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教师:政策、内涵及构成要素研究

发表时间:2021/6/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6期   作者:吴慧宇
[导读] 随着《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的出台
       吴慧宇
       聊城大学文学院 山东 聊城 252000
       [摘  要]随着《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的出台,打造卓越教师队伍, 成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之一。从静态视角出发,“卓越教师”包含教育情怀、专业知识等外显特征;从动态视角出发,“卓越教师”侧重于自我发展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生命性的存在。同时,“卓越教师”需要具备高尚的职业情操、广博的知识素养、杰出的专业能力这三方面的专业素养。
[关键词]卓越教师计划;卓越教师;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何为“卓越教师”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颁布与实施是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契机。2018年9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指出了“要通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建设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院校与师范专业,基本形成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新形态,到2035年,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着力培养骨干教师、卓越教师、教育家型教师”。[ 教育部.关于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2.0 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810/t20181010 -350998.html.]国家对卓越教师培养的重视,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的现实需求与国家发展高质量教育的要求。
       “卓越教师”是什么?教师的“卓越”代表什么?了解这些概念,对建立卓越教师的角色内涵的清晰认知有很大帮助,同时也有利于了解普通教师与卓越教师的区别在哪里,卓越教师需要具备什么。首先,“卓越”即高超出众之意,通常被定义为超出一般的、杰出的。同时,很多学者以及专业对于卓越的内涵也做出过阐释。富·格林 ( Maxine Green) 认为学生心灵的发展是卓越的核心;学生的创造性是卓越的表现;学生的选择与冒险是卓越的来源。其从教育对象视角来阐述,强调了教育对培养卓越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该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自我发展。[ 转引自陈玉祥.“卓越教师”培养: 理念与实现[J].中国教师,2014( 12):2-8.]我国学者刘湘溶也对卓越作出具体阐释并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他将卓越定义为优秀突出、超出寻常,并且认为卓越并不是自身某一方面的优越,而是自身激励带来的不断发展与对平凡庸常的超越。[ 刘湘溶.高师院校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2):8-11. ]也就是说,卓越的核心是不断地超越自我,实现自我发展。这一观点回归了对人的生命性的自我观照,从生命视角动态化的阐释了卓越的内涵。可见,卓越不仅仅是某一杰出品质或者能力,它也代表着不断创造与超越的生命状态。
       关于“卓越教师”的定义,叶澜将卓越教师的素养构成分为专业理念、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并强调这三个素养的形成并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杨晓,崔德坤.“ 卓越教师”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教学与管理.,2016(09),9-12. ]也就是说,卓越教师素养的构成是全面、动态的,开放、发展的。教育部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也指出了,“要培养造就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 教育部.关于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2.0 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810/t20181010 -350998.html.]从静态视角来看,其要求教师具有教育情怀、专业知识,能够实现综合育人,从动态角度来看,其突出强调了教师自我发展能力于创新能力。
        二、卓越教师的素养构成
        (一)高尚的职业情操
       1.师德高尚,投身教育
       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卓越教师应具备的首要条件。由于卓越教师自身的优越性,决定了卓越教师处在的社会环境是开放的,这要求卓越教师的行为表现需要具有具有正向性、榜样性。卓越教师所展现出的良好的言语、德行等,学生能够得到无形的熏陶。一方面,它能够促进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对于教育来说,高尚德行的养成是传授知识技能的前提和基础。“道德之性是人之为人之所在,也是人与万物的本质差异之所在”。[ 白如祥.论儒家的生命意识[J].山东大学学报,2001(2):60-66. ]在儒家文化中,道德的实现是人的生命价值实现的前提,也就是说,道德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人的生命存在。因此,对道德的的认识与实践是学生生命存在价值实现的基础,教师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道德素养氛围的传播呈现扩散状,卓越教师的行为将社会化的影响其他教师,促进整个教师群体甚至社会群体的道德品质优化。卓越教师的优秀品质是一种无声教育,具有巨大的感染力与号召力,是成功开展教学的首要要素。


       2.以生为本,育人为先
       价值取向决定着人们的行为选择,教师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教师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的各项实践行为。卓越教师应当建立起自己的信念体系,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首先,卓越教师应当认识到,教育对人的影响是贯穿整个人的生命历程的,是促进人的生命发展的活动。教师要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担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主要任务。其次,生命的发展具有无限可能性与丰富多样性。每位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卓越教师要认识到每位学生不同的生命价值存在,促进每位学生独特价值的形成与其整个生命历程的个性养成。最后,教育是在师生双方的沟通交流中进行的,因此,卓越教师应把握好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方式,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观念将师生关系定义为功能性的社会关系,而实际上,这种关系下的“教师”和“学生”是分割割裂开来的,教师负责完成传授知识的任务,学生负责完成接受知识的任务,而缺乏动态的沟通交流。随着时代发展,师生关系从功能性社会关系转变为存在性人人关系,即作为教师的人与作为学生的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才能推动良好教育活动的进行,促进师生双方生命价值的实现。
        (二)广博的知识素养
       舒尔曼曾指出,教师在教学领域里能够发挥作用的专业知识领域与结构,能有效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广博的知识素养是教师能够顺利并有效完成教学活动的前提。当今教育事业要求卓越教师应当具备教师教育专业知识和通识知识。教育专业知识是由教育理论知识、课程知识以及学科教学知识这三方面构成的。教育理论知识主要包含的是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理论等方面的素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必须按照学生发展规律进行。了解这些理论能够帮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课堂行为,从而开展适合学生发展的有效的教学。课程知识主要涉及对课程开发、课程评价等指导性作用的一般课程知识,以及为完成教学任务的课程目标、课程理念、课程内容等方面的学科课程知识。掌握课程知识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整个学科的核心理念,从而教师能够开展特色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活动并不是按照固定的模板进行的,教师要创造性对教学活动进行完善。例如,有效的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社会、历史、人文等丰富的资源,满足教学多样化的需求。舒尔曼教授曾在一份报告中提出了“PCK”——学科教学知识这个概念,受到了中国的关注,并在20 世纪引入了PCK 概念。[ Giroux HA. Teachers as Intellectuals,Toward a Pedagogy of Learning.Granby, Mass. Bergin&Garvey,2014.]学科教学知识往往被认为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部分,也是一般教师与卓越教师的区别之处。PCK是实际视角下的教师对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卓越教师要能够对课程知识与学科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转化为教学任务,再运用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将教学任务转化为学生所得。
        (三)杰出的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指的是教师在教育以及教学活动实践中形成并通过教学表现出来的、可以直接影响教学成果、决定教育与教学活动实施与完成某些能力的综合。[]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多层次、多维度、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综合体。卓越教师所具备的专业能力应当比普通教师更为丰富,要在掌握传统的教育专业能力上,着重发展教师教育研究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教师教育研究能力也指教师的科研能力,卓越教师不仅能对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总结,还会仔细观察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并通过查阅资料、调查分析等手段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将教学提升到研究的层次,不仅能够解决教学或重中遇到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还能够深化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实现自我发展提升。21世纪,信息通信与网络技术为教育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性,推动着教育变革,而在教育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离不开教师,再好的技术设备,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恰当的应用,也不会发挥其最大的效益。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学会并利用信息技术改善教育教学活动。例如ppt中动画与视频的的使用,活跃课堂氛围,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的创新能力也是卓越教师专业能力中必不可少的部分。21世纪以来,创新已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当前也迫切需要通过培养创新人才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教师的创新能力不仅影响教育活动中的创新性,更会影响其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的创新能力是教师素养结构中重要一点。
         [参 考 文 献]
       [1] 教育部.关于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2.0 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810/t20181010 -350998.html.
       [2]转引自陈玉祥.“卓越教师”培养: 理念与实现[J].中国教师,2014( 12):2-8.
       [3]刘湘溶.高师院校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2):8-11.
       [4]杨晓,崔德坤.“ 卓越教师”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教学与管理.,2016(09),9-12.
       [5]教育部.关于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2.0 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810/t20181010 -350998.html.
       [6]白如祥.论儒家的生命意识[J].山东大学学报,2001(2):60-66.
       [7]Giroux HA. Teachers as Intellectuals,Toward a Pedagogy of Learning.Granby, Mass. Bergin&Garvey,20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