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
青岛市崂山区第三中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班化教学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教育趋势,班级人数相对较少固然是小班化教育的一个特征,但绝不是本质特征。它是指在学生较少的班级中,以个性化教育为宗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其教学内容、模式、教法、评价手段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都发生全新的变化,
通过长期的实践,基于个性化教育原则,我们的教学探究和实践主要是以导学案作为实施的工具和抓手,以班级的小组合作作为课堂的主要模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平台,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真正做到“先学后教,学为主体”。
一、以导学案作为学生主要学习载体和课堂活动的主要线索
1.对于“导学案”的基本认识
首先,导学案的运用试图改变传统的“师授生受”的教学模式,有效处理“学”与“教”的关系,凸显“学”的地位。应当说,这一努力是非常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的。众所周知,教育的核心关系实际上就是“教”与“学”的关系。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最基本的标志就是从“教师本位”逐渐转向“学生本位”,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定教。具体而言,就是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把自主实践还给学生,重视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坚持预习,独立完成作业。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能力不断增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其次,导学案是指导学生进行预习的一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可以更好地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预习,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前将本节课的学习要求、重点、难点以学案的形式发给学生,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预习完成导学案。课堂中,教师根据学生完成学案的情况调控教学,将学生能通过预习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讲解,将个别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结合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生师评价等形式肯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这种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容量,并可有效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信心,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导学案”的优点
(1)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首先导学案的编写,要求教师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查阅相关资料,把握中考动向,整合教学资源。这就对教师的课前准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是准备一张教案就可以在课堂上高谈阔论,而是必须在自己设计教案的基础上,精心编写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案,“以学促导,以导促学”,真正发挥导学案在教学中的作用。其次导学案的运用,要求教师的角色不只是讲台上的“演员”,而应是教学活动中的“导演”。
(2)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像我校这种生源比较差的学生,一般学习自觉性都相对逊色。一直以来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之间的差距不在于智商的高低,更多的在于学习习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学生乐学、活学、会学、学好;而不良的学习习惯,则让学生产生浓烈的厌学情绪。导学案的构成部分主要是: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学前准备、问题探究及自主练习。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模式可以引导学生遵循学习规律,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做好记录,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这样既满足了学生迫切要求解决心中疑惑的愿望,同时又可以更好地鼓励学生做知识的主人,真正地动手、动脑。
(3)提高课堂效率,优化教学。学生减负,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减负,减负的同时需要的是增效,优化教学效果。数学学科的计算和推理等要求学生多动笔,多落实,多练习。
将例题、练习等印在导学案上,便于学生快速获取题目信息,迅速地书写推理或计算。导学案不仅设计了适合小组合作或讨论的版面和形式,方便了小组内的同学围绕导学案的问题或题目进行合作探讨。在讨论或探讨完毕后进行练习时,我们老师可以当时每个小组内有选择地批阅部分学生的练习,若老师不能全部批阅,可先批改每个小组的小组长的练习,然后由小组长们协助老师批改本小组其它同学的练习,充当“小导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建构高效课堂,将大容量的知识呈现给学生,同时又不是“填鸭式”的机械灌输,可行的就是通过“小组合作”方式来实现,将大量的材料与问题通过学案的设计呈现,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并且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可谓是事半功倍。
二、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导学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作为穿起课堂活动的主要线索,需要借助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如何将合作学习有效地运用到课堂上,把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有机结合,是我们研究的落脚点。小组合作的研究如下:
1.科学合理地分组:
(1)小组人数:4到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视班额大小,若班额在40人左右可为6人小组;30人以下的,可为4人小组)。各小组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固定性。
(2)分组的原则: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以6 人小组为例,每个小组有2名优生,2名中等生和2名学困生组成,这保证了组内异质;同时每组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程度等大致均衡,做到组间同质。我们的实践证明,组内异质有利于组内学生的相互合作,组间同质有利于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
2.明确合理地分工:
在小组内部进行明确地分工是合作学习的前提。例如:小组长,副组长,记录员,小组发言人等,使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都有自己明确的职责,以保证每个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参与活动。同时每小组内部要有一名学习好、组织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他既是小组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又是本小组其它学生的“小导师”,协助教师作好本组同学的指导、答疑等工作。
3.合理调控小组之间的关系:
小组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的欲望,就要设法鼓励小组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1)首先要鼓励小组间的竞争:组间同质为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在小组之间引入竞争机制,可采取多种途径,比如课堂积分等。可以每堂课评价,也可以阶段性地评价,同时要对优胜的小组予以适当奖励,以激发每个小组的成员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各小组间还要通力合作:有些复杂的教学任务,可以分解到各个小组,每个小组完成其中的一部分,然后再在全班对各小组的情况进行汇总,得到完整的结论。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4.给每个学生充分的锻炼和展示机会。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地利用小组发言和学生讲解。许多问题,不是我们老师去讲解,而是放手给学生:不同难度的问题,交给不同程度的学生。有的难度大的问题,我们将它分解或转换,让学生完成一个部分或方面,然后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对问题有更充分、深入的理解,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表达出来。
5.科学、全面的评价方式
(1)由过去单纯重视个人努力程度的评价方式,转变为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
(2)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在小组评价时,不仅有阶段性的评价,还有每节课、每天,每周都有对个人和小组的过程评价,对个人参与小组及小组内部合作学习的参与度、积极性、独创性等的过程性评价。
当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的教学模式并不局限于小组合作,而是根据不同内容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多种形式,比如个人独立学生、结对互助学习等。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合作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并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只能采用这一种教学模式,而是应该根据学生与授课内容的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不断进行思考,扩宽思维空间,为学生以后的自主学习奠定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