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育培
江苏省苏州丝绸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对学生有着深远影响。学校构筑校园文化,能够从思想上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树立长远的、健康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尽快融入到校园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学校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重视师生的参与,为学生创设个性化实践活动,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构建充满生长气息的校园文化的具体方法。学生在学校文化的构筑中,会不断用自己手中的笔来对校园进行描绘,打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
关键词:构筑;生长气息;学校文化
中职学校构筑充满生长气息的校园文化,是希望学生成为校园文化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为学校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学生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下,会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养成健康的价值观,并呼吁更多的人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形成可持续循环。
一、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校园环境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追求,反映了学生的追求,对考查学生综合素养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学校重视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了解学生参与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现状,能够明确学生的发展基础,树立学生校园主人翁的意识,培养学生健康的成长品德。学生拥有良好的品德,可以更好地为校园发展而努力,让校园具有自己的特点,拥有辐射其他地区的能力,打造富有渲染力的校园环境。学校可以创设学生参与的环节,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表现,然后对学生进行评价,指出学生在品德上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表现对学生实施打分,树立榜样或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优化学生的品德发展。学生在品德教育中,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解品德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知道怎样规范自己的行为表现,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的人,共同维护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由此,中职学校构筑充满生长气息的校园文化,应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学校可以组织师生开展思想道德周活动,观察学生在一周之内的表现,然后依据学生的行为对学生进行教育培育,解决学生品德不足的问题。
二、重视师生的参与——打造人文化管理系统
教师和学生都是学校的重要参与者,对学校的长远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学校创设具有生长气息的学校文化,应加强师生的参与感,让师生焕发活力,共同为校园文化的建立出谋划策。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讨论,让教师分享自己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看法,了解教师的意见。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学习,让教师了解最前沿的教育动态,更新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进步思想,使教师认可校园文化,为校园文化的发展而努力。学校还要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让青年教师找到进步的希望。教师拥有教学的干劲,会逐渐影响学生的学习心态,促使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探索中。学校团结校园师生构建校园文化,让师生动起来,打造更具人文化特点的管理系统,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能够促使教师为校园的生长发展而不懈奋斗,强化教师的中坚力量。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会爆发自己的强大生命力,让校园更具活力,让校园文化更具感染力。由此,中职学校构筑充满生长气息的校园文化,应重视师生的参与,打造人文化管理系统。
三、创设个性化实践活动——深化学生的理解
学校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学生的身影,需要不同个性的学生加入到校园文化的构筑中,让校园更具生命力,为师生带来新的希望。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因为外界环境、内在因素等的影响,表现出差异性。学校要利用好学生的差异性,为学生创设实践表现的平台,挖掘学生的个性,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校园文化,为校园文化增砖添瓦。校园文化应覆盖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力争让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机会,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在个性化实践活动中,会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给校园文化建设增添活力,打破校园文化的壁垒,使校园环境文化更容易被人所接受,并在构建中得到创新。在学生参与个性化实践活动之后,学校应依据学生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奖励,激励学生继续前进,让学生成为校园文化的践行者和创新者。由此,中职学校构筑充满生长气息的校园文化,应创设个性化实践活动,深化学生的理解。
总之,本文通过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培养了学生良好品德;重视师生的参与,打造了人文化管理系统;创设个性化实践活动,深化了学生的理解。学生在学校文化的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展示了自己的个性,获得了他人的尊重。学生找到了参与感,赢得了学习的自信心,有了继续探索的动力。学校在构建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发动了学生,树立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促使学生在校园文化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力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与其他学生凝结在了一起,形成了团体意识,能够为校园文化的优化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可以说,学生与校园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倪莎.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J].新校园(阅读),2018(12):30.
[2]韩笑阳.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与突破[J].当代旅游(高尔夫旅行),2018(1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