易怒,甚至害怕上学,最后被诊断为急性应激反应症;延安某中学曾发生6名高二女生持刀威胁5名女学生脱光衣服集体猥亵的严重校园暴力事件;重庆某一中学竟发生因同寝室一女生不注重个人卫生就把她打致十级伤残的事件。上述事件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再少不过的寥寥几件校园霸凌事件,实际上每天发生的数量更为惊人,而近年来校园霸凌愈加隐密化,霸凌者愈加无畏化,霸凌对象愈加边缘化,霸凌方法愈加社会化,危害程度愈加扩大化,霸凌者从原来的男生居多变为了现在的男女各半。
        2.校园霸凌的特点。一是危害性,被卷入校园霸凌的学生,无论是施害者还是受害者,会有较大概率出现心理问题甚至不可逆的严重心理创伤。发生酗酒、抽烟、吸毒等健康风险行为的比率远远超过同龄人,他们成年以后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缺陷,发生犯罪的概率也会比正常人高。校园霸凌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仅仅限于当事人,还会给社会带来负面效应,衍生出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是隐蔽性。校园霸凌也并不局限于同龄同学之间,师生间的霸凌更为隐密,易让人忽视。受访者指出,有的老师会对学生间的欺凌不理不睬,会戴上有色眼镜差别对待学生,甚至挑唆学生针对某一个孩子进行群体歧视。以及据调查发现,校园霸凌最容易发生在学校厕所、宿舍等私密场所,不容易被人发现,具有隐蔽性。
        三是持续性。霸凌者多运用社会舆论、团体排挤和人际关系孤立等形式来进行霸凌行为,而此类霸凌者多为女生。对于敏感的青少年女性来说,校园霸凌在她们心中可能会被更加放大。而由于校园环境相对封闭,霸凌者与被霸凌者长期生活在同一个空间,校园性别霸凌往往具有次数多、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四是群体性。霸凌者大多以群体的形式出现,单独的霸凌者则具有较低的发生率。当校园欺凌产生时,无论是群体施暴者,还是三五旁观者,他们在大众心理的干预下,个人的理性逻辑逐渐让位于自保的心理逻辑,并且,随着人数的不断增加,责任感与罪恶感因被“均摊”而被“稀释”,甚至被漠视与遗忘。以为例,若施暴者人仅为一人,将满是污秽之物的厕所垃圾筐倒扣在受害人头上的违纪行为,可能因高风险而作罢;但有“助手”在现场时,由于“责任分散”和“面子心理”在作祟,不计后果的违纪行为在心理暗示下受到怂恿,再如多米诺骨牌,一发而不可收拾。
        五是待纠改性。人们以往多认为校园霸凌者是头脑冲动的法盲,但最近青少年校园霸凌者开始有了基本法律意识,但其法律意识观念扭曲,倚仗自己未成年人的身份欲对他人为所欲为。霸凌者多会选择平日里安静沉默,或者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作为霸凌对象,且霸凌手段也愈加恶劣,更出现了录制被霸凌者受肢体虐待和身体裸露受言语虐待的不良视频,霸凌者也会彼此分享此类霸凌视频并以此为乐,俨然有反社会人格的影子。
        四、校园霸凌的调查与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一)问卷的发放和研究
        在论文书写前期,共发放问卷1400份,有效问卷1391份(9份无效问卷非上海市青少年学生问卷,不在研究对象范围内)。调研对象涉及上海市30多所上海市青少年。调研对象按学习阶段划分:小学阶段501人,初中阶段660人,高中阶段227人,职高及中专阶段 3人;按性别划分:男性650名,女性741名;按户籍类型划分:农业户口156人,非农业户口1235人。
        (二)问卷设计
        调研问卷除基本信息外,分四大版块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调研。
        第一板块:有关校园霸凌的宣传教育情况调查,包括研究对象对校园霸凌的了解程度、听说校园霸凌消息的途径、上海市校园霸凌的情况、身边校园霸凌的情况以及对校园霸凌形式的认识。


        第二板块:有关校园霸凌的现状调查,包括研究对象经历、接触或听说过的最多的校园霸凌的形式、对于不同校园霸凌形式的伤害程度的认知、对于校园霸凌发生年龄段的认知、对于被霸凌者与霸凌者分别哪种性别、被霸凌者与霸凌者分别的性格、社交情况、被霸凌者与霸凌者分别的学习情况以及被霸凌者与霸凌者分别的家庭职业构成情况的认知。
        第三板块:有关校园霸凌的回应及措施调查,包括研究对象是否遭遇过校园霸凌、如果目睹校园霸凌的行动、如果遭受校园霸凌的行动、如果身边的朋友对他人实施霸凌的行动、认为治理校园霸凌采用何种方法更为有效、针对校园霸凌是否需要专门立法以及认为专门立法的难处。
        第四板块:有关校园霸凌的成因与满意程度调查,包括研究对象认为不同成因对校园霸凌的相关性、认为校园霸凌的家庭原因、对当前社会对校园霸凌的处置情况的满意程度、认为当前社会在对校园霸凌的处置上的不足、认为家长是否重视校园霸凌问题、认为是否出现家长纵容、保护霸凌者的情况、认为学校是否重视校园霸凌问题、学校如何处理校园霸凌问题以及学校针对校园霸凌开展的工作满意。
        第五板块:有关校园霸凌的建议与意见调查,包括研究对象之前是否接触过专门的反校园霸凌宣传、认为之前的宣传作用如何、本人是否愿意志愿参与这方面的宣传工作、认为学校的工作在哪方面需要改进、认为这方面宣传有哪方面需要改进以及对于反霸凌事业的日后发展有什么意见或建议。
        (三)研究与发现的问题
        经调研问卷发现,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青少年和儿童“早熟化”的成长趋势,且多发于青少年时期,我国校园霸凌问题也愈发严重。校园霸凌者总是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惩治是其愈演愈烈的原因,如此也导致了被霸凌者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救济,会使更多的青少年卷入到校园霸凌之中,已严重危及青少年的学习和健康成长。
        1.霸凌者角度。校园霸凌者因其一己之私排挤、霸凌自己的同学,已经打扰到了被害同学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其录制不良视频进行传播,不仅是对被霸凌同学的二次扩大化伤害,更是对校园风纪的蔑视,其倚仗自己未成年人身份对他人肆意伤害的想法与做法,更是对我国法律和社会公共秩序的践踏。
        2.被霸凌者角度。被霸凌者,由于本身处于比较弱势的状态,部分从一开始就不敢言、不敢怒,部分由于自卑心理,不会去争取保护自身权益的机会,防校园霸凌工作存在问题的主要阻碍之一便体现于此。由于实施霸凌者的一贯强势的威胁,绝大多数被霸凌者不敢进行反击,担心受到更强烈的迫害性报复,导致他人持续实施迫害。因此,挖掘此类事件,使其公开已经举步维艰。
        五、青少年开展宣传反校园霸凌教育的必要性
        上海市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高地,人员流动性强,社会环境复杂,对青少年的成长提出了更大的挑战。2017年2月27日,最高检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办公室主任张志杰接受采访时表示,2016年前11个月,全国检察机关受理提请批准逮捕涉校园霸凌和暴力犯罪案件的犯罪嫌疑人1881人,经审查批准逮捕1114人。校园霸凌作为青少年成长路上的巨大阻碍,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严格防治。
        校园霸凌有时过于隐蔽,很难被发现,尤其当涉及到老师的身份时。倘若学校对校园霸凌的重视程度不够,则会导致学校的宣传、监管不到位。更何况当涉及到一些社会上的青年的时候,学校本就在处理和监管上有一定的难度。若是还不加紧在事前预防的力度,即大力宣传反校园霸凌教育,试想在事中,青少年校园无论是霸凌者还是被霸凌者,都是拥有着特殊身份的未成年人。而事后的弥补又已经给受霸凌者带来了无法改变的伤痛。其造成的危害是肉眼可见之大,因此,防范于未然,让青少年开展宣传反校园霸凌教育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
        1.未成年人的特殊身份表明其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支柱。校园霸凌无论是施虐者还是被霸凌者,其身心都必然会产生一定的伤害和扭曲,校园霸凌不单单是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更是对未来社会公共秩序的隐形摧残。
        2.未成年人的特殊身份也侧面表明了其三观极易塑造和改变。青少年由于处在“三观”形成时期,一旦缺乏正确的教育与引导,就会无意识地对其进行模仿。但反而观之,这也证明了他们的三观较之成年人更容易通过教育教养方法进行矫正,更容易向善而活。
        六、防治青少年校园霸凌措施的完善
        青少年校园霸凌,无论是霸凌者还是被霸凌者,都是拥有着特殊身份的未成年人,其特殊身份决定着校园霸凌现象的亟待解决性和解决方式多样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法治中国建设好,要把法律蛀虫的校园霸凌事件扼杀在源头,需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保护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1、学校在教育上处主导地位,要首先行动。学校必须要明确自身的职能和义务,针对校园欺凌行为予以严惩。学校要加大思想教育的力度,开展德育教育,结合实际,将校园霸凌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坚持依法治校,充分发挥党的监督、行政监督以及校内利益相关者的教代会、学生会等组织的民主监督作用。从制度和规范上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管制和预防。在遵循法治的价值共性、普遍要求和精神实质的同时也要尊重教育传统、现实情况与教育诉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我们应当认识到,未成年人对于善恶区分能力尚不成熟,我们应当教育其何为善何为恶,何为为何为不为,教育其辨别并远离内容纷呈的互联网世界里的错误思想。因此,一定要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实施者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在兼顾欺凌者自尊的同时予以适度惩罚。
        此外,教师要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了解学生的情绪波动。对于那些已经受过伤害的学生,要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对于施暴者,要进行教育,用爱来感召他们。可以定时开展“反霸凌”主题班会,讲述案例和霸凌的危害。如此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出现,最大化降低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概率。
        除了对内方面,学校也要及时关注学生与校外社会人员的动向,增加学校监控,把校园死角尽可能降到最低。对于学生反映的学校老师的现象,也要及时调查及时处理。进一步还可以与政府一起法制化地将反校园霸凌教育活动引入校园。
        2、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要紧跟步伐。每一个家庭都是组成和谐社会的基本细胞,只有和谐美好的家庭才能创造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美好。家长是校园霸凌防治中的重要力量,调查研究发现,无论男女生,父母参与不仅会直接影响孩子遭受校园霸凌的概率,也会通过影响孩子的学业表现进而影响孩子遭受校园霸凌的概率。因此,校园霸凌虽然大多发生在学校场域,但在校园霸凌防治中,家庭和家长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学校、教师要和家长形成防治合力,共同应对校园欺凌问题。学校,教师 要引导家长不要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多参与孩子的日常生活,了解孩子的心理及情感需求。对于自尊水平较低的男生,家长更应该加强与子女的日常沟通和互动,构建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帮助子女克服学习、生活和同伴交往中的困难,从而有效规避校园欺凌。
        每一个家庭都要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不要霸凌他人,不能欺凌弱小,面对问题的时候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培养激发自己的正能量去处理问题的能力。在面对霸凌者时要勇敢说不、大胆抗争,要把心事讲给家长和老师听,寻求成年人的帮助。要教育孩子们对被霸凌者不要欺负或是漠视不管,尽力帮助他们是一件好事情。良好的家风很重要,家长要和孩子及时的沟通,形成民主型的家庭氛围。同时要教育孩子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增强孩子保护自己的意识,拥有保护自己的能力,家长在教给孩子这些能力的同时还要增长知识,对于孩子的心事要耐心聆听并尽力帮助,不要坐视不管,让孩子成为校园霸凌的一部分。
        3. 社会是铸造个人的模具,要稳住根基。社会之上也要强调校园欺凌行为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校园环境的和谐稳定都有极大的危害性,故要号召大众对此现象更加关注,尽力投入大量资源来制定对策。政府、学校要共同合理把控好制度执行的到位程度,让校园欺凌行为从根源上被制止。除此以外,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社会之上人人应深入理解教育部、省级教育厅制定的校园欺凌防治规范性文件,从而推进各市级、区级教育行政部门联动社会力量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欺凌行为防治指导手册,最终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矩阵式管理体系,做到切实引导学校落实执行校园欺凌防治工作。
        要加强治理社区治安问题,尤其对于学校附近的社区管理要加强,加强监控摄像头的利用。同时还要加强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取缔一些非法经营的网吧和黑游戏厅。互联网也不是法外之地,有关部门也要加大互联网监管,减少网络暴力、亚文化的传播,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设立正确的风向标,避免对被暴力者的二次伤害。除此以外,还可以设置青少年上网防火墙,减少青年的上网时间,以及制定相应的法律条文,弥补在法律上的空白。
        更为关键的是应当加强关于校园霸凌的宣传工作。目前社会上对于校园霸凌问题的重视并不足够,在校园霸凌问题上很多人都认为这只是孩子们之间的小打小闹,在对问题的严重性上有着很大的错误认识。社会应该多宣传校园霸凌的具体案件,加强人们对于校园霸凌的问题认识,纠正部分人对于校园霸凌问题的错误认识。
        七、结语
        校园霸凌大体会从身体和精神两方面对青少年生产生不利影响。倘若校园霸凌事件想要从源头解决,则必须通过多方协助,共同努力完成:大力开展预防校园霸凌工作,同时呼吁大众帮助青少年矫正心态、指导行为、化解危机使青少年清楚认清校园霸凌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青少年防暴能力、自我保护能力,从而筑起一道抵制校园霸凌的坚实社会防线,一个健康快乐成长的无忧的校园环境是孩子成长之中必不可少的。相关各方在履行自身职责的前提下,还要沟通协作、密切配合,形成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有效沟通、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系统地清理教育环境中的暴力因素,开展和谐教育活动,把好家庭教育的第一道关口,最终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防范机制。
        对于校园霸凌、对于下一代,让家庭、学校、社会综合治理,携手共同努力,相信,明天一定会更好!
        参考文献
        [1]姚建龙.校园暴力: 一个概念的界定[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4)
        [2]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校园安全专业委员会.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R],2019-05-21
        [3]李苗.校园霸凌行为现状及法律规制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20-03,(中)
        [4]芶悦.初中校园欺凌行为的班级社会学分析[J],科教文汇,2020-03,(中)
        [4]李晓雅.从内涵、特点、原因及对策探析校园霸凌[J],戏剧之家,2019,(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