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落叶松鞘蛾的防治方案

发表时间:2021/6/11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5期   作者:秦淼
[导读] 摘要:落叶松鞘蛾是一种对落叶松危害极大的虫害,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必须实施合适的环境治理方案,减少落叶松鞘蛾对森林资源的破坏。
        国有抚顺县五龙林场  113113
        摘要:落叶松鞘蛾是一种对落叶松危害极大的虫害,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必须实施合适的环境治理方案,减少落叶松鞘蛾对森林资源的破坏。生产中,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只有通过科学适宜的技术手段,辅加以合理的技术措施,不断总结经验,才会在落叶松鞘蛾的防治中收到越来越好的效果。
        关键词:落叶松;鞘蛾;防治方案
        我们应当不断地提升对于森防工作的认识程度,明确森林害虫危害的严重性,及时做好防治前以及防治后的调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好标准地块,科学有效的预测落叶松鞘蛾各个虫态的发生期,紧紧抓住落叶松鞘蛾幼虫期以及成虫期的最佳防治时机,寻找出最佳的防治方法,并及时的采取防治措施。此外,还应当不断地强化森林营林管理措施,改变落叶松所处的生态环境,保障森林自控能力的提升,优先采用生物防治方法有效防治落叶松鞘蛾病虫害。
        1 落叶松鞘蛾形态特征
        落叶松鞘蛾,Coleophora dahurica Falkovitsh,成虫体长3~4mm,翅展8.5~11mm;头部光滑,无单眼,触角丝状,26~28节,与身体几乎相等;翅狭长,被银灰色鳞片,后缘具长缘毛,有光泽,前翅顶端1/3部分颜色稍浅;雌蛾颜色浅,腹部较粗大,雄蛾颜色稍深,腹部细而短。卵半圆球形,黄色,直径约0.2mm,表面有10~13 条宽度均匀的棱起,不光滑,初产卵淡黄色,后逐渐变为黄色。初孵化幼虫极小,冬眠幼虫体长1~1.5mm,老熟幼虫体长约4~5mm,体黄褐色,头及前胸背板暗褐色,闪亮光,胸足三对,腹足退化。蛹,黑褐色,长约3mm,雄蛹前翅明显超过腹端,雌蛹前翅一般不超过腹端。
        2 落叶松鞘蛾生物特性
        落叶松鞘蛾在林区1年发生1代。幼虫第一、二龄期一般无鞘,三龄期时开始制鞘,并在鞘内越冬。幼虫期长达10个月之久,幼虫期主要表现为孵化、潜叶、危害、蜕皮、制鞘、负鞘危害、越冬、出蛰、扩大筒鞘及化蛹等一系列的生物特性。在潜叶后,卵壳仍牢固地粘附在原来的位置上。越冬以幼虫带着筒巢在树干、树枝、芽苞附近或叶层下越冬。次年4月~5月初,当树液开始流动时,幼虫开始出蛰,5月上旬大量幼虫出蛰,负巢爬到芽苞上开始为害嫩叶。
        5月下旬老熟幼虫在筒巢内簇叶间或针叶表面开始化蛹,蛹期长约20d左右。成虫寿命一般3~10d,雌虫羽化后1~2d即交尾产卵。6月上旬为产卵盛期,卵多产于叶背中部,每枚叶片多具一枚卵,少数叶片有3枚,最多达9枚卵,每头雌虫最多产64粒,最少5粒,平均20~30粒,卵期10~20d。6月中旬幼虫开始孵化,刚孵化的幼虫咬破卵底,直接潜入叶肉为害,直到9月未第三龄幼虫开始制鞘为止,幼虫负鞘爬动,寻找绿叶蛀食。当最低气温在0℃左右时,树叶枯黄、凋落,幼虫寻找适宜的越冬场所。越冬幼虫在树冠上的垂直分布规律是中、下层最多,上层最少;在枝条上水平分布规律是当年生枝段上虫数最少,多年生枝段上最多。第四龄幼虫有明显的向光性。因此,林缘、林间空地及郁闭度较小的林分虫口密度较大,危害较重,而郁闭度大的林分虫口密度一般很低。从8年后幼树到100多年的老树均会有鞘蛾发生,其中15~35年生的落叶松林最容易发生鞘蛾危害。人工林和次生林相比,人工林受害最重;纯林和混交林相比,纯林受害最重。
        3 落叶松鞘蛾的防治方案
        3.1调节各个危害区落叶松鞘蛾种群密度
        首先,对于重灾区而言,应当及时掌握好落叶松鞘蛾虫口的密度变化规律,在落叶松鞘蛾防治的最佳时期集中采取化学防治的做事,迅速地控制落叶松鞘蛾虫口。其次,对于中灾区而言,应当以自然调节的方式为主,在此基础上采取人为调节的方式。对于虫口密度上升到经济受害水平以上的地块而言,采取自然调节手段已经起不到较好的作用时,应当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化学防治手段,保障落叶松林能够恢复到自然的调节机制中。最后,对于轻灾区,该区域的落叶松鞘蛾虫口密度稳定在经济损失水平以下,虽然有落叶松鞘蛾但是并不会对林木造成过于严重的危害,因此可以采用自然调节的作用,保障虫口密度未定在经济受害的水平之下。当出现自然调节失效的情况是,应当及时的人为补充自然控制力,但应当以生物防治为主。


        3.2营林防治技术
        营林防治是最基本一种防治方法,其主要是通过林木管理和抚育利用一系列技术措施,来破坏病虫的适生条件,提高林木的抗病能力。针对鞘蛾具有“趋光”的习性,造林时要合理密植,尽量营造混交林。采伐时,要根据林分特点采取不同的抚育采伐方式,切记抚育强度不宜过大,以免虫灾蔓延。对林间空地要及时补植,林缘外围宜营造阔叶树林带,形成保护层。针对鞘蛾“单食”习性,需通过营造混交林(不同树种、不同树龄、不同比例)来阻止鞘蛾的蔓延发展。这样做还可以丰富天敌,加强森林天然防治能力。
        3.3化学措施
        化学防治是利用各种化学物质预防或直接消灭。在幼虫取食初期,可通过喷洒40%氧化乐果1000倍液,毒杀幼虫。在成虫羽化盛期,可通过放烟雾剂防治。一般用1kg装的林丹杀虫烟雾剂,每亩投放4个。具体防治方法:依据林地自然地形,放烟线设在与风向垂直的方向,放烟点的间距为15m左右,放烟线间隔10m左右,放烟点周围的枯枝落叶,在设置烟点时要清除,烟剂要放稳,以免滚动发生火灾。
        放烟点应设在林内距林缘10m左右处,不要设在林缘外边,林外风向不定,影响放烟效果。
        3.4生物防治技术
        当营林措施对调节落叶松鞘蛾病虫害失效的情况下,应当采取生物防治的措施进行调节,以鸟治虫是最好的生物防治措施,对于落叶松鞘蛾病虫害密度较小的成林有着极好的效果,因此应当大力的提倡,并且长期进行保持。在固定的区域内挂一个鸟箱,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人工助迁以及引放天地的措施进行防治,增加落叶松鞘蛾天地的种类以及数量,改变落叶松林的昆虫成分,保障森林的自控能力得到提升。
        3.5信息素诱捕器防治技术
        通过信息素诱捕器防治技术进行虫害防治,可以保护生态平衡。信息素诱捕器防治技术主要作用于害虫羽化为成虫前的时期,可以使用更少的成本而达到更好的效果。在进行防治的过程中,诱捕器可以结合信息素与三角形诱捕器,分开悬挂,高度在2m处最为合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人工定期更换诱捕器的粘板,并大致统计粘板上落叶松鞘蛾的数量,这样便可以确定落叶松鞘蛾分布较广的区域,从而决定应该增加还是减少粘板数量。使用信息素诱捕器防治技术的另一个优点是操作方便,对于分布稀疏,地域复杂,对药物防治有很大的挑战性的林区来说非常方便。
        3.6飞机喷洒技术
        阿维菌素乳油是一种针对落叶松鞘蛾非常有效的药物,不但所需剂量较少,且效果较好,对其他生物几乎没有伤害,当有些林区不适合人工喷洒时,可以使用飞机大片喷洒达到防治目的。这种药物的作用原理是阻止落叶松鞘蛾的神经传递过程,针对性较强,但是花费的成本也相对较高。
        综上所述,落叶松是组成森林的关键的植被,其一旦受到危害,森林的资源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尤其对于纯人工林而言,其损失更是巨大。针对落叶松鞘蛾的防治方法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方法很多,我们应从源头控制落叶松鞘蛾的发生,利用现代的新技术做好检测、预测、预防工作,尽量减少落叶松鞘蛾的发生频率和次数,优化防治决策,提高林木生产。
        参考文献:
        [1]管涔林区怀道林场华北落叶松鞘蛾生物学调查 [J]. 宗彦平.  山西农业科学. 2020(01)
        [2]落叶松鞘蛾防治技术方案探讨 [J]. 赵敏琦.  现代园艺. 2019(14)
        [3]落叶松鞘蛾的防治 [J]. 徐小锋.  花卉. 2020(06)
        [4]兴安落叶松鞘蛾性引诱剂及其应用技术研究 [J]. 马艳萍.  农业与技术. 2016(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