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盲校综合康复课新模式

发表时间:2021/6/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6期   作者:毛新菲 张淑敏
[导读] 综合康复课程的开设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进一步适应生活
        毛新菲 张淑敏
        山东省聊城市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综合康复课程的开设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进一步适应生活。然而,做到这一点,一方面不仅要重视康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传授给学生理论紧密结合生活实践和学习实践的技巧。本文主要在于探索盲校综合康复课的教学新模式,只有探索了盲课康复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综合康复课的教学方式为更好的生活而服务,才能收获到满意的学习实效,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综合康复课;教学新模式
        前言:新课程改革关于综合康复课程的加入,也转变了盲校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结合目前盲校视障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以单元版块的形式对于康复内容进行整合设计。其次教师在探索模式时也要注意到,每个学生实际情况存在差异,每一个模块中学生的康复需求也各有千秋,纵使一样单元中学生的需求程度也有差异。因此,盲校综合康复课程要致力于挖掘视力缺陷学生的潜能,减小视力问题给学生带来的不方便,以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学习能力,并且借助感知觉训练和行为内容训练,努力探索教学新方法。
        一、如今我国盲校综合康复课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设立的盲校康复课一般以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方式,可是这种模式不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原因如下:每一个视障学生之间由于能力、文化程度以及视力损伤的程度、致盲因素、致盲时间、眼睛现状、入学年龄、家庭背景等原因的影响,有着不同的需求,并且每个学生的状况都很大的差异性。而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形式中,教师如果对有着不同特殊需要的视力残疾学生传输同样的教学内容、按照一样的教学手段,这样这就导致教学流于形式而缺乏实质性内容,满足不了学生的训练需求。再者康复训练项目技巧性很强,教师需要指导每一个学生,而40分钟的课堂时间很难使得教师兼顾到每个学生身上,教师只能指导个别学生,那剩余的学生由于无法兼顾,很难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的一堂综合康复课即使处于高强度状态,每一个学生也很难达到要求。因此,传统的班级授课不符合当今新课程标准之下的教学要求,致使盲校综合康复课效率低下。
        二、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
        (1)教学方式多样化
        由于盲校综合康复教学的特殊性质,新课程标准背景之下提出了“内容生活化”“康复方案个性化”“康复形式多元化”的教学建议,确定了学生位于课程的主体地位。康复课程应当具备开放的特点,在进行训练时可以让多方参与到课程中去。而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应该提倡个性化教学模式或小组学习模式,或者在康复课程开展中增添主题活动、游戏以及其他实践活动内容,有利于教紧密联系学,也有利于课程任务的达成。在康复课程开展中可以不是单一地讲授,而是指导学生活动,因为学生主要在实际中获得康复,而不是理论知识。在实际开展中还可以将综合康复课与其他课程相互补充和配合,这是由于综合康复的恢复程度也体现着学生的学科能力,高效的康复训练有利于学生学科能力的增强。综合康复训练单元中存在很多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的案例,例如在美工课上引进作业治疗的方式,通过设计和在制作美术作品过程中使得学生学习操作技巧和手眼协调的能力,认识初步的内容引进到数学课堂中有利于学生形成形状、数量的相关内容。
        (2)完善评价体系
        新课程标准倡导综合康复课程评价制度致力于学生康复效果的提升、学生各项能力的增强和课堂实际教学效果的提升。由于视力障碍和缺陷学生存在差异和不同的发展需求,新课标特别重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尤其是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和康复评价的真实性。鉴于此,综合康复课程的标准清晰地明示了评价含义,对于评价的内容作出要求,其中不仅具有学生身心情况、发展潜能、预估的康复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学生在康复过程中的倾向、态度、行为表现等教育评价也是不可或缺的评价内容,具体的康复评估和教育评价原则和方法也需要遵循。

综合康复课程对于评价含义摒弃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价的传统认知,应该充分体现课程本身的特殊性,并体现着康复评估的重要意义。
        (3)关于教师用书编写
        由于综合康复课程在盲校低年级段开设、把实践操作当作核心的活动性综合学科性质,学生对于综合康复的教材知识理解有难度,因此学生使用的综合康复课本可以不用编写,而是选择重点关注包含多个版块内容的教师教材,然后教师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教授不同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新课程标准对于综合康复课程的教师教材编写应当具备“科学性”“综合性”“可操作性”和“开放性”等基本原则。
        (4)关于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对于综合康复课程资源,学校和教师应当具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观念,利用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多样化的来源渠道,将各种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然后使开发的新资源具备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我们也可以把专业康复教师、学科教师、生活教师等形成的编写组来研究出校内和校外的课程资源。这样《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专业性和创新性也能意识到关于个别化教学理念。有利于我国视障教育的长远发展。
        三、新教学模式的应用
        分流走班制作为综合康复课程新型教学模式,首先应该全面的评估每一个学生,其评估内容可以涵盖学生基本状况、教育文化水平、生理性视力残疾情况、功能性视力状况、学生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认知能力、除视力问题外其他感知觉器官条件、特殊行为和有没有附带其他残疾等。第二应该结合评估结果和家长、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师和家长或者学生自己共同设计专门化的个性化的教育发展计划,结合需要程度,教师提供给每个学生不同的训练科目和目标及预期的结果。第三,在一样的时间段内开设综合康复课程,摒弃鲜明的班级单位,将需求相同、问题类似的学生,每2-4人结合成一个单位,由相关教师引领相关的训练。第四,对于视力问题学生的综合康复科目和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可以针对多样化的康复训练内容进行“私人订制”。康复训练可以以课堂的形式,也可以配合所需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由专门的老师独立教学或者也可由班主任、生活教师等有关人员协助完成。第五,在训练进行了一定阶段时,教师应根据学生收获的训练效果,及时转变训练内容、项目和划分小组。最后,一个学期末期,开展再次评估学生情况,取得所制定目标任务的学生,下一学期训练特殊需要的项目。
        分流走班制这个新的教学模式做到了尊重存在视力缺陷学生的差异性,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后实施康复训练,先做出测试然后开展教学,假使处于同一个训练项目或者一样的训练小组中,每一个学生也结合实际需求,综合康复训练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上也是和学生相契合的,确保了康复训练的效能性。在这分流走班制由于按照小组授课制的教学方式,一个教师仅仅只需要教存在的问题类似的部分学生,这样给教师提供了游戏、实践、模拟情景,讲故事、强化训练和讨论交流等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康复训练课堂更加灵活和生动。
        分流走班制还有利于教师轻易制订出合适的课程目标,从而能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综合康复训练,借助多种训练项目,学生的各个方面得到提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处世态度,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视力残疾学生更好地适应于社会中,从而能够使康复训练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分流走班制还能够及时从学生那里获取康复效能的反馈结果,教师对于反馈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到康复的益处。在评价每一个学生时,注重学生在平时康复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态度倾向,重视学生主观方面的努力结果。还要认识到评价是发展性的,并不是终结性的,要能充分利用评价的诊断和激励功能,从而取得有价值的课程实施建议。
        [参考文献]
        【1】张佳. 浅议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盲校综合康复课新模式[J]. 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中), 2015, 000(007):99-99.
        【2】邹红霞, 任晓妮. 盲校康复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 现代特殊教育, 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