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娜
惠州市惠城区马安中学
摘要:近年来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方式也在不断深化改革。学生在初中学习中,面临正值青春期这一客观变化,追求自由,追求个性,思想容易产生偏激,产生叛逆心理,因此在初中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传统的德育教育工作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单方面德育理论灌输,要想德育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渗透入情感教育。本文就情感教育在初中生德育工作中的应用展开探讨。
关键词:初中生;情感教育;德育工作
情感是道德的核心和内涵,没有情感的道德,便是极其乏味的。在中学德育教学工作中,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重要构成部分,教师除了对学生传授知识以外,还要重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培养其丰富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德育工作中,教师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品质,促进中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积极发挥情感教育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的功能,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情感教育工作的落实性。
一、情感教育在初中生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书育人,德育为先。教育应该充满情感和爱,没有情感的教育苍白无力。学校德育工作应该把情感教育放在首位,当认识和情感统一时,学生能自觉的将德育要求内化为道德素质。现代社会发展迅速,思想更新换代飞快。初中生思想发育不完全,容易被误导,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对于学生思想发育极具冲击力,如果教师不能在该时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那么学生思想的发展与发育将会产生偏差,不利于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培养。适时地改变德育教育活动,使教师的德育教育也附上多样性的特点,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以及学生三观的培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也要结合学生特点因材施教,逐步地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多元化的德育教育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德育教育,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和全体学生的全面性发展。“情感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着感化人性的作用,更有着决定德育工作成效的作用。
二、情感教育在初中生德育工作中的应用措施
(一)完善情感教育组织机构
学校领导应积极组建德育部门,安排专业教师,建立一支德育教师团队,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培训,定期开会分享案例,提高专业能力,同时还要完善校领导—德育部门—班主任的德育交流组织网络,毕竟德育教师只有几位无法做到和学生一对一沟通。班主任是和学生关系非常亲近的教师,平时对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学习习惯非常了解,一旦学生家里出现问题,或学生学习生活习惯产生偏差,班主任总是能第一个发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给予学生帮助。平时德育室也应组织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使用新型的情感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
(二)发挥教师的师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树立情感教育的学习榜样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就是他们学习和崇拜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不经意间影响和感染着学生。因此,教师只有自己具有高尚的人格和品行,才能使学生信服,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饱满的姿态和情感授课,将自己的爱心和热情传递给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学生,以赏识的眼光不断地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使其有机会绽放独特的光芒。同时在教学之余,教师也应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广泛涉猎各种经典书籍,这样才能以丰富的学识和崇高的人格感染学生。
(三)完善情感教育效果评价体系
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不能再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样的评价是有失偏颇的,要多角度观察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点,教师要在学生身上寻找闪光点,并给予学生正向鼓励,鼓励学生继续保持。德育部门也要定期给学生安排测试,检测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对他人的看法,通过案例分析学生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等,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初中生正值青春期,教师通过以上测评可以详细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有问题的及时帮助疏解,提高德育效果。
(四)创建生活情景,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中学阶段,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差,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一味地传授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抵触心理,枯燥无味的德育理论和知识会让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从而达不到教学目标。因此,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理论知识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喜好,创建特定的生活场景,把理论知识融入到布置的生活情境中,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提问,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种德育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获得更深的学习感受,让学生敞开心扉,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有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提高情感教育在德育教学工作中的质量。
(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所谓“投之以礼,报之以桃”,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应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品质,让学生知道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祖国。具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口述或是利用多媒体播放的形式,给学生讲一些生动感人的故事,使学生深受感动,真切体会,从而点拨学生识恩,知恩。也可以通过唤醒记忆、换位思考等方式,讲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启发学生知恩,感恩。还可以组织一些如感恩演讲、感恩征文等活动,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激发其感恩情怀。
(六)注重环境的熏陶及心灵的共鸣
学生所处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环境的影响对于学生性格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在家庭环境下,父母要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在幸福的环境下健康发展,这有助于孩子健康人格和情感思想的形成。学校环境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优美、绿化的学校环境能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走进校园,清新的校园让学生沉醉,为学生努力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陶冶高尚的情操,保护纯真的童心,提供优秀的校园环境。社会环境是一个大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是长久的,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为提高社会环境质量作出努力。这一切为培养学生情感的德育教学工作,最终的目的就是能够达到与学生心灵的共鸣,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标。
在初中德育工作中,教师要积极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在德育工作中发挥情感教育的积极作用,优化德育教育效果。在德育教学活动中,学校应建立一支完整专业的德育教师团队,专业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学生正向鼓励,增强学生自信心。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情感体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随时都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关爱,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思想道德意识和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原.试析中学德育中的情感教育[J].亚太教育,2019(20).
[2]任秋红.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J].成功(教育),2020(07).
[3]张琴.中学教育中德育与美育融合发展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