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东宇
广东省 深圳高级中学 518000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对寄宿制高中的孩子来讲非常重要。其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学习类问题;2、人际关系问题;3、青春期心理问题;4、挫折适应问题。由此可见,寄宿制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学校里的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付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实际的意义。
【关键词】寄宿制 学生 心理健康
站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回想这么多年的教育历程,忽然觉得心理健康教育实在是太重要了。对于高级中学来讲,是寄宿制学校,孩子每周只能回去一次。所以,心理健康对于他们来说,就更重要了。所以,我就围绕寄宿生心理健康问题来谈谈我的一些认识。
我翻看了很多书籍。世界各国的临床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专家对心理健康所下的定义不尽相同。目前在心理学理论中,美国心理学家杰哈塔(Jahoda,M. )的“心理健康”定义最为著名,他提倡一种积极的“精神健康”(positive mental health),我觉得他对我们寄宿制高中生来说很有教益。其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1.认知的态度。心理健康的人,能对自我做出客观的分析,对自己的体验、感情、能力和追求等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认知。
2.自我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的心态绝对不会是消极的、厌世的或万念俱灰的,他会努力去实现自己的内在潜能,自强不息,即使遇到挫折,也会成长起来,去追求人生真正的价值。
3.统一、安定的人格。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效的处理内心的各种能量,使之不产生矛盾和对立,保持均衡心态。他对于人生有一种统一的认知态度,当产生心理压力和欲求不满时,有较高的抗压力及坚韧的忍耐力。
4.自我调控的能力。对于环境的压力和刺激,能保持自我相对的稳定,并具有自我判断和决定的能力。不依附或盲从与他人,善于调节自我的情绪和能力,果断的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5.对现实的感知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不会迷失方向,它能正确的认知现实世界,判断现实。
6.积极的改善环境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不会受环境的支配、控制,而是顺应环境,适应环境,并积极的改善环境、变革环境,使之更适应人的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热爱人类,适当的工作和游戏,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有效的处理、解决问题。
这六个方面说的比较理论化,具有概括性。下面,就结合寄宿制高中生的实际生活情况,来分析其心理健康问题。
寄宿制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这些即是以上方面的种种表现。为了便于研究的方便,我们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来说明。
一、学习类问题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高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反映又有三:
1.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调查表明,中学不同年级间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普遍反映学习方面的问题是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应激源,也是引起心理应激反应的主要问题。学习压力仍然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主要原因。学习压力对学生的抑郁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作用。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学习好的同学在学生中威信不一定高,而成绩平平人缘好的同学却常常受到青睐,在推举各种代表时常会当选,所以就觉得学习没劲,不想努力去读书了。还有一些因其他心理原因而厌学的状况,如因反应较慢常被人叽笑而不愿上课的;因记忆,理解等能力缺失使成绩难以提高而对自己失去信心的等等。有的甚至发展到恨书、恨老师、旷课逃学的程度。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3.考试焦虑。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适当的焦虑可以提高兴奋性,增加工作效率,而过分的焦虑会影响工作效率,甚至造成心理障碍。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高考往往会给考生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如果反应过度就会产生高焦虑—一种病态的心理反应,它不但影响考生的日常学习,而且使其在高考中不能正常发挥,影响高考成绩。以上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绝大部分是普通中学,学生在中学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而准备的,实际上升入大学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性还表现出教学内容过难,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许多教育家都强调指出,过难的教材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正确与否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生很大的影响。目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当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
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于是厌学出现了,焦虑产生了。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
这也是寄宿制中学生中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主要包括: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以往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想法,诸如:认为老师“嫌贫爱富”的,认为老师“处事不公正”的,认为老师“轻视自己”的等等。都反映出学校中师生关系的问题.
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与同学相处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英国、韩国、丹麦等国的研究发现,欺侮现象在中小学生中很常见。研究发现,受欺侮的学生更容易发生焦虑、抑郁和其他行为问题。
3、与父母关系的问题。家庭环境,特别是父母养育方式对个体多方面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父母不当的养育方式是子女心理、精神、行为问题的重要危险因素。父母养育方式在大多数家庭是一致的,且母亲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青少年人格偏离与不良的父母养育方式关系密切,而父母不一致的养育方式,很难给子女明确的期望,容易造成子女心理冲突,不利于其社会化的顺利发展,容易导致他们社会行为出现偏差。在诸多的家庭因素中,对子女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家庭关系、家长的教育方法和态度等。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对其子女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消极的养育方式,容易使青少年形成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等不健康心理。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子女的性格及心理健康。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会给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灵伤害。父母行为的不良,带给子女的不仅仅是厌恶、鄙视、而且是更深的内心创伤。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一些中学生跳楼,割腕自杀,其最主要的原因也就是这点。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应该把这些现象适宜的守在自己的日记本里,或是流传在知己的口中。当心理有了种无形的寄托后再努力的完美自己,使自己会更自信,更光彩耀人,当然会自然而然的形成最健康的心理。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早恋虽会给一些人留下美丽的回忆,可也会逝去不少美好的青春时光。到最后得不偿失,痛苦不堪,也不是不会发生的。
四、挫折适应问题
寄宿制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只有23%的同学对挫折有着积极的反应,77%的同学则会采取消极的态度。许多人知道自己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是当他们遇到时,又不知道该如何去战胜。大部分的同学会对挫折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而不是积极的去面对问题,又或是从此一跟不振。这些都是消极反应的表现。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此外,由于大多数的同学缺乏对挫折的承受性,他们为了避免遭受到挫折,做事往往小心翼翼,无形中给自己增添了巨大的压力。倘若压力无法得到缓解,就会对中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会使他们的心理产生问题。面对中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仅仅靠原有的教育教学与德育工作难于应付局面。国内外近期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较高。为了改变学校教育的被动状态,社会、学校、家长都在呼唤心理学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所以寄宿制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寄宿制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学校里的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付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实际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沃建中主编,刘慧娟编著,《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情绪篇)》,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
[2](英)夏洛特·梅森著,《如何培养孩子的性格》,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2003. 12
[3〕陈安福主编,《中学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 4
[4」沃建中主编,陈尚宝、窦东徽编著,《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父母篇)》,北京:出版社出版。
[5〕辛自强、孙汉银、刘丙元等,高中生社会行为对同伴关系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第19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