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淡如何实现以学案为载体的初中数学分层教学 ——以《一轮复习反比函数》为例

发表时间:2021/6/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6期   作者:于璀
[导读] 在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各地各校都在研究探索适合各自学情的课堂模式。
       于璀
       青岛市崂山区第三中学
        在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各地各校都在研究探索适合各自学情的课堂模式。创新课堂模式、重建课堂模式、优化课堂模式,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方式,是一条势在必行之路。
       学案是课堂教学的载体,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开展经常以学案来开展,结合学案如何进行课堂分层教学就是一个我们教师在备课中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好的学案设计能有效高效达成教学目标。现在的课堂中,我们老师们通过学案设计如何解决课堂中对学生的分层教学,落实课堂分层任务。现以本人曾经教授的一节《一轮复习反比例函数》为例,谈一下我在设计学案的过程中如何体现分层教学的。
       本节课复习目标分为三个层面:知识与技能,回顾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图象和性质,能确定其表达式,熟练掌握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并能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层应该是基于学情的分层。为了更好地了解学情,针对具体学情进行课堂分层,我设计了复习反馈环节,学生根据教师的PPT呈现,核对问题发现学案的答案,并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为体现分层,在这一环节中,特别加入知者加速,让前期掌握比较好的学生,巩固等面积法和割补法,体会如何由已知转化未知。从而实现让有余力的学生提高空间几何观念意识。


       一轮复习中既要对知识和内容有比较全面的覆盖性,同时也要关注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借助了解的学情开始进入本节课的主要复习环节。围绕考点展开复习,通过四个重要考点的设置来逐一突破反比例函数复习的重难点。这四个考点也是基于学情的分层递进式设置。前两个反比例函数定义与关系式的确定、反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比较基础,兼顾里基础比较薄弱学生的学情。同时在四个考点结束后,跟进知者加速,对于反比例函数中k值几何意义这一难点问题进行拓展和延申。

 
       考点复习完后,进行分层效果检测,题目设置是针对前期问题的查漏补缺,发展数形结合的意识,并引发学生对不同解题方法的思考,掌握特殊值法,实现一题多解。同时设置知者加速环节,继续深化k值的几何意义,同时要求学生对k值的正负性进行考虑。
效果检测
1.如果点(3,-4)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那么下列各点中,在此图象上的是(    )A.(3,4)  B. (-2,-6)  C.(-2,6)  D.(-3,-4)
2.某气球内充满了一定质量的气体,当温度不变时,气球内气体的气压P ( kPa ) 是气体体积V ( m3 ) 的反比例函数,其图象如图所示.当气球内的气压大于120 kPa时,气球将爆炸.为了安全起见,气球的体积应(      ).
A.不小于m3    B.小于m3     C.不小于m3     D.小于m3
3.如果点A(﹣2,y1),B(﹣1,y2),C(2,y3)都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那么y1,y2,y3的大小关系是(  )[来源:学科网ZXXK]
    A.    y1<y3<y2        B.    y2<y1<y3           C.y1<y2<y3        D.    y3<y2<y1
4.函数(a≠0)与y=a(x﹣1)(a≠0)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大致图象是(  )
05.如图,A、C是函数y= 的图象上任意两点,过点A作y轴的垂线,垂足为B,过点C作y轴的垂线,垂足为D,记RtΔAOB的面积为S1,Rt△COD 的面积为S2 ,则(   )
  A.S1>S2     B.S1<S2    C.S1 =S2     D、S1和S2的大小关系不能确定
6.如图,一次函数y1=mx+n(m≠0)与反比例函数y2=(k≠0)的图象相交于A(﹣1,2),B(2,b)两点,与y轴相交于点C(1)求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若点D与点C关于x轴对称,求△ABD的面积;(3)当时,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知者加速3:
如图,一次函数y=mx与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交于A、B两点,过点A作AM⊥x轴,垂足为M,连接BM,若S△ABM=3,则k的值是              .

       学生学习完主要知识后是否达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呢?教师通过效果检测来掌握.同时效果检测完成后教师应及时公布答案,组织学生通过“小组互帮进行对组内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进行个别帮扶”,及时解决组内个别同学存在的问题。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互帮、教师个别点拨等方式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学习习惯,再此过程中教师应对小组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包括知识的启发引导、学生交流合作中注意的问题及对困难学生的帮助等,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