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江江
宜川县第二小学,716200,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地推进,体育大课间活动的作用也是越来越重要。作为提升初中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方法,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潜能依旧有很多没被发掘出来。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初中体育大课间活动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然后提出了相应的组织和改善方法,希望能够为初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产生更大的帮助。
关键词:初中体育;大课间活动;组织与改善
引言
在对原本单一的课间操进行改善之后,发展成了现如今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学生每天都有一个小时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从而调节学生学习的压力。虽然目前这一活动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果,但是因为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学生的素质以及能力的发展还是受到了制约。教师在有效实施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时候需要对课内、课外的体育资源进行充分使用,从而使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本文将以人教版初中体育教学内容为例,探讨应该如何对体育大课间活动进行有效组织与改善。
1初中体育大课间活动现状
1.1缺乏专业的活动形式研究小组
当前很多初中体育大课间活动主要是由学校的体育教师负责,没能合理地咨询一下专业人士的建议,缺乏活动形式研究小组。初中体育教师因为专业方面的限制,所以通常不能够准确地把握好学生的兴趣方向,进而在组织学生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时候存在着各方面的问题。长此以往,很有可能引起初中学生对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反感,进而导致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目的不能够有效地实现。
1.2活动内容枯燥,形式单一
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直接关系到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不过当前初中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内容十分的枯燥,并且形式也是非常的单一,大都是以传统的广播体操为主。然后随着素质教育不断的推行,这种形式显然很难满足中学教育的需求,并且广播体操的活动时间非常的短,学生参与积极性也是十分的差,进而与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和理念完全不符。
1.3活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初中体育大课间活动通常是由学校的体育教师来进行组织,然后班主任进行秩序的维持,不过时常出现班主任临时有事不到场的情况,这样也就导致该班级的课间体育活动管理十分的松散,这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活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再加上学生对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兴趣以及热情本来就不高,进而更加影响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教育效果,并且也很难实现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教育目标。
2初中大课间活动组织创新途径
2.1丰富大课间活动的组织内容
为了彰显体育运动的趣味性、体现体育运动的高效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运动的意识,教师就必须将丰富多彩的体育内容添加到大课间,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将传统运动与新型运动有机地结合,秉承快乐体育的要求,融入更多呼啦圈、球类、毽球等内容。在传统体操运动的基础上,穿插更多的新型内容,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例如,在30分钟的大课间中,可以抽出10分钟进行体操锻炼,15~20分钟进行其他体育锻炼,可以在周一、周三、周五进行毽球锻炼,周二、周四进行球类与毽球锻炼。在丰富教学课件内容的同时,教师要灵活地针对锻炼的形式进行统筹,切实地增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循序渐进地树立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
2.2制订适应客观需求的活动规则
想要实现大课间活动的科学性与高效性,教师就必须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适应学生客观发展的大课间活动规则。初中生是身体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为了保护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可以适当针对学生进行分层锻炼。针对不同学生的身体条件,划分学生的活动区域,提升大课间活动的科学性。例如,可以将“体育水平未达标”“体育水平达标”“超水平完成体育标准”的学生划分到不同的活动区域,针对不同体育水平的学生制定区别化的体育锻炼内容以及体育锻炼规则,使不同学生都能够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调查问卷的形式,针对不用层次的学生进行调查,总结出不同层次学生最为喜欢的体育活动内容,体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科学性与高效性。
2.3建立健全大课间管理机制
为了切实地提升大课间活动效率,增强中学生体质,强效的管理监督并不可少。想要彰显大课间活动的高效性,不仅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更加需要教师的监督与引导。建立健全大课间管理制度势在必行。为了提升对大课间活动的重视度,教师可以适当地将大课间活动管理制度融入学校的管理体系中,提升广大师生对大课间活动的重视程度。与此同时,针对大课间管理机制,可以积极地利用分层的形式,强化大课间体育运动效率。由中学各级领导参与、班主任带领,将责权切实地落实到各级领导与班主任的身上,并定期地进行管理评比。适当地针对大课间评估机制进行优化,可以利用“体操比赛”“球类比赛”“跳绳踢毽比赛”等形式,针对不同班级进行考核。通过比赛的方式,积极地调动了各个班级参与大课间锻炼的积极性,切实地提升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效率。
2.4特殊项目特殊对待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这些个体的发展需求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学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多多创设几个运动项目,以此来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对于那些因为没有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而不愿意加入学校组织的活动中的同学,学校则是可以鼓励他们将自己一些简易的活动器械带到学校中。又如一些女同学不怎么喜欢剧烈的体育运动,所以学校则是可以安排她们在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时候练习呼啦圈等。我们需要始终坚持的就是“动比不动好”,不过如果强制性的要求学生动,那将很有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如果学生愿意动,那在活动中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和满足,进而以更好的状态进行学习。
结束语
总而言之,大课间体育活动在初中体育教育过程中的意义重大,不仅能够全面地提升中学生身体素质,而且展现了初中学校的整体精神文明面貌。但是,当前很多初中学校大课间组织内容相对单一,并且大课间体育活动效率相对较低。初中体育教学应该充分地丰富大课间组织内容,从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适合学生需求的体育活动规则。通过建立健全大课间管理机制,切实地提升大课间体育活动效率,在提升学生整体身体素质的同时,彰显初中体育教育的高效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陈亮.初探初中体育大课间活动[J].学周刊,2019(19):163.
[2]林勇.浅谈初中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组织与改善方法[J].考试周刊,2019(43):131.
[3]冯会廷.吉林省初中体育大课间活动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24):420.
陈江江,宜川县第二小学,716200,1990.03.23,本科,二级教师,汉族,籍贯:陕西延长,研究方向: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