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婷婷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北京市, 100176
摘要:随着新时期人们思维方式、审美倾向变化,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在进行影视艺术创作中思想理念发生了变化,甚至很多理念与传统理念产生了冲突,逐渐形成了多元创作风格。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新时期影视艺术创作理念进行探讨,从新时期新媒体环境发展入手,对新媒体在影视作品创作中作用进行分析,并探讨新时期影视艺术创作新思路,旨在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期;影视艺术;创作新理念
前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思维意识变化,对影视作品审美倾向发生了明显变化,促使影视艺术创作理念发生了变革,更加符合当前社会发展中人们精神文化娱乐需求。而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具备一定市场和审美价值,同时反映出一定时期历史和社会文化发展潮流。在进行创作中,为保证影视作品创作更加契合时代发展,并提升对相应作品了解,应加强对影视艺术创作理念研究。
一、新媒体发展
“新媒体”一词源自于美国,在美国社会流行后逐步流传到全世界,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为新媒体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促使新媒体成为世界范围内热门话题。现阶段,人们普遍认为的新媒体,指的是利用先进数字信息技术,并借助无线通信网、计算机以及卫星等渠道,并在手机、电脑和数字电视机等终端支持下,为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媒介形式。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是在无线网络技术和数字压缩技术支持下,实现的一种具有交互性、实时性和跨区域性全球化媒体。
二、影视作品创作中新媒体作用
每一次变革,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思想或价值观念发生相应变化,甚至会引发内容方面变革。相比于传统媒体新式,基于先进信息技术的新媒体平台,是影视行业新时期变化最为明显特征,而在各种新媒体支持下创作出的影视作品,不仅提升了核心竞争力,而且促使作品更加契合新时期市场需求,逐渐形成了新的影视作品共形态,各种新形势电影不断诞生,如微电影、互动式电影等。其中,微电影在近年来获得了飞速发展,此类电影更加符合新时期媒体传播特性,并且部分观众可参与到作品制作中,相比于传统电影,此类作品简短、亲民、成本低,群众接受度高,更加符合新时期影响作品创作理念。而对新媒体的利用,不仅提升了对影视作品创作效果,而且使得作品更加符合新时期人们在影视方面娱乐需求[1]。
三、新时期影视艺术创作中的新理念
不同于传统媒体,新时期媒体进行影视作品创作中,更加关注创作者与群众间互动联系,致力于将两者放置于统一系统中。而这一功能实现离不开互联网支持,同时在网络支持下,使得群众观看视频效果和形式的社会话题效应均显著提升,为影视行业发展带来了更多利润。可见,在新型影视作品创作理念下,影视艺术作品受众范围更广,作品价值更高。
(一)依托于粉丝效应及热门IP进行影视创作
在新媒体环境下,各种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作品,以信息形式得到广泛传播,使得相应文作品,甚至社会现象获得更多受众关注,通过受众聚焦逐渐形成一种粉丝效应,不仅使得相应作品和现象受到更加广泛关注,提升了其知名度,而且使得相关衍生产品获得了更多发展市场。因此,在进行影视创作中,行业为获得更高经济效益,更加关注受众全体喜好,利用粉丝效应进行影视作品创作,促使行业内粉丝经济不断增长。而在基于粉丝经济进行影视作品创作中,不同时期存在一定差异,基本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知名人士为主的热门IP改编,如周杰伦的《不能说的秘密》,王力宏的《恋爱通告》,何炅的《栀子花开》以及郭敬明的《小时代》等,主要利用歌手、主持人和知名作家等名人效应,通过跨界方式创作执导粉丝效应电影,此类电影艺术水平普遍稚嫩,拍摄方法在叙事技巧方面纯熟不足,且易出现争议缠身、话题不断现象[2]。
第二阶段,以电视真人秀粉丝群体为主的影视作品改编,如综艺电影《爸爸去哪儿》、《极限挑战之皇家宝藏》、《奔跑吧!兄弟》等,此类电影是在综艺节目基础上,利用节目电视综艺、明星集聚产生的粉丝经济,在短时间内,依托真人秀纪实性以及游戏性等特点,快速创作成高人气圈钱流水线影视产品,最初争议与票房齐飞,随着观众对相应电影讨论熟悉,逐渐产生了审美疲劳,导致口碑与市场均崩盘。
第三阶段,对热门IP采区跨媒体改编,主要是对新媒体中传播范围广和影响力较大的文学作品等进行改编,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诛仙》与《何以笙箫默》等,这种“一鱼两吃、影剧PK”改编方式,可快速聚集话题效应,并引发人们对热门网络文学作品回忆或集体记忆,可促使粉丝群体跨媒体迁移,能够进一步提升影视作品受众数量和影响力,此类改变方式已经成为当下影视创作中常用方式。
第四阶段,影视改变回归文化本文。
随着新媒体网络文学改变发展,热门IP在进行影视创作中开始形成“大IP+流量明星”局面,而由流量明星担任主演的作品,作品存在表演生硬僵化、场景浮华虚幻、架空现实伦理等问题,如《小时代》、《爵迹》、《夏有乔木雅望天堂》等,资源配置失衡,使得影片热门但在口碑与票房表现方面不如人意,同时在近些年来观众观赏行为渐趋理性情况下,此类创作行为在市场中不仅难以形成良好经济效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本应弘扬的主流文化。为此人们开始探索新型创作方式,对粉丝经济进行合理引导,并对文艺创作进行规范,并致力于推动文化本位回归,重视创作口碑与票房、质量与收视率并举优质影视作品,通过创作更多展现人们情感诉求、引起情感共鸣作品,以此建立主流文化与粉丝文化互动沟通桥梁,如《战狼Ⅱ》《哪吒之魔童降世》《大圣归来》等,不仅获得了不同年龄层粉丝群体主观认同,而且在一定城上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是吸纳了对那优秀民族文化传承[3]。
(二)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影视创作
随着各种先进技术发展以及在影视作品创作中应用,在进行影视制作中愈加重视对先进影响技术作用,而相应技术甚至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影视作品创作观念,更加重视影视中视觉效果。而在具体进行创作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新媒体技术应用颠覆了影视创作经典蒙太奇理论。近年来,立体影像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并在使用中逐渐诞生出更多技术,其中,摄影技术属于较为常用技术,借助双机位拍摄,于不同角度同时拍摄相同事件,可随时观察到拍摄内容。对拍摄内容进行剪辑时,很多作品对经典蒙太奇理论进行了改变,借助立体银幕生成和检测拍摄效果,这种方式提升了电影立体深度以及连贯性,并且通过对立体深度强弱进行调整,提升了视觉效果。
第二,长镜头理论被从新定义。新媒体环境下,长镜头并非实体镜头外观长短或焦距,在进行长距离镜头拍摄中,主要指的是开机点与关机点间时间距,即影片段长短,且长镜头并无绝对标准,指的是相对较长的单一镜头,可将场景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这种连续性拍摄方式,可使人才生一种真实感、节奏感。
第三,构图形式创作中,从内容角度进行分析,画面显示方式可分为二维画面显示和三维立体显示,其中环境方面内容进行创作中,相关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烘托出画面场景,而且使得作品中人物更加具体特点,通过对技术合理利用,可将画面采用更好的形式展现出来,如《大鱼海棠》中,适当穿插“青、赤、黄、白、黑”这五种颜色,既可展现出良好的视觉效果,又可突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思想和情感。近年来,3D影像技术在座屏创作中应用愈加频繁,利用3D技术不仅可更好的呈现出清晰画面,而且利用多种变化及组成元素,可提升整体画面空间真实感,提升了视觉观赏效果,进一步还原了人们视觉真实体验,如《战狼Ⅱ》中子弹飞射镜头,极大提升了观众视觉感染。再如《斗罗大陆》、《画江湖》以及《秦时明月》系列动画,和《刺杀小说家》、《不可思议》、《封神传奇》等电影,在创作中大量使用3D技术,展现出良好视觉效果。
(三)融入民族精神文化元素
民族精神文化是提升影视作品吸引力重要元素,同时也是我国在进行影视创作中重要特色。近年来,随着我国开始大力推动传统文化弘扬和传承,诞生出更多蕴藏传统文化影视作品,甚至部分作品中以传统文化作为买点。如《大鱼海棠》《一人之下》、《老酒馆》、《百鸟朝凤》等。其中,《大鱼海棠》是一部被很多人看作是中国式动画崛起的电影,该部作品中融合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土楼、鲲,以及《山海经》中四方之神祝融、巨芒等人物。该部作品创作期间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并注入相应民族特色,其创意来源于《庄子·逍遥游》、《山海经》和《搜神记》等中国古典作品,通过对作品中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并在明确受众定位和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基础上进行适当改编,吸引了大量观众。同时在进行创作中,还融入了新时期电影创作中先进制作手法,将2D与3D技术相结合,使得作品内容画面精炼、结构紧凑,展现出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另外,该部作品在进行传播中,还利用了各种网络社交平台,提升了宣传力度[4]。
结论:随着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影视发展进入新媒体时代,相应作品创作中发生了明显变化,传统创作理念已经难以满足市场发展需求,使得影视事业发展中面临着新的挑战。而影视行业发展中,为创作出更多可满足社会需求作品,应转变传统作品创作理念,结合新时期人们审美意识进行创作,这就需要加强对新时期影视艺术创作理念研究,并明确新媒体环境在影视创作中作用,然后基于新环境下影视作品创作理念展开作品创作,从而推动影视媒体行业实现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琦,刘星伶.媒介变迁视域下动物题材纪录片创作理念的流变[J].民族艺术研究,2021,34(01):95-102.
[2]武新宏.可见的现实“投射”虚位的历史——纪录电影《二十二》的创作理念与拍摄伦理[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07):112-115.
[3]蔡海波.商业化与青年化:国产IP电影创作理念探析[J].今传媒,2017,25(08):101-102.
[4]李国奇.发掘电影新力量,坚守创作理念,实现新时代电影强国目标——第四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致辞[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8(04):8.
殷婷婷,女,汉族,籍贯:河北省?生于:1983-12,工作单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单位省市:北京市,单位邮编:100176,职称:助教,硕士学历,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