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
西宁市第二中学,青海 西宁 810012
摘要:在建设文化强国的道路上,传统文化教育是关键途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不断发扬和丰富,并且深入到每个人的骨髓中,对社会成员具有规范价值和指导意义。当前高中学生成长于信息环境下,受到网络多元文化的影响,对传统文化认知片面,语文作为高中教育体系的基础学科,教师要发挥其人文属性和育人价值,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引导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而形成文化自信,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创新
一、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传统文化是经过时代变迁和历史演变而不断形成和丰富的,其中不仅包含了大量的人生哲理、文化知识,更是一种精神的凝聚和提炼,这种精神作为文化符号,可以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当代高中生成长环境优越、个性较强,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融入传统文化,可以引领学生的思维意识和价值观念,让学生正确分辨是与非、丑与美、善与恶,懂得感恩、懂得珍惜,这种精神内涵会指引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身的健康成长。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古文古诗篇章较多,并且比例也在逐年提升,很多古诗古文中不仅辞藻华丽、意境优美,同时还包含人生哲理,学生通过阅读能够感受到诗文中蕴含的真情实感,进而激发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在融入传统文化时,教师通过情感熏陶和思想升华,能够引领学生的思维、开阔其文化视野,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领会文章情感内核,进而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实现课堂效率的提高。
(三)保护并发扬传统文化
在信息时代下,信息共享、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也相应的改变,尤其随着网络文化的盛行,对传统文化更是带来巨大挑战和冲击。当代高中学生成长于信息环境下,对信息技术并不陌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更加习惯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完成知识获取,潜移默化地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以语文教学为载体融入传统文化,能够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认知和体会中华文明,并且在学习中感受文化魅力、树立文化自信,成为一名传统文化的发扬者、传播者和传承者,有助于中华文明的代代延续。
(四)建设世界文化强国
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根本和基础,在世界经济逐渐实现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都要积极建设文化强国、加强文化输出,通过文化建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少年是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希望,高中生更是在未来承担着建设国家的重任,融入传统文化可以促使学生对中华文明形成归属感和认同感,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核精髓与魅力,有助于我国建设成世界文化强国。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营造浓郁氛围
文化教育并非朝夕之功,需要在潜移默化中不断熏陶和融入,以语文教学为载体,教师不仅要重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还要注重在班级和校园中为学生营造浓郁文化氛围,促使学生在环境的熏陶下感受文化氛围,进而更加深刻地体会传统文化。例如,在布置教室时,教师可张贴各种历史人物的画像、人物简介和代表作品,在教室中营造文化氛围;在教学楼走廊或者学校板报张贴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学生可自由观看和学习。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下,学生能够以轻松、愉悦的心态体会传统文化,在环境的熏陶下,有助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
(二)注重价值引导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不断孕育而发展,并且深入到人们的骨髓之中,其中蕴含的行为意识、价值导向、道德标准和理想信念,更是与当代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在融入传统文化时,要注重挖掘其中蕴含的价值意识,对学生开展价值引导,促使学生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和精华,不断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应用信息技术
语文课堂是缤纷多彩的,课堂中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语文知识,还能够开阔自身的文化视野,体会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文学性,当代高中学生成长于信息时代下,平时更加喜欢利用信息技术完成知识获取,教师在融入传统文化时,要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充分结合,按照学生的喜好,以新鲜的方式呈现传统文化,赋予其新的活力,保证融入的鲜活性和有效性。
(四)深入挖掘教材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经过数名教育专家潜心研制编辑而成,其中收录的文章都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教学性和内涵性,尤其是文言文和古诗词,都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其中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在组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深入挖掘教材,将传统文化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民族文化。
(五)利用文学著作
在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涌现了大量具有人文内涵和文学价值的传统名著,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价值典范和道德规范更是成为一种标准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和意识,高中语文教材中也收录了一些名著选段,教师要充分利用文学著作,将其为作为融入传统文化的阵地。
例如,文学著作《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与其他三部作品不同,其解读视角更加广阔,蕴含的文化内涵也更加深厚,在经过岁月的沉积,其中的文化价值更加突显。语文教材中收录了《林黛玉进贾府》这一选段,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这一选段进行深度阅读和解析,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发现古代的意识观念、行为意识、道德标准等,并且从选段中吸取文化精华。《红楼梦》这部历史著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在完成课堂选段教学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利用平时课余时间组织阅读这部著作,将自己的感悟和理解与同学和教师分享,在阅读中开阔自身视野、提升自我认知。
(六)组织实践活动
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在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各个地区都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为了更好地融入和传播传统文化,教师要将实践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第二阵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内涵丰富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和领悟传统文化。
例如,在传统节日期间,包括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等,教师可在班级内部举办诗文活动,要求学生根据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自主创作一首古诗或者词赋,要求作品展示出节日的文化意蕴,通过设立相关奖项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学生踊跃的参与下,班级不仅可以形成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创作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到社会中,开展有关传统文化的社会调研活动,在大量的调研实践中,学生会更直观地感悟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对其形成正确全面的认知。
三、结语
综上所述,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当代高中生成长于信息时代下,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对传统文化缺乏理解,而传统文化作为推动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其蕴含大量的精神财富,包括民族意识、人生哲理、责任意识和友爱精神等,对高中学生的未来成长具有巨大帮助。因此,教师要注重发挥语文学科的价值,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促使学生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播者,提升其人文素养、精神层次和道德品质,成为一名现代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彦强.浅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强化传统文化教育[J].考试周刊,2020(62):41—42.
[2] 侯文兰.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更深处漫溯——浅论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条件与途径[J].教育艺术,2020(8):6.
[3] 宋秀英.浅谈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7):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