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师如何有效介入幼儿的自主游戏

发表时间:2021/6/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6期   作者: 农金珍
[导读] 自主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也是最能发展幼儿潜能的活动
       农金珍
       广西南宁市隆安县幼儿园,广西  南宁 532700)
       摘要:自主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也是最能发展幼儿潜能的活动。在自主游戏中,大部分教师在面对幼儿遇到的困惑、困难、矛盾时,他们观察不到介入的最佳时机,找不到介入的合适方式。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对幼儿的不同阶段应该具备的相应发展水平的了解程度不够,对幼儿的游戏行为不能进行科学的预测与分析评价;二是教师对幼儿游戏知之甚少,对其了解处于表面现象,不能发现游戏本身蕴藏的内在价值;三是教师掌握的游戏方法和支持策略太少,亟待加强学习。这是教师不能提供及时有效的、科学合理的游戏方法和支持策略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教师;幼儿;自主游戏;有效介入  
前言: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再一次明确指出,加强理解和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方式与特点,重视并挖掘游戏在幼儿学习与发展中的巨大价值,有助于幼儿自主、创新型人格的建构。在幼儿的自主游戏中,教师的有效介入可以进一步提高幼儿的游戏质量,促进幼儿的发展现阶段影响教师有效介入幼儿自主游戏的因素有:教师的个人素养,专业水平的高低,幼儿个性特征、身心发展的不同等等。目前,在教师有效介入幼儿自主游戏中存在以下问题:教师介入过多,介入方式单一等等,由此可见,幼儿园教师有效介入幼儿的自主游戏的浅析很重要也很有必要。
一、教师有效介入幼儿自主游戏存在的问题
       有效介入:教师为幼儿自主游戏提供相应的材料、创造有利条件、营造适当氛围,激发且能够满足幼儿兴趣和需要,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这种能够提高自主游戏质量、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介入称为有效介入。我们将结合教师介入幼儿自主游戏的现状,教师介入游戏的三大方式以及教师的专业能力,来分析教师有效介入幼儿自主游戏存在的问题。
(一)带着主观介入
游戏是幼儿自发组织的积极的活动。它来自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我们教师没有在尊重和理解的前提下,带着主观去观察,一旦观察到的没有与自己的希望一致,就会以为游戏是错误的,就着急忙慌的介入,这不仅会误解幼儿的游戏意图,还会影响幼儿游戏的激情与积极性。
(二)介入方式单一
单一的介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观察价值。多种方式结合才能让我们的介入不仅可以扩大幼儿的游戏层面,还可以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质量和能力。教师往往觉得用一种介入方式即可,而且常是自己熟练的,并没有过多的思考更有效的介入方式。
(三)介入的指导策略欠缺
介入的方式还需要配合相应的指导策略,才能让我们的介入锦上添花。可是,很多教师在介入时没有考虑指导策略在介入时的运用,都是直接套用介入方式,硬生生的介入到幼儿的游戏中,虽然介入方式正确,但是没有相应的指导策略,幼儿一时也很难接受,比如在语言,语气,肢体动作等欠缺考虑。那样也达不到我们预期的有效介入。


二、影响教师有效介入幼儿自主游戏的因素
据材料分析,影响教师有效介入幼儿自主游戏的原因来自各方面,现在我们总结出最主要的三个因素如下:
(一)对于幼儿及其游戏解读和分析不够透彻
      大部分情况下教师的“好心”干预之所以会收效甚微或适得其反,很大程度上即是由于教师对幼儿的发展水平以及幼儿游戏不够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都有其自定的规律,我们要做到有效介入,必须对这些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游戏本身的价值所在,也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观察到。若教师在不了解二者的情况下,对幼儿进行盲目的自以为是的介入,只会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不是干扰了幼儿的自主游戏,就是中断了游戏的进行,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发展。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游戏意愿并不在于角色本身,而是在于动手操作的行为过程。游戏作为幼儿的自主活动,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
(二)介入中教师采取的方式和方法不当
    介入方式方法不当,对幼儿、游戏来说,都是一种不小的破坏。如在游戏中的语气,若教师介入的语气是“质问”,态度上“制止”,游戏中幼儿就会变得忐忑,行为上也是小心翼翼,这不是幼儿自然状态下的水平。这一切只是在教师的“希望”中进行的游戏。若把“质问”调整为“询问”,把“制止”调整为“了解”,那在时间和空间上都给了幼儿更多的包容度和理解,这些转变对幼儿的影响是积极的。
三、教师有效介入自主游戏的策略
策略就是有力的武器。有了策略,我们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引导幼儿在游戏中身心得到更好的完善和提升,心智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深入观察和解读幼儿及其游戏
在自主游戏过程中,教师不仅需了解幼儿已有的游戏经验和水平,还要通过观察和分析幼儿游戏的现状和发展水平,才能发现幼儿的现有水平,进而做出相应的介入指导。同时也要从幼儿兴趣点出发。此外,若幼儿出现分歧、遇到困难,教师也是先观察、分析孩子,而后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可见,教师能否做出有效介入的前提是,在于对幼儿发展水平以及认知水平的深入解读和分析。
(二)介入的时机要恰当把握
     能否把握介入的时机,关系到介入效果的好坏。若介入时机恰当,会增强幼儿的游戏兴趣并提升幼儿的游戏经验,拓展游戏内容,提高游戏层次。反之则会抑制甚至破坏幼儿的游戏。若不想成为幼儿游戏中的“不速之客”,教师得加强对幼儿游戏的观察和思考的深度,对游戏介入时机的判断和把握要恰当。
(三)两种有效介入的指导方法
选择了合适的介入方式,再运用恰当的指导方法,介入才更有效。介入的指导方法有温馨调解矛盾法,教师以矛盾为契机,深入了解情况,语气缓和,进度有节奏,及时进行调解,给予帮助指导。 第二种是观察完善提升经验。幼儿对游戏不熟悉,或遇到了困难不能自己解决的情况,教师要对其进行一定时间的观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其游戏的质量。
结论:
在尊重、理解和包容幼儿游戏的前提下,遵循一定原则,选择适当时机,合适的方式以及指导方法,才能有效介入。这是一个循坏往复的过程,让自主游戏真正成为幼儿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幼儿自主积极,兴趣以及探索的求知欲望得到激发,认识会更深刻、全面,掌握的知识也会更丰富、更巩固。此时,教师才是有效介入幼儿自主游戏。
参考文献:
[1]孙瑞雪.爱与自由[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6(01).
[2]马金凤.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0).
[3]张丽君.幼儿区角游戏教师介入时机把握[J」.教育艺术.2019(9).
[4]尚德敏.论教师如何指导幼儿游戏[J」.中国校外教育.2012(11).
[5]王苏娅.幼儿游戏中教师介入的时机与有效方法[J].科普童话·新课堂(下),201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