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金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六林小学
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收录的小古文更是简短凝练、意韵深远,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受到年龄和能力的制约,小学生在阅读小古文时会不可避免的遇到诸多问题。将小古文与白话文进行高效整合,既能够降低小古文的理解难度,还能够实现二者之间的相互补充。因此,本文从对比阅读,降低学习难度;研读古文,鼓励主动转化;开展活动,发挥白话优势;拓展阅读,强化理解能力四方面对小古文与白话文高效整合的基本策略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古文;白话文;整合策略
小学生已经习惯用白话进行交流,所以面对复杂且意义不明的小古文,他们很难找到快速理解的方法,若强迫学生去死记硬背,也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要想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落实小古文教学,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白话文入手,将二者进行高效整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古文的含义,同时引导学生对小古文进行想象和扩充,使白话文的内容更加丰富。在这一基础上,小学生的小古文和白话文学习效果都将得到有效提升。
一、对比阅读,降低学习难度
小古文与白话文的理解难度不同,学生可以自己完成白话文的阅读和理解,但是很难自主完成对小古文的学习。为了一步步渗透小古文文言语法特点、实词、虚词等相关知识,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小古文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小古文与白话文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引领学生在相互对应和阅读分析中完成对小古文的学习,并从中体会到小古文的特质,感受到其魅力所在。
以《司马光》的教学为例,为了提高学生对小古文的兴趣,我在课前便准备了白话文版的《司马光》,以借此将学生引入对小古文的阅读中。
上课后,我先给予学生时间进行了白话文的阅读,并说道:“大家可以读一读这篇故事,一会儿老师会邀请几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一段时间后)
师:同学们看完了吗,有没有人想要讲述一下这个小故事?
看到有学生举手后,我邀请她讲一讲这个故事。
生1:讲了司马光在在花园里玩,有个小朋友掉进了大水缸里,然后司马光就搬起一块大石头把缸砸破了,把小朋友救了出来。
师:说的非常棒!能在这么短的时间记住故事,很厉害!
之后,我告诉大家:“同学们,这个小故事有160多个字,它是古时候的一篇小故事,大家知道用小古文写这篇故事用了多少字吗?”提出问题后,我顺其自然的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小古文中,并要求大家根据结合课文下的注释与白话文进行对比,猜想小古文每句话所表达的意思,从而借二者之间的整合提高了小学生对小古文的探索兴趣,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研读古文,鼓励主动转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小古文字数较少,对于一些相对简单的小古文,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研读,再鼓励学生想象具体的场景和过程,尝试将其转化白话文。这种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不同学生所转化的内容也会存在一定差异,让学生进行相互补充和质疑则能够进一步发挥出小古文和白话文的整合优势,并促进小学生小古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以《守株待兔》的教学为例,这篇小古文的字数较少,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寓言大意,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决定在研读教学中为大家提供一个较为轻松的学习环境。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先开展了一场小型的讨论会,询问大家都发生过哪些幸运的事?在讨论中引入了小古文。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小古文就讲了一个人在遇到偶然的“幸运”后所做出的一些事。我希望大家在研读小古文时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场景。在进行示范朗读,并给予学生充分时间进行初步阅读后,我开启了小古文的研读。
师:“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
”有没有学生说一说这里面哪个字比较难理解?
生1:“耕田者”“株”
师:那有没有小朋友能想一想它们可能是什么意思?
生2:我觉得“耕田者”就是“种田的人”。
生3:书上写了“株”的意思是“树桩”。
师:大家回答的很对,如果让你用白话文写一篇故事,开头你会怎么写呢?
生4:古时候有个种田的人,在他的田里有一个树桩。
在该生回答完后,我给予了以认可,之后以师生共同研读的形式让大家完成了小古文向白话文的转化,使学生感受到了小古文虽然难读,但是故事非常又有趣。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到了诸多文言字词的含义,更提高了对小古文的学习兴趣。
三、开展活动,发挥白话优势
相较于传统的“讲授”和“说教”而言,小学生更适合在活动中获取知识 。轻松、自由的环境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小古文的故事性较强,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小古文内容为大家创编白话文剧本,使学生在参与剧本表演活动的过程中对小古文所讲述的内容产生兴趣。在兴趣的推动下,再引领学生对小古文展开探究,将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真正投入到对小古文的研究与分析中,从而有效掌握其重难点。
以《伯牙鼓琴》的教学为例,该篇小古文有非常强的故事性,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其故事内容,并投入到对小古文知识的探索中,我在课前为大家创编了一份剧本。剧本以伯牙和钟子期为主人公,与小古文中的片段进行了结合。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进行分组,把剧本分给了大家,之后说道:“今天我们先不看课本,而是表演一个小故事,也就是大家手里拿到的这篇,看看哪个小组演得最形象、生动。”
在各小组进行排练的过程中,我也积极参与其中进行了点拨和引导。接着这一表演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调动,而我接着指出:“大家刚才表演的故事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故事,只不过它是一篇小古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古文又是怎么表现这一故事的吧!”借此引导,小学生对小古文的兴趣也得到了提升,从而进一步被他们的纯真友谊所打动。
四、拓展阅读,强化理解能力
小古文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不断积累和运用,所以除了课内所选小古文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并通过与白话文的高效整合来强化拓展阅读效果。同时,教师还能选择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安排相应任务,如:让学生根据小古文写出一篇白话文,讲给他人听;让学生根据一篇白话文找一找相对应的小古文。两种形式都能够达到拓展的目的,且二者之间的整合还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阅读教学效果,使学生在一次次的训练中不断强化自身的小古文理解能力。
以《精卫填海》的教学为例,作为一篇较为经典的神话故事,很多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听说过。所以,在该课教学中,我一方面为大家准备了白话文,一方面也搜集了两篇其它神话故事,即:《嫦娥奔月》《夸父逐日》。在课上,我以小组为单位,先分别向大家分发了《精卫填海》的白话文,让学生进行阅读,再随之引入小古文,借此要求学生在相互对照中标记出小古文中的重点字词,并在互动讨论中明确其含义,从而使学生对如何阅读小古文有了一定认识。在打下这一基础后,我随之将拓展性阅读文本分发给了大家,先以小古文让学生猜想神话故事的内容,引发学生之间的讨论,再以白话文提高了学生验证的兴趣,借此强化了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小古文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但对于小学生而言也确实存在阅读上的诸多苦难。所以,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将小古文与白话文进行高效整合,从不同切入点出发落实针对性教学,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彩香.小古文与白话文高效整合的基本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2020(29):49-50.
[2]周冬梅.核心素养下的小学古文教学与现代文教学的整合[J].智力,2020(21):103-104.
[3]倪晓庆.农村小学小古文与现代文整合阅读教学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0(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