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大众化趋势下的大学生音乐审美教育路径

发表时间:2021/6/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6期   作者:王东冉
[导读]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文化开放程度得到了提高
       王东冉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24)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文化开放程度得到了提高。民族声乐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对内容和演出形式作出了改革。音乐教育在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能净化大学生心灵、促进其健康成长。由此,本文立足在民族声乐大众化趋势下,对大学生音乐审美教育的有效路径进行了分析研究,以促进学生审美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民族声乐;大学生;音乐审美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声乐愈发大众化。在这种环境下,利用民族声乐对大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还能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传承。由此,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将音乐审美教育与民族声乐相融合,积极开展相应的审美教育,从而为大学生音乐审美水平的发展奠定基础,有助于推动高校音乐审美课程的创新。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在当前的高校音乐审美教学过程中,教学观念是决定课程质量的重要因素,且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人们对音乐的审美也在发生变化[1]。为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高校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为学生带来更高质量的音乐审美课程,以促进其审美能力的提高。首先,教师需注重学生学情的变化,加强民族音乐在课程中的融入,并积极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使课程更符合时代发展变化,以增加其对学生的吸引力;其次,教师需转变自身的教学思路,对授课模式进行创新。在以往的高校音乐教学中,多数学生将音乐课程作为选修课,缺乏对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上课兴趣也不浓厚,因此,在后续的授课过程中,教师需以科学的方式完成课程设置,注重教学模式的设计,并增加教学评价环节,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规范。同时,教师还需加强对实践性音乐课程的重视,如现代话剧赏析等,为学生进行课外拓展,以推动音乐教学的创新;最后,教师需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当前的教育模式应当明确学生审美观念的不同,这使得教师需要真正尊重学生的发展,使其形成良好的审美价值观,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这对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
       待教师完成教学观念的转变后,需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首先,教师需结合教学现状,以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念为基准,加强民族声乐与审美教育的融合,从而使授课模式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以促进其学习效率的提高;其次,教师需严格把控音乐作品的选择,可从内容及形式两方面完成[2]。内容主要指创作者向听众传达的价值观与情感。而形式作为内容的承载体,可赋予内容更充足的生命力。但教师需明确,形式依托内容而体现价值,若形式与内容相脱节,缺乏灵魂。因此,在选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选择积极向上的作品,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充分发挥民族音乐的特性,以为学生构建更加高效的音乐审美课堂,使其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音乐审美学习过程中,有助于自身审美能力的提高。由此,我国传统文化也能得到更好的传承。


       三、加强对民族音乐内涵的挖掘
       在对民族音乐进行赏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音乐内涵的挖掘,加深学生对歌曲审美内涵的理解,以强化自身审美能力的培养效果。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聆听、演唱等方式,从该歌曲的表现方式与形式等方面,加深对作品内涵的体会,增进对其艺术感染力的感受[3]。例如在进行《但愿人长久》地赏析教学时,这首歌以《水调歌头》一词为基础,将传统音乐形式与现代音乐理念相结合,符合当前高校生的心理需求。这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还能使其在赏析过程中增进对歌词意境与内涵的体会,有助于提高其审美能力,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四、加强对学生想象力的开发
       想象力的开发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事物。因此,教师也可以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想象力的开发。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学习体验得以加强,对课程的感受也更加深刻。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赏析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思维,增进对作品内涵的了解,从而促进审美水平的提高。如在进行《渔舟唱晚》等作品的欣赏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想象等方式,对作品的内容进行创新,并与其他同学共同进行作品的表演,从而推动音乐情感与自身情感的有机融合。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审美课程的高效开展,对自身想象力的提高也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五、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音乐审美教育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专业能力了。在这种情况下,为充分提高音乐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艺术水平,并强化教学能力,以构建高质量的音乐教学课堂。首先,学校需加强对民族音乐师资力量的建设,强化对教师选聘的把控,并促进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从而有效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音乐课程的科学性提供保障。同时,教学 评价体系的完善还能引导教师主动对自身教学水平进行完善,并引导其加强对教学理念的研究,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美育的融入;其次,学校应积极引入高素质的音乐教师,使学校师资力量得以充分提高;最后,学校需定期对教师开展民族音乐教学培训,使其加强对民族音乐的了解,掌握更多的民族音乐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民族音乐在音乐审美教学中的融入效果才能提高,学生审美水平的培养效果也更加明显,有助于加强民族音乐对学生的吸引力,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结束语
       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学生审美教育的实施是培养增强其综合素质,提高其审美水平的重要途径。而民族音乐的融入又能加强审美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有助于课程效果的提高。由此,本文对民族声乐大众化趋势下的大学生音乐审美教育路径进行研究,提出了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加强对民族音乐内涵的挖掘等措施,提高审美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键雯.音乐审美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黄河之声,2020(19):92-93.
[2]张静.民族声乐大众化趋势下的大学生音乐审美教育路径[J].北方音乐,2020(13):152-153.
[3]折晓娜.解析初中音乐欣赏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路径[J].智力,2020(16):64-65.
作者信息:王东冉,女(1997.0802—),汉族,河南郑州,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表演
地址:河北师范大学
邮编:4300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